关于观察三年级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察三年级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察三年级作文 篇1
我家客厅的一角有个鱼缸,里面住着一条“鹦鹉大王”。
他红通通的身体,大大的眼睛,小小的、细细的嘴巴,特别威风。
这“大王”的生活过得逍遥自在,悠闲得很。要是有别的鱼弄出了大动静,他连头都不抬一下,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要是有别的鱼咬了他一下,他二话不说,立马还咬一口,你说这是君子还是暴君?
说来说去,大王就是大王,吃起东西来,“那是相当的有才”呀!只见他往后倒几步,“唰”地一声,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呀!他忽而跃出水面,又忽而叼住食物,潜入水底。这一连串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他吃食的特点、要点就是三个字:快、猛、凶。
虽然他吃东西和打架挺凶猛,可他睡觉时最可爱。他首先找个好地方横着躺下,眼睛大睁,不一会儿两分钟过去了,他就再也没有动静。他的鱼尾轻微地摆动着,走近它,仿佛可以听到轻微的鼻鼾声。
多么可爱又凶猛的一条红“鹦鹉大王”呀!
观察三年级作文 篇2
星期六的晚上,我拿出一头胖乎乎的大蒜,准备无土栽培。这头蒜的十一个蒜瓣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就像十多个好朋友盘腿而坐,在一起玩游戏。
种蒜之前,我先帮大蒜脱掉白衬衫,又剥掉里面一层薄薄的`“保护膜”,放到盘子里后,我给它浇足了水,放到窗台上,期待着它快快发芽。
第二天一醒来,我就跑窗台上去看大蒜。呀!每瓣蒜头上都抽出了嫩嫩的绿芽,我忙叫来妈妈看我的大蒜,妈妈说:“大蒜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跟水分,它就会长得更快。”听了妈妈的话,立马给大蒜浇了水,又把它挪到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二天蒜苗果然又与昨天有些不同,不仅长高了一点儿,而且嫩芽分成了两片嫩叶,紧紧地靠拢在一起。我还惊奇的发现大蒜的底部长出了白色的须根,水就是通过这些根传送给蒜苗的。到了第五天,每一个蒜苗长度不一,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吸收了不同的养分吧。最长的蒜苗已经有10厘米长了,两片长长的嫩叶微微张开,就像英文字母“Y”,在两片绿叶中又钻出了一片嫩叶,过不了几天,它们也会变成绿叶。
等蒜苗长得更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炒菜吃了,吃着自己种的蒜苗,肯定非常香!
观察三年级作文 篇3
前几天,我突然好奇,如果要让绿豆、红豆和黄豆进行对比,这三种豆子哪一种更容易发芽呢?于是,我就把这三种豆子各拿了十颗,分别放进了三个一次性杯子里,然后在杯子里装满水。
第一天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水变少了一些。第二天,绿豆变得圆圆的、鼓鼓的,红豆和黄豆只变胖了一点。
第三天,绿豆变得更胖了一些,它胖得好像马上就要爆炸似的,红豆和黄豆并没有太大动静,只是变得比较圆润了。
第四天,绿豆就已经撑破了它们的绿衣裳,露出了一点点白白胖胖的小肚皮了,红豆和黄豆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第五天,绿豆已经完全撑破了皮,露出了一点点细细的小嫩芽了,红豆和黄豆只是破了一条小缝隙。
第六天,我才发现糟了,我忘记换水了,我去换水的时候,只见,这三个一次性杯子上都浮着一层细细的泡沫,瞧!绿豆已经长出了一条细长的白色的嫩芽。
通过了这几天的观察和发现,我知道了绿豆更容易发芽,红豆和绿豆长得比较慢一些。当我把这些发现告诉我的朋友小佳以后,不知怎么的,在班上,大家都纷纷来找我讨教种豆子的经验。我可以悄悄地告诉你,现在我在班上的一个绰号,那就是“种豆王”!
观察三年级作文 篇4
我家有一种奇怪的植物,它的名字叫仙人掌。你知道仙人掌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告诉你吧:因为它的外形很像人的手掌,所以人们就叫它仙人掌!
仙人掌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身上长满了许多小刺,那些刺摸起来很柔软,一阵微风吹过,仙人掌的刺就随着风一起舞蹈,好看极了!
过了一段时间,仙人掌就变成了翠绿色,那绿色让人看起来是那般的耀眼,那般的舒服,那么的新鲜。它身上原来柔软的小刺也变得发硬,就像一颗颗钢针。又过了一段时间,它身上又长出了一个花骨朵。慢慢地,越来越大,最后开出了一个红色
的大红花,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听外婆说,能看到仙人掌开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仙人掌好多年才开一次花。
仙人掌的外形并不怎么漂亮,可它身上的每一块可都是宝呢!
仙人掌营养丰富,富含钾、钙、锌、磷脂、维生素、纤维素等。据《本草钢目》记载,仙人掌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它还能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
我最喜欢的还是仙人掌的花。你见过吗?听外婆说,仙人掌的花有好多颜色呢,有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橙色的等多种颜色。这些花不但可以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且还要以让室内的空气变得更加的新鲜。等到这些花枯了以后,你就会看到它那新鲜的果肉,让你迫不及待的想吃到一口,可是你得小心一点呀,它身上的硬刺要是扎到你,可不是好玩的!
朋友们,听完我的讲途,你一定很想养一盆仙人掌吧?好就快去养一盆吧!
【关于观察三年级作文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