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 篇1
要是有人问我:“你最夸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语文老师姓韦,他爱好新闻与写作。至今,他已有20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韦老师不仅自身写得好,而且还善于教我们写作文。
“平时有什么新鲜事发生,或者遇上给你印象深刻的人,都可以及时写下来。”这是他经常对我们说的。
20xx年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韦老师正在讲课,突然,他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是我的妈妈打来的,妈妈说,昨天是礼拜天,我回校的时候忘了拿一张数学试卷,妈妈怕数学老师不知道,让韦老师跟数学老师解释一下。韦老师说没事,可以。过了大概一个钟,韦老师的手机铃声又骤然响起,又是我的妈妈打来的,妈妈说,她担心我学习跟不上人家,所以她把那张数学试卷送过来了,就在学校门卫室,还问,我是否正在上课,方不方便来拿。韦老师说,现在正在上课,但他可以叫我下去拿。我立即“咚咚咚”地跑下楼去……
后来,韦老师找我聊天。他知道了我家在北流,我妈妈从家里开车到学校起码要花费一个钟左右的时间。就一张试卷,在他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而我的妈妈却非常着急,及时把那张数学试卷送到学校,送到我的手中。韦老师觉得我的妈妈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韦老师的心好像被某种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于是,他对我说:“妈妈爱不爱你?”
“爱!”我不假思索。
“那你可以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文啊。”韦老师提出建议。
“行……行。”我嗫嚅着说。
“好!老师教你。”韦老师对我提出了写作的要求,比如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重点部分怎样写等等。并交代我要及时写,写好了交给他看一下。
我点了点头。
第二天,即30日,我把我的习作———《妈妈给我送试卷》交给韦老师看。
韦老师说,我的习作还可以,但很多地方是要修改的。他又对我指指点点。
我会意地点了点头,立马修改我的作文去了。
我改完后,韦老师又看了一下我的作文。觉得差不多了,韦老师便叫我用稿纸誊写了一遍。
31日,我将我的习作《妈妈给我送试卷》投进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投稿箱……
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 篇2
这个周末,我收集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有我最喜欢的是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经过几千年的绳结技艺演变,现已成为群众喜爱的精致华美艺术品。
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一根绳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解都有它编结的规律,每一个基本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如释迦结、酢浆草结、盘长结等。如果吧不同的基本给互相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饰品,不同造型的组合表示强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与传心愿。
中国结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多个系列,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一是挂饰,二是饰物。
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 篇3
上个星期,赵老师布置了一项让我非常吃惊的作业,那就是:把自己做的小吃带到学校来,当时我想的就是能把持的带到学校来,我是不是在做梦啊,但我还是把小吃带到了学校来。
我做的是蜜汁山药,非常好吃,找老师也会放我们带一些零食呀什么东西,一些学校不能带的小吃,但我们时课题班,毕竟比其他班多一份教材,上面有一些难以想象的作业,所以,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我们班的其他同学带的也非常好,有待两边面的,有带披萨的还有带寿司的,总而言之带什么的都有,老师还让同学们上来展示自己做的小吃,在请五位嘉宾来品尝那些吃的,品尝完了之后再给同学们打分,十分是满分,好多同学都得了十分呢!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我为什呢喜欢这项作业吧,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学会自己做饭,还可以让让同学们长更多的见识,知道更多的菜名,品尝更多的美味佳肴,我觉得找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非常好,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学会做饭,我觉得找老师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我们的未来着想。
我非常喜欢这次活动,希望下次还可以在举行!
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 篇4
星期三,柯老师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我们其中一篇课文“小木偶的故事”的续编故事。
柯老师刚刚讲起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伙儿就都专心致志在听了起来。一开始还不是什么高潮部分,但是等到柯老师讲到吃木头的小妖怪时,我们大家伙儿的“胃口"就马上被吊了起来。
但是,等到柯老师讲到一个“高潮”的时候,我们大家伙儿就马上哄堂大笑了。因为,柯老师讲到小妖怪用他的魔法手杖对一块破木头施了魔法。让破木头念出了一首超级爆笑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吃块大木头,味道真是好。”当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全班几乎就没有一个不爆笑的!
今天的这节语文课,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让我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寓教于乐,多么有趣的语文课啊!
【小学语文三年级作文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