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集锦九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高考作文 篇1
对于语文高考的作文一项,数年来皆为舆论之焦点。盖因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因循刻板题海之中,唯此一项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展现文才之地,作文满分者似可比旧时状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万口评,故而媒体也是很乐于跟进炒作的。然而满分作文却往往不能服众,至少难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领域,目迷五色之际,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忆及当年某人的诗词,某段时间常被誉为超群绝伦,甚至有称连李杜都望其尘而莫及的。在我个人看来,其诗词只能说部分诗词确有境界,两三首可称善,但单从文学角度看并非超一流佳作,至于诗词超越李杜之评价则有点非愚则诬。那为何有此一说?除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还有民众普遍传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在内,包括一些论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学与诗词。在所谓破旧立新之际,满眼看惯标语口号体文学之人,乍见如此依格入律之古体文字,惊为天文,评个满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见识过狮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类似现象,高考作文评分里也有。无论当年高考的《赤兔之死》,还是如今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就文论文,若认真地从专门古典文学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语言粗糙、字词失当、逻辑不明、文白杂糅、堆砌陈句、体格不纯之处,至少在我这个攻英语专业、并未中文出身的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字并未达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细究起来,得满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学养不足当然首当其冲。很多主考人员,其古体诗文写作水平如何?能否准确地为这类文章鉴定评分?是否存在未见北海而望河兴叹之嫌?
钩深致远,问题还有——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中选拔应试体系的荦荦大端,千军万马抢过桥,其弊早为人所尽知。而要使这个庞大体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显得合理、有吸引力,那么除了数理方面只能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外,高考作文一项大可成为所谓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热点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满分之学子,即可成为当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显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评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风雅,能写上几句皮壳似模似样的古诗文便是满分,长此以往,以偏门投机者必然趋之若鹜,阿其所好,以至于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应考者,完全偏离了语文作文考试之宗旨。那些真正语文学得精到扎实、通观古今,博览群书之辈,其惯常作文未必喜作惊艳体、惊人语,是否就难有慧眼识珠?这些学子没有写古诗古文,也许乃是出于慎对考试,不敢弄险的缘故,但我绝对相信其中有不少学子有能力写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文采、格律都远胜《赤兔之死》和今年长诗水平的古诗文来。
美国如Ivy联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读文学方向者,其选拔考试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项,千变万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晓英国传统历史与文学—文艺复兴—20世纪当代文学之方方面面,文字运用是否熟练准确,理据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逻辑,评分中诸多方面不可偏废,绝非哗众即可取宠,针对考试包装个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没用的。
最后对于高考作文评分,说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语文高考作文评分应重视语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视同科举之策论。前几日沪上有语文高级教师呼吁给有错别字但题材独到之作文满分,窃以为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间毕竟有别。作文立意独到当然好,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作文考察,岂能将文字书写正误的标准一朝毁弃?不给满分给个高分又何碍?关键是语文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的策论,皇帝就当时政、农事、民风等出题,由考生对答对策,以此选官,重视的是论说有见解,见解独到。而语文考试考的就是语文,那些语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观点独特,对他们也应该公平一些。
二,语文高考作文评分不应以是否吸引眼球论高下。哪怕学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惯了的起承转合,也不能就此认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评分应更重视那些文笔扎实、言之有物、语言纯熟、锤字炼句,将文字与思想驾驭得心应手之作。优秀的作文未必语出惊人,谈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锋芒毕露,含英咀华亦可动人肺腑;未必标新立异,鞭辟入里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题材出奇,文笔老练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异,独具文风亦可各擅胜场;未必彻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胜一筹。这样去选拔,才是语文考作文之初衷。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高考评分还是要重视学生评价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单纯的“眼球”评分,鼓励为出奇制胜而投机。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气势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诗文,评分的考官们似可表现得更加专业一点,再勿轻与满分。
或者实在要显“人文之盛”的话,高考可单开辟一项古诗文赋写作项目,一视同仁,人人皆写,方见真章。
谈高考作文 篇2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近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近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平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平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国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 篇3
被“打捞”出的优秀作文终审评价提升17分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二评的老师判给它42分——这属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
按照预设程序,一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老师。第三位老师判39分。
“背靠背”的电脑阅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这表明3位老师对它的评价相差不远。
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的评价高了17分。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何永康从事语文阅卷工作已经30年。今年,他的职责是在及格线附近的作文里“拾遗”,但是像这样的情况也是“万中无一”。
这篇文章当天就被印发给所有阅卷老师——既然3位老师同时“看走眼”,说明现行的评分标准还不完备。为此,何永康特意写了按语,又在文中加上点评,用的笔墨比考生的原文还多。落款时,他翻了一下日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亲节。
何永康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推荐它是一种导向。”何永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况下,已经很少见到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高考作文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
所谓“导向”,除了盼着青年学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因为在高考作文中,这已经是久违的文风。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脱离现实”“辞藻华丽”两种倾向
何永康发现,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
比如20xx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永康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xx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
此外,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之后,一种被称作“秋雨体”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与他们所效仿的余秋雨相比,少了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用何永康的话来说,“辞藻华丽些还不要紧,怕的是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
实际上,这两种倾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今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题是《酸甜苦辣说高考》。本来高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话题,但是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的蒋海彬老师在阅卷时却发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似乎积重难返。以往考生写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诗句和话,然后加点材料,词藻华丽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写高考,没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还是坚持老一套,引几句杜甫的诗,后面添句话,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庄子的话,说这就是庄子的高考……
作为阅卷组负责人,这几年来何永康在考前总是要通过媒体叮嘱考生“关照现实”,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覆辙。何永康认为,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师奉为指挥棒的《考试大纲》,在作文导向上也比较笼统,比如20xx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在文采上要求学生“语言生动”、“文句有意蕴”。
一本卖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宝典”这样给学生解读“有意蕴”:写作文时,不要说“我很悲伤”,要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要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要说“没有钱”,要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谈高考作文 篇4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 篇5
我常去老街上看车水马龙。我喜欢这个词。
老街上各式缓慢杂乱的车子才能组成这个词语。我喜欢用闲暇的目光去看一些杂乱但不慌张的话题。生活中的各种忙与缓慢的对比中让人能够清晰、安静乃至幸福。尽管他们总说我是“望呆”,讥笑我说“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旧喜欢静静地看,静静地看到过去的日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从前的时候还没有爱上过一个人,但我依旧爱那样的从前。那时候生活里似乎只有一种车,一家只有一辆车。“长征”是一种商标,也有一些隐喻的意思。那个时候生活艰难得也像是长征一样。至少我们的日子是这样子的。我清楚记得父亲的长征自行车,是因为坐在前面的大杠上,一路颠簸到屁股麻木,连鞋子丢了都不知道。这不是狗血的桥段,确实是很多人的经历。后来我们自己学会了“掏螃蟹”的骑车方法,庆幸终于可以自己骑着车子,不用再憋屈在父亲的怀里。可是我们一得意却不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父亲的怀里。我们踩着父亲的自行车长大了,离他们而去了。
离去的村口有通往远方的汽车。不是豪华的巴士,是冒着黑烟的三轮。这些轰鸣的家伙卷起烟尘很有些嚣张与傲慢。可我们对他们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爬上去,将父亲给的沾满油腻的钱币换来一张通往城市的入门券。车在城乡之间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他们是一种角色,一种改变人的思路与命运的角色。他的速度决定许多人生活的维度。他们打败了生活的安静与沉着,却又能让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孙乐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说高考是改变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现场,那么车则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改变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这个荒诞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车依旧在路上。只是人已经改变。速度与激情的寄托,不仅仅是对车的追究,更是对生活本身的暗示与隐喻。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以及动车,他们改变了生活的路数,也体现着人们梦想的嬗变。说到底我们的梦想才是车子的加油站,才是速度的离合器,才是方向的掌舵人。车快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和心念变快了。我不知道是赞美还是摈弃这一切,因为我们确实光鲜亮丽地活着,不好再说那些南辕北辙而忘乎所以的昏话。
可是我依旧喜欢“车水马龙”这个有些古旧而散漫的词。那时候车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们连写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现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还常常安静地给自己一个微笑。
谈高考作文 篇6
作文题像这样出,怎么辅导也很难有直接的作用。今年的作文题和古诗干上了,估计高中的语文老师们会让学生们开始和古诗较劲了。
当然,也有人为高考作文题叫好。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就在自己的博客里说,“北京的这个作文题很是别开生面,细中透着大气,虽然题干还值得再精雕细琢一下,但在全国各地的作文题中,仍然是最出色的。”
对于北京的作文题“细雨闲花”,还有其它作文题“失意与诗意”,“要说爱你不容易”,对于这些离社会、离生活越来越远的命题的是是非非,考生、老师、专家自有公论,我不便多加评论。但我想到了另一个与此直接相关的问题。
高考是个指挥棒。高考作文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其导向作用无法否认。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差,高考作文的导向就脱不了干系了。而现实的确如此,不少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高分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其文字表达水平仍然很差。害得不少仁人志士呼吁,要在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恶补呢。
我接触过不少大学生,甚至是大学毕业生,写个请假条都不会——连个请假的理由都不知道写。有的硕士写篇论文都很困难。这些学生掌握了许多华丽的词藻,也背过了许多名人轶事,还会说许多警句名言,来点子风花雪月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就是不会写求职信、讲话稿,写个计划、总结更是空洞乏味。不少文科的学生也是如此。甚至一些高考作文分数不错的学生,写一般性的应用文也不灵光了。
应该说,这和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直接关系,而高考作文的导向又难逃其责。高考的作文命题范围一年一变,没有一点儿继承性和关联性,也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这就逼着高中的语文老师们今天练这种写法,明天练那种写法,想尽办法去迎合出题者的心思。但主动权在出题者手里,人家想怎么出就怎么出。去年是“北京的符号”,今年是“闲雨落花”,明年又是什么,神仙他姥姥也不知道。
问题是,就算是搞明白了“细雨闲花”与恬淡的人生境界的关系,又能怎么样呢?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吗?其文字表达的能力就提高了吗?说到底,作文不是用来自我欣赏的,不应该仅仅成为抒发闲情逸致的一种工具,而是社会交往与沟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考的作文题目,不应该是出题者与考生、与高中语文老师们斗智斗勇的产物,也不是出题者自娱自乐、或者看着考生着急自己偷着乐的玩物。其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汉语写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技能的掌握上。高中阶段,是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在社会上闯荡的基础功训练、当然包括必要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所以,需要警惕的是,高考作文命题陶醉于“细雨闲花”、“失意与诗意”的风雅之中。
作为大学教师,我还是拜托命题者多为高考生的今后想想。想想那些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书面表达的规律和技巧;想想那些不继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在社会上闯荡需要掌握哪些书面表达的知识和方法。以此为出发点,想必可以把作文教学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了一起。
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谈高考作文 篇7
从高考考场传出的第一道试题,从来都是作文题。高考结束后的社会舆论,也多半在作文。就连评价高考是否科学,考题是否优良,也往往用作文来说话。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在试题评判中,作文是评分误差最大的题。记得高考之前,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问我:“老师,我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每个有过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遇到过的。有时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试卷碰在哪个阅卷人手里啦。”可是为了避免给考生带来对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给的话……”,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习惯性地在分数前加上这么一个状语。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运。
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说作文评判误差问题,绝不是否定或怀疑阅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来的纷繁芜杂——文学主张不一,创作流派繁多,审美趣味多元。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将作文的评判统一为一个标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回避探究作文评判标准的借口,也不应该是我们给作文评判误差问题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近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平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平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平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平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平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平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平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平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
谈高考作文 篇8
“与你为邻”这个题目看着比较虚,但给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
它这里实际上讲到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在社会中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处在人群中,他处在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会发生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与人为邻”,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与你为邻”。这里的“你”,它可能是一个具像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我是和理想为邻的,我是和正义为邻的,我是和尊重为邻的,我也可能是和张三、李四这样具体的人为邻的。甚至可以说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为邻的等等。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所以,我才说这个题目看起来出的很虚,但是可以讨论的空间是比较大。它实际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邻”相处的时候,你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想象的空间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义为邻,以勇敢为邻,以真诚为邻,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义为邻,你也是一个正义的人;你和真诚为邻,你就是一个真诚的人。
谈高考作文 篇9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4.谈美高考作文
5.谈高考作文7篇
6.谈高考作文8篇
7.谈高考作文4篇
8.谈高考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