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合集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高考作文 篇1
自1979年以来的20年间,高考作文体裁用得最多的是议论文,长达13年,高考作文大家谈。也许是议论文对学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体更高一些,也许是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并无多少议论可发,莘莘学子们在高中三年的训练之下,论点、论据、论证一路写下来,文章写作的感觉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随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呼声渐高,1998年开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则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裁除诗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胆想象。此题一见“天日”,就引来各路评论,褒贬不一,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这样的题材,作家们会怎么看、怎么写呢?
阿来是《科幻世界》的主编,在高考之前,正好写了一篇与作文题相关的文章。他说:“写这篇文章,不是特别为了高考。现在媒体正做世纪末的谈点,写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视角看20世纪科技的突破。而我则做了一个‘世纪回眸’,反映科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一年12期12个选题。7月份写的是第7个选题,选到记忆移植这一块。其实,科幻中记忆移植是一大题材。有人说这次高考作文转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国很多人比较习惯循序渐进,慢慢来。这次猛一些,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冲击大一些。这次那些平时按照老师一步一趋,完全不关注当今科技发展的学生,面对这题,可能无从下手。
当然,也不是说,这题非得写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语文是人文,而这题更体现科学的东西,出这样的题是否合适。其实,科学也会冲击道德、伦理,产生新的文化、人类,都有可能,也产生人文。这两者是统一的。
提出这种观点是对人文认识不完善的表现。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写一个小小说,更注重关注一些伦理、道德问题,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一听记者的采访内容,马上快言快语地作了回答,声音洪亮。他说:“我认为这个题目无共向性,是一个个人认为题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启发想象,可能会启发一些人的胡思乱想。它只能挤压、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发。写这种题,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现。这个题给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写命题文章。”
冯骥才还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看电影,以前站着看,现在有座了只能说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说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洁非告诉记者他没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他说:“从题目本身来说,任何题目既好写也不好写,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当然,也得看出题者的意图。如果我写,会写荒诞一点的小说,实写不好,主题跟人性有关。不过出题者认为作家写得乱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刘恒说:“这个题目写出文章差异大,不像别的题最后落实到某物、某人、某内容上。我不知道评分标准是什么,可能评分有困难。仅就题目而言,也可写成伪论文,就是可装成论文,但没有论据。自由度大,阅卷难度也大。两个小时里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题目,够呛,不一定有话说,说的时候也可能瞻前顾后。”
徐坤笑言:“面对这题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科幻文章。把前辈好的东西移植过来,像电脑软盘里存的东西,用时一点点提出来,这样就可以偷懒了。”
李鸣生则会写这样一个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个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车祸失去记忆。每次去探望,面对我时,她如同面对木头。我们之间深深的友谊、可以铭记在心里的一些事情都让她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于是我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现出一种美好愿望,再推广到社会上的一些美好愿望。用一种残酷的与最美好的形成鲜明对比,来体现主题。
那么,考生们是如何来作这篇作文的呢?阅卷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阅卷老师,高中优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谈》。
北大附中张文敏老师多次参与作文阅卷,对多年来的高考作文有较深的体会。她给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很欣赏这题:考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鼓动学生大胆想象,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体裁上也没有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很开放,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点。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冲击。作文重点考察的是创造思维能力,这题能体现这一点,也能体现高考选拔学生高素质潜力的功能。这个考题所有考生会有话说,有内容写,能发挥想象,体现才能、才华。”
张老师说:“从考试结果来看,阅卷老师认为好作文少,特坏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维活跃,科普文章读得较多的学生写得好。他们的想象力强,选材丰富多彩:有帮助失忆者恢复记忆的,有关注历史、人生的。有些学生缺乏想象,写得出轨。表现为: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绪,例如希望移植别人的记忆,从此脱离苦海不用学习了;主题不集中,例如谈到移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记忆后,就变成这些人物的人物描写了,走题了。有的散文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会人才济济、荒山变良田、国富民强。其实记忆移植跟这种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猪的记忆移植后,猪就背书包去上学了,去买东西。
在写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编述故事的,有发表见解作理性思考的。我们觉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点。编述故事的则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写小婴儿移植萧邦的记忆,那么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乐曲。有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倒是编得合情合理。发表见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发现了几篇,这是更高的层次,需要的能力更强。”
北京实验中学的孙静老师说:“这题散文化写起来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将古今中外名人的记忆移植过来,再加上文笔流畅,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对于编故事的文章来说,如果构思新颖,情节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还有议论为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别好。有一种观点反对移植记忆,认为人生是一种过程,要有体会,要有自己的真实人生,这种观点是比较好的。
有的虽然也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提出有好处,有坏处,但还是显得比较平庸。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文章是写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灾中英雄人物的记忆,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
孙老师认为,这次高考作文“虽然题目新了,但内容特别新鲜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稳。偶有大胆的,却把握不好。其实,随便出一个题,都是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反映。作文题不是文章写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维能力的同学,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张文敏老师处,记者选录了两篇好文章的片断。一考生以炽热的情感、严谨的结构、娴熟的语言征服了阅卷老师,得了满分。她这样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也终究是别人的记忆,映射了别人的奋斗足迹和感情轨迹。一个人不能只活在记忆中,更不应该生活在他人的记忆中。一个人应该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应该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热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坚韧和毅力,点燃生命的奇迹,丰富自己的记忆,也使自己的记忆丰富整个世界的记忆。
另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结尾颇有画龙点睛的气魄:看来,伟人虽然伟大,但毕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伟人,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社会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实平凡更是一种伟大,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决不是极少数的伟人,而是广大的人民,广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学技术也许真发展到可以移植记忆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该去做一个复制的伟人,还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会选择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无论他是多么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记忆才是最好的记忆。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总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烟四起。作文在这其中只是一个部分,从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是否可以对高考的整个形势窥斑见豹呢?这不应该仅仅是高三毕业生的期待吧?
谈高考作文 篇2
一提起高考作文,无论是高三的老师,还是高三的学生。头脑里立马浮现出的,大多是如何使审题更加准确无误,如何使立意更加积极正确,如何使结构更加合理完整,如何使引用的材料符合论点的需要,等等。这些东西,当然是重要的,是高考作文必须直面的。但是整个高三,这些问题周周讲,月月讲,已经到了让师生双方都心生厌烦的地步。清醒的老师或学生也许会发问:是不是具备了以上这几条,就是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了呢?如果让我来回答,我将坚决地说:不!因为,成全一篇优秀高考作文,除了上述几个条件外,还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还须有一个好的语言表达。其实,文章之道虽然千头万绪,但关键就是两条:一,有一个好的内容;二,有一个好的表达。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审题不出差错的前提下,有了一个好的题材或观点,再加上一个好的表达,一篇比较像样的文章就出来了。
思想内容问题,限于篇幅,此文不赘述,下面专门来探讨一下语言表达问题。
对语言表达,可作两个层面的探究。第一个层面是表达得“对不对”,第二个层面是表达得“好不好”。所谓表达得“对不对”,就是指你想说的意思说明白了没有,语言是否简洁,有没有语病。所谓表达得“好不好”,就是你的语言有没有文采,有没有感染力。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三句意思相同而表达有异的话:
(一)研究历史无疑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无论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都应该研究。
(二)研究历史很重要,从古代史到现代史,我们都应该研究。
(三)研究历史很重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研究。
第一句话,语言拖沓、哕嗦,且有语病。第二句话,应该说表达得已经正确和简洁,但谈不上有文采。而第三句话,则表达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三句话,已经清楚地显示了表达的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会发现:“对不对”的层面,涉及的主要是语法问题;“好不好”的层面,涉及的主要是修辞问题。高考考生情况各异,语言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每一个考生首先要对自己作一个清醒准确的判断。如果原来就表达比较差,那么首先要设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如果原来语言基础就比较好,那么就应该在“好不好”的层面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不同的表达层面,或者说,从两类语言能力有别的学生出发,来探讨一下如何在高考前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对于语言表达较差的那部分同学来说,总的原则是要树立“想好再说,谨慎落笔”的意识。除此之外,以下几条具体的建议,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多用短句
病句常常出现在长句中。因为句子长,所以前不搭后,顾此失彼。多用短句,不仅可以避免语病,而且可以使语言显得干练、利索。
去掉可有可无的虚词缀语
这一条的作用,还是使语言简洁,并减少语病。虚词赘语多了,叠床架屋,不但无助于表意,反而容易造成病句。比如,说“他是很聪明的”,不如说“他很聪明”。再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应该自觉遵守‘七不’规范。”这是病句,去掉“对于……来说”,句子就通顺简洁了。
实话实说,不要绕弯子讲话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表达效果,有意拐弯抹角,故弄玄虚,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要记住,一切精彩的表达都是以准确简洁为前提的。表达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好的同学,首要的还是“返其本”,先做到准确、通顺。
换一种说法
学生作文中的不少病句,其实作者在落笔时就感到别扭,而想要修改又觉得比较困难。
这时候不如弃之重来,换一句话来说,反而能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何使自己表达得“好”。
什么样的表达算是“好”?其标准也许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一刀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一这个标准不在作者那里,而在读者那里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哪一种表达让读者印象深刻,过O难忘,就是好的表达。(当然,实用文体例外。)而要让读者印象深刻,你的语言就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呢。这里面除了一个人天长日久积淀下来的语言素养外,有没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要诀呢?
让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一)
中年是一个繁杂丰富的人生阶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我现在是身兼多职,既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学校里的事要忙,家务事也不能不管,自己还得进修 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地进行着一有时候颇为感慨: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二)
中年是一块色彩斑驳的画布,亮丽的色调和平庸的线条在这里交织中年的行囊装着一生最多的面具:我现在既要扮演孝顺儿子,又要扮演慈祥父亲;既要争当模范丈夫,又要争当优秀教师。中年的目光不能遗漏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我既要关心妻子的血压是高还是低,儿子的考分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又要关心文坛上最近有什么新名字,教育界近来有什么新花样。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间的抹布之间,杂然展开。有时候难免感慨:生命就这样,在一根根多起来的白发和一张张少下去的日历中,悄然流逝了。
两段话意思基本相同,表达效果却大相径庭。第二段话显然更有文采,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蕴丰富。其实,如果我们细致地揣摩第二段话,会发现它并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美轮美奂的词语。以“生活就是这样在人民币和粉笔灰之间,在教师节的贺卡和厨房间的抹布之间,杂然展开”这句话为例,人民币、粉笔灰、贺卡、抹布,这是十来岁的孩子嘴里都有的词语,为什么放在一起就能显出文采呢?
这里,我就交给你使语言表达变“好”的第一把钥匙——形象思维出文采。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自己作文语言平淡是因为缺乏优美新奇的词汇。其实,表达的背后是思维,两者是表与里的关系。表达得好不好,本质上取决于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维方式一变,语言面貌全变,表达效果也大不一样。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尽可能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
深奥的定义要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
上面曾说过:表达好不好,涉及的主要是修辞问题。第二段话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比喻。比如其中第一句话里的“画布”和“线条”。比喻是修辞的核心。比喻要靠联想和想象,这就是形象思维。形容词用得多,不一定能使表达生动形象,反容易落个堆砌辞藻的恶名;而一个精彩的比喻抵得上一打形容词。“这人长着一个难看的大鼻子”,这是最一般的表达; “这人的鼻子,体积庞大,线条模糊,表面粗糙”,这是较好的表达; “这人的鼻子,就像一团被雕塑家刚刚按上去还没来得及雕刻的泥巴”,这才是最形象、最容易被读者记住的表达。所以,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
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来替代形容词。
我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
用借代的手法,使笼统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再看“杂然展开”一句。这句话的文采完全来自于修辞中的借代。人民币、粉笔灰、贺卡、抹布,都是借代。它用一个中年教师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典型的具体事物,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了其琐碎、现实、既有辛劳又有乐趣、既有压力又有意义的生活况味。
借代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维,无论是局部代整体,个体代群体,还是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都能起到使表达生动可感的作用。比如,当你想表达“我最讨厌文言文,与其读文言文还不如学英语”这个意思时,你可以想一想,换成形象思维的表达,应该怎样说?我想你不难悟出,应该是“我最讨厌文言文,与其渎之乎者也,还不如渎ABCD呢”:这一个小小的转换,就让这句话平添了一分文采,是不是?
修辞手法五花八门,但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内容的,如上面所说;一类是针对形式的,主要是句式。下面,我就要交给你使语言表达变“好”的第二把钥匙——变换句式出文采。
一篇作文,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或者都是散句,读起来肯定单调乏味。因此,变换句式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可以使作文语言活泼多变,错落有致。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多用整句,比如排比、对偶等等
再回看关于中年生活的第二段话,就大量运用了整句。它们和散句一起,构成一种参差相间、错落有致的语言美。如果你在你的高考作文中,尤其在关键处,比如开头、结尾、中心论点句,组织一些工整而精彩的话,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多用问句
问句可以分为i种: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司以引起读者思考,设问句可以引起读者兴趣,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增加表达的力度。多用问句,就能打破全文单一乏味的语言面貌;有时候,还能使文章具有亲切感和回味的余地。
三、适当地运用特殊语序句
比如: “她轻轻地走过来了。”这是一般语序;“她走过来了,轻轻地,”或“轻轻地,她走过来了。”这是特殊语序。三句话意思和用字完全一样,但后两句由于把状语移到了特殊的位置上,强调和突出了人物的情态,读起来就别有意味。
距离高考已经时日不多,但临阵磨枪依然是有必要、有价值的。所以最后,我再给你两个如何去练习和实践的建议。一,当然是在今后写作文时,有意识地去运用上述的种种方法。尽量全面地用,反复地用,并渐渐养成习惯。二、把过去写的作文找出来,用上述方法将它改写一遍。相信只要有了得当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你一定会尝到甜头。
谈高考作文 篇3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4
早在“五四”时期,先驱们就喊出了“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宣言。从现实来看,经济的繁荣不能自动防止愚昧的泛滥和迷信的猖獗,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愚昧无知作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科学精神,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的严肃性、严密性和规范性。对尚未被科学证实的假说,采取认真研究、科学求证的态度;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弄虚作假、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作为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真理,支持科学实验和科学问题的自由讨论,支持反对迷信愚昧和伪科学活动的斗争。作为新闻出版和大众传媒工作者,要引导群众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给愚昧无知的传播提供载体等等。
据去年中科院等机构专家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报告》,目前我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20xx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二三十年。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世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所带动的。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我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谈高考作文 篇5
初夏已至,栀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间飘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从各家各户的油烟管道里弥散出来,在浓烈的油烟中显出一份平淡自如、现世安稳的滋味。我们全家出游的计划终于在这个端午小长假得以实施——爸、妈、哥、嫂、小侄儿、我,一起去森林公园踏夏、采青。
森林公园离家颇远,在城市的边缘。但是开车也只要十五分钟——再远的距离在现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妈这次却不愿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车,非要骑自行车去不可:“本来就是出去踏青锻炼身体的,这一路骑过去不是正好吗?何必做那买椟还珠的事?”小侄儿这段时间正在学骑自行车,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骑车去!爸爸你要教我骑车!”大家被他激动的心情感染,也对这次久违的骑车之旅充满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便由大哥载着侄儿骑这辆。我与其他人都是在小区里开了共享单车,非常方便。
妈率先骑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脚一蹬便与妈并驾齐驱了。微风徐来,吹起妈的风衣,吹动她的长发。时间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妈妈的后车座上上下学,搂着妈妈的腰,在晨光中打个盹儿,在夕阳中叽叽喳喳地分享学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车坏了便换成了电瓶车,电瓶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妈的背也慢慢变弯,不变的是车的后座永远柔软、永远厚实。爸妈在前面不知说了什么,爸爽朗的笑声传过来,风采不输当年。两人已经在比赛了,妈腰一伏,脚上使力,竟超过了一辆正龟速前进的小汽车。爸也发了力,着力追赶。共享单车明亮的颜色衬托着爸妈无尽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儿骑着家用自行车慢慢前行,小侄儿从后座上站起来跟我们打招呼:“妈妈,姑姑,你们等我们一会儿。”又搂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动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骑快一点儿!”哥一边让他搂紧注意安全,一边笑骂:“臭小子!”不一会儿,小东西又不甘寂寞,吵闹着让他爸爸教他骑车。哥无奈,只能扶着自行车,让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车上蹬蹬脚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脸通红,引得无数路人偷偷发笑。
我和嫂嫂则得以安稳,优哉游哉地骑着车,分享生活中的烦恼与趣事。经过一段农村道路时,一户人家庭院中栽的栀子花探出了墙头,在一片浓绿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车,走到墙下,踮起脚尖摘了两朵淡白的花儿。她回过头,冲我眨眨眼睛,我会意一笑。她把两朵花别在了共享单车的车篓上,芳香伴我们一路。
愿这辆车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满载的幸福。
谈高考作文 篇6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7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谈高考作文 篇8
“与你为邻”这个题目看着比较虚,但给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
它这里实际上讲到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在社会中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处在人群中,他处在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会发生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与人为邻”,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与你为邻”。这里的“你”,它可能是一个具像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我是和理想为邻的,我是和正义为邻的,我是和尊重为邻的,我也可能是和张三、李四这样具体的人为邻的。甚至可以说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为邻的等等。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所以,我才说这个题目看起来出的很虚,但是可以讨论的空间是比较大。它实际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邻”相处的时候,你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想象的空间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义为邻,以勇敢为邻,以真诚为邻,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义为邻,你也是一个正义的人;你和真诚为邻,你就是一个真诚的人。
【谈高考作文合集8篇】相关文章:
3.谈
4.谈
5.高考作文期待
6.高考作文话题
7.高考作文期待
8.谈压力,,
9.谈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