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1-04-25 13:57:51 高考 我要投稿

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七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七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2

  作文批改是语文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同一个题目,对于几乎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大体相同,老师怎样批改才能避免评语的雷同?我认为写评语一定要有个标准,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时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一、按照既定目标批改作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然后在各节作文课的教学时再制定出具体目标,评语要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写,如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我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2、语言有创新、有时代感;3、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过多的要求,目标制定2—3个,学生容易接受,在写作文时也容易达到,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批改时也可以准确定位。

  二、检查学生审题是否正确。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题,即使不是命题作文也可看出学生的审题水平,有了作文题目,学生应从那些方面来审题非常重要。作文应该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审题时都应该考虑到,通篇的布局也体现着学生审题的思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读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学生审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命题作文《圆》,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本来“圆”与人民币中的银元没有联系,如果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写成说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了,这是审题的错误。写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内容也就毫无价值了。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写作方法,课本上根据内容不同,在每一单元中都侧重了几点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应用,评语中也要体现写作方法的优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切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运用的方法有助于反映主题思想,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灵活多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

  四、重视材料的运用。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广泛,开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种: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师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运用材料的重视。

  五、写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档次,如果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都很新颖,可通篇都是病句,那么这篇文章也顶多划入二类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闪光点,这些文采正体现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老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来决定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一个差生来说,平时的作文一塌糊涂,偶尔写了一篇稍好一点的作文,那么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是本文的亮点,也可定为该篇文章的“闪光点”而给于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时还应注意学生应达到的起码要求,如书写规范、整洁,运用格式、标点、修改符号正确等,将这些细则都列入计分总项中,这样作文批改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评价。

谈高考作文 篇3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谈高考作文 篇4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url=]大陆[/url]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url=]战士[/url]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 篇5

  从高考考场传出的第一道试题,从来都是作文题。高考结束后的社会舆论,也多半在作文。就连评价高考是否科学,考题是否优良,也往往用作文来说话。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在试题评判中,作文是评分误差最大的题。记得高考之前,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问我:“老师,我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每个有过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遇到过的。有时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试卷碰在哪个阅卷人手里啦。”可是为了避免给考生带来对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给的话……”,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习惯性地在分数前加上这么一个状语。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运。

  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说作文评判误差问题,绝不是否定或怀疑阅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来的纷繁芜杂——文学主张不一,创作流派繁多,审美趣味多元。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将作文的评判统一为一个标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回避探究作文评判标准的借口,也不应该是我们给作文评判误差问题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近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平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平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平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平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平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平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平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平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

谈高考作文 篇6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7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谈高考作文七篇

2.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6篇

3.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五篇

4.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九篇

5.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8篇

6.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八篇

7.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7篇

8.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9篇

9.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