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汇编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高考作文 篇1
我常去老街上看车水马龙。我喜欢这个词。
老街上各式缓慢杂乱的车子才能组成这个词语。我喜欢用闲暇的目光去看一些杂乱但不慌张的话题。生活中的各种忙与缓慢的对比中让人能够清晰、安静乃至幸福。尽管他们总说我是“望呆”,讥笑我说“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旧喜欢静静地看,静静地看到过去的日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从前的时候还没有爱上过一个人,但我依旧爱那样的从前。那时候生活里似乎只有一种车,一家只有一辆车。“长征”是一种商标,也有一些隐喻的意思。那个时候生活艰难得也像是长征一样。至少我们的日子是这样子的。我清楚记得父亲的长征自行车,是因为坐在前面的大杠上,一路颠簸到屁股麻木,连鞋子丢了都不知道。这不是狗血的桥段,确实是很多人的经历。后来我们自己学会了“掏螃蟹”的骑车方法,庆幸终于可以自己骑着车子,不用再憋屈在父亲的怀里。可是我们一得意却不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父亲的怀里。我们踩着父亲的自行车长大了,离他们而去了。
离去的村口有通往远方的汽车。不是豪华的巴士,是冒着黑烟的三轮。这些轰鸣的家伙卷起烟尘很有些嚣张与傲慢。可我们对他们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乐此不疲。争先恐后地爬上去,将父亲给的沾满油腻的钱币换来一张通往城市的入门券。车在城乡之间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他们是一种角色,一种改变人的思路与命运的角色。他的速度决定许多人生活的维度。他们打败了生活的安静与沉着,却又能让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孙乐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说高考是改变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现场,那么车则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改变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这个荒诞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车依旧在路上。只是人已经改变。速度与激情的寄托,不仅仅是对车的追究,更是对生活本身的暗示与隐喻。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以及动车,他们改变了生活的路数,也体现着人们梦想的嬗变。说到底我们的梦想才是车子的加油站,才是速度的离合器,才是方向的掌舵人。车快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和心念变快了。我不知道是赞美还是摈弃这一切,因为我们确实光鲜亮丽地活着,不好再说那些南辕北辙而忘乎所以的昏话。
可是我依旧喜欢“车水马龙”这个有些古旧而散漫的词。那时候车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们连写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现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还常常安静地给自己一个微笑。
谈高考作文 篇2
高考第一科语文可以说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也是公众和舆论议论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众对高中数理化多数都忘得差不多,难以判断题出得如何,也无处下嘴议论,那些专业的门槛虽然并不很高,也曾经学过,但还是很难跨过去。但大家都识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题人人都可以议论一番。另一方面当然作文和社会有联系,题目容易让人有所联想,也可以借着作文题目浇自己的块垒。所以关于作文题的各种议论最多。这当然是好事,让众人关注还是有好处的,因为语文水平提高被社会关心毕竟是积极的;但也会造成对出题方的压力,往往会让专业精神受到冲击。
评判高考作文题的好坏,当然见仁见智。但有两个标准还是有意义的,也需要社会有相对的共识:一是高考就是要考出学生适应不同大学学习的不同水平,还是具有选拔性的考试,因此还是要有区分度,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现场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有发挥的余地,可以一展其才华,水平低些的也能写出自己的水平。这样的题目既不能太难,太难了就都写不好,大家一样差;也不能太容易上手,大家平时在整个高中阶段已经经过反复练习,也经过了押题,很多范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如果题目正中下怀,就容易大家都写的一样好,也难以看得出来高低。二是高考其实终究是看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否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看理解力、表达能力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不是看学生是否是有大作家、大社会评论家。有人说大作家来考不一定能考得高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大作家的想象力和表达力高则高矣,但却未必能适应高考的需要。高考本来就不是为了发现文豪。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社会见解,当然极为重要,社会非常需要,但那其实有另外的空间来展现,现在社会的出路也很多样,不会被埋没,但这些也难以在很短时间的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充分展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高考作文最终还是要受到自己的功能和性质的要求的制约。
看今年高考九个作文题,其实很有趣。从总体上看,这些题目主题积极,社会意义都很正面,这些都会毋庸置疑的。相对看来,题目都相对较易入手,学生们都能有所发挥。而议论文为中心的态势没有改变,但近些年主流的高考题是以具体事件等为引子,引发议论的事件型作文。传统的命题作文最近一些年已经不再普遍,而今年可以说是传统式的命题作文和事件型的平分秋色。传统式的命题作文的复苏还是值得注意的。我以为全国1卷《奖惩之后》和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体现出高考题的特点比较充分。全国1卷用漫画来表现,学生发挥空间大,可写的多,区分度高,容易考出水平,是题目中难得的。这个漫画好就好在指向性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看起来还是容易理解的,但真琢磨其意味,也并不容易。这就让各种不同水准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但水平如何,可以通过这个题目考出来。这题目也无从押题,只有靠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整体的语文能力的积累。而考生领悟多少,能表达多少就真正能够体现他的综合的语文能力。上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看起来大家都能说一些,但真说得深入就要一定水平,但又不是太难,和当下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也息息相关。对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也都是他人的他人,这里其实有很广阔的发挥的空间。
全国2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困扰交给学生思考,也会让人押不着题,或者是高中老师训练的盲点所在。但这个题似乎难度相对较高,这个问题社会公众也有各种分歧的意见,专家们也正在不断进行探讨,要求中学生能够给出很独到的答案则相对不太可能。大家谈也可能会流于泛泛而谈,无论水平高低,都难以深入下去。全国3卷的小羽创业或浙江的虚拟现实都是热门现实现象,其实比较容易切入写,也会有所准备。前者是应和今天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者是和今天最时髦的VR议题相连。这些题目考生都能顺着路子发挥,不易跑题,也会写出一些水准。
北京的两个题目,第一个关于华阴老腔,涉及传统文化议题,也是社会流行现象题。这类题,社会上人觉得很时尚,很切近社会,其实写法也有一定的路子,并没有超出社会流行见解的观念。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其实时尚性也并不弱,考生的一般知识面也并不太窄,这些题进入相对并不难。北京第二个题目《神奇的书签》虽然题目比天津的相似题目要复杂些,但也并不难写,基本思路其实和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相差不多。常有人以为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死记硬背的一套,其实对中学语文教育隔膜,现在中学教学观念和社会上一样新,激励学生创意,对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议题,对媒体等都说的新观念早就有反应,大都市学校如此,许多三四线好学校也如此。我有时倒觉得反而对语文基本功训练有些欠缺,不扎.实。
江苏的《话长话短》是传统本分的议论文,虽然容易准备,但写好也有点难度。其实这样的传统题目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准备这样题目不容易,临场发挥还是要见到功力水平。这样的题也属于见仁见智的。至于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或山东的备好的行囊,发挥空间很确定,思路也很清楚地限定在题目中,都相对容易写,老师也容易在平常训练中准备好了,也不容易看出学生水平。高考作文出题其实很不容易,要经过学生的检验,也要社会的检验,在这些复杂的要求中寻求多方平衡其实是重要的。
谈高考作文 篇3
我们天天听到“写作必须真实”这句话,我们天天接受“……不真实扣分”这样的告诫,我们天天在为“如何才是真实”与“如何是不真实”而苦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真实”这个问题,同时也谈谈“虚构”。
我们写作文时,肯定是应该写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写真实看到过的景和物,写心中真实的情感。老师也会这样布置,如《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写校园里真实发生的事,而不应该是没发生过的是;如《军训》要写军训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如《春游》,要写在春游中看到的具体景物;如《同桌》,要写同桌的特点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写的这些主要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事情主体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是,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又是可以“不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怎么回事?让我解释一下。
写《校园发生的一件事》时,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是可以虚构的。如:“那件事好像是发生在操场上,记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里……”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固定在操场上,也可以将他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哪里,都不是“不真实‘,因为主要事件是”真实“的,就可以了;又如”当时那个人是张海,还是王刚?“写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虚构为王子鹏。写事件过程时,事件的某个细节也可以没发生过,如当时他手中什么也没拿,但你可以虚构”他拎着书包“,”双手艰难的拖着椅子“,”扛着铁锹兴冲冲地走来“。
谈高考作文 篇4
一、训练目标
1、学习选择凡人小事表现深刻主题的方法。
2、提高选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点指导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刘大柑所说,作文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里手段,何处设施?而要表现深刻的主题,并非什么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必须认真筛选。
中学生阅历不深,见识不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邻居、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他们的一笑一v、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印在你的记忆里,“活”在你心中;他们做的事、说的话虽不起眼儿,却触动着你的情感。影响着你的思想和生活。这些凡火小事随处可见,作文时不必冥思苦想或凭空编造;这些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采撷而来,真情实感会自然流诸笔端,用不着去无病呻吟。可见,身边的凡人小事是我们作文材料的主体。只是需要我们下一番“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干”的功夫。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呢?
1、将凡人小事肾千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写。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内蕴,揭示深刻主题。
有些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却能发现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关赋》,只写了登临山海关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从眼前实实在在的山海关,联想到心中的雄关—信念。开掘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一深刻的主题。
3、运用象征的方法表达深刻的主题。
象征是借形象符号,暗示某种意向的写作技法。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某种知觉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对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层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达难以“明言”的主观感受;二是能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高尔基的《海燕》,着力描绘海燕飞翔的雄姿,将革命者勇敢、乐观、坚定,渴望“暴风雨”到来等优秀品质隐含其中,令读者驰骋想像,体会文章的含义。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记叙文中,如果能恰当挺用,即使小题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题。
当然,“以小见大”的方法决不止以上三个。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如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的文章,写的都是雷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体现出雷锋的伟大人格。如唐R《琐忆》选择了鲁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他在体育补测时,为了争名次故意左摇右晃撞人,结果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学却停下来把他扶起,终于共同到达终点。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鲜明对比,说明了那位同学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
谈高考作文 篇5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习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平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 篇6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而今天的高考则是我们每个考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有人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还有很多的选择。”而我认为,我的高考就是一个跳板,跳的越高,我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会越高。
今天是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和笑语欢声。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场上的我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门学子变得富有的捷径。无论是精神上的富有,还是在不久将来生活物质上的富有,对于许多平凡的家庭来说,用高考改变现状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人没有参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坚持换来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场上的机会。
但今天,我的高考会因为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进取而逐渐丧失它原本的价值,变成只能弥补未曾参加高考的遗憾的机会,让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让我的记忆中拥有高考的记忆碎片,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我的不甘心又让我产生了新的遗憾。因为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义仅存无几。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会越努力,就会变得越强。
我放弃了通过高考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会毅然决然的放弃我。
但我不想这样,更不甘于高考过后成为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国选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会是高考考场上的强者,国家需要的栋梁。
今天你在考场上看见的我是一无是处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场上看见我,那时的我一定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会为之奋斗的全新的我。而那时的高考,将会心甘情愿的让我拥有它的全部意义。
高考其实是一个浓重的话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词。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会学会拼搏,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过程中,我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学会释然并领悟人生;在高考过后,我会成为一个比现在的我更强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高考。
谈高考作文 篇7
“与你为邻”这个题目看着比较虚,但给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
它这里实际上讲到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在社会中他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处在人群中,他处在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会发生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与人为邻”,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与你为邻”。这里的“你”,它可能是一个具像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理想。我是和理想为邻的,我是和正义为邻的,我是和尊重为邻的,我也可能是和张三、李四这样具体的人为邻的。甚至可以说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为邻的等等。因为这个“邻”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个人。这是实的。虚的,比如说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关系、一种意识等等。
所以,我才说这个题目看起来出的很虚,但是可以讨论的空间是比较大。它实际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邻”相处的时候,你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想象的空间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义为邻,以勇敢为邻,以真诚为邻,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义为邻,你也是一个正义的人;你和真诚为邻,你就是一个真诚的人。
谈高考作文 篇8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谈意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后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地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也许多到无法想象。可是,充满着意气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怯?意气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煤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声巨响传来,战士们的碧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没有一人生还,然而他们走得如此轰烈,历史不会把他们遗忘,因此这场战役被世界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不会将他们遗忘,因此当我们追忆他们时仍会热泪盈眶。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谈高考作文 篇9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10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汇编10篇】相关文章:
2.谈
3.高考作文期待
4.谈
5.谈交友
6.谈“美”
7.谈责任
8.谈广告
9.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