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1-04-11 16:20:27 高考 我要投稿

【精华】谈高考作文三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谈高考作文三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早在“五四”时期,先驱们就喊出了“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宣言。从现实来看,经济的繁荣不能自动防止愚昧的泛滥和迷信的猖獗,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愚昧无知作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科学精神,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的严肃性、严密性和规范性。对尚未被科学证实的假说,采取认真研究、科学求证的态度;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弄虚作假、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作为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科学真理,支持科学实验和科学问题的自由讨论,支持反对迷信愚昧和伪科学活动的斗争。作为新闻出版和大众传媒工作者,要引导群众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给愚昧无知的传播提供载体等等。

  据去年中科院等机构专家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报告》,目前我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20xx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为1。98%,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二三十年。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世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无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所带动的。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我国越是向前发展,越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谈高考作文 篇2

  自1979年以来的20年间,高考作文体裁用得最多的是议论文,长达13年,高考作文大家谈。也许是议论文对学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体更高一些,也许是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并无多少议论可发,莘莘学子们在高中三年的训练之下,论点、论据、论证一路写下来,文章写作的感觉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随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呼声渐高,1998年开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则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裁除诗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胆想象。此题一见“天日”,就引来各路评论,褒贬不一,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这样的题材,作家们会怎么看、怎么写呢?

  阿来是《科幻世界》的主编,在高考之前,正好写了一篇与作文题相关的文章。他说:“写这篇文章,不是特别为了高考。现在媒体正做世纪末的谈点,写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视角看20世纪科技的突破。而我则做了一个‘世纪回眸’,反映科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一年12期12个选题。7月份写的是第7个选题,选到记忆移植这一块。其实,科幻中记忆移植是一大题材。有人说这次高考作文转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国很多人比较习惯循序渐进,慢慢来。这次猛一些,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冲击大一些。这次那些平时按照老师一步一趋,完全不关注当今科技发展的学生,面对这题,可能无从下手。

  当然,也不是说,这题非得写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语文是人文,而这题更体现科学的.东西,出这样的题是否合适。其实,科学也会冲击道德、伦理,产生新的文化、人类,都有可能,也产生人文。这两者是统一的。

  提出这种观点是对人文认识不完善的表现。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写一个小小说,更注重关注一些伦理、道德问题,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一听记者的采访内容,马上快言快语地作了回答,声音洪亮。他说:“我认为这个题目无共向性,是一个个人认为题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启发想象,可能会启发一些人的胡思乱想。它只能挤压、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发。写这种题,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现。这个题给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写命题文章。”

  冯骥才还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看电影,以前站着看,现在有座了只能说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说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洁非告诉记者他没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他说:“从题目本身来说,任何题目既好写也不好写,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当然,也得看出题者的意图。如果我写,会写荒诞一点的小说,实写不好,主题跟人性有关。不过出题者认为作家写得乱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刘恒说:“这个题目写出文章差异大,不像别的题最后落实到某物、某人、某内容上。我不知道评分标准是什么,可能评分有困难。仅就题目而言,也可写成伪论文,就是可装成论文,但没有论据。自由度大,阅卷难度也大。两个小时里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题目,够呛,不一定有话说,说的时候也可能瞻前顾后。”

  徐坤笑言:“面对这题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科幻文章。把前辈好的东西移植过来,像电脑软盘里存的东西,用时一点点提出来,这样就可以偷懒了。”

  李鸣生则会写这样一个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个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车祸失去记忆。每次去探望,面对我时,她如同面对木头。我们之间深深的友谊、可以铭记在心里的一些事情都让她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于是我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现出一种美好愿望,再推广到社会上的一些美好愿望。用一种残酷的与最美好的形成鲜明对比,来体现主题。

  那么,考生们是如何来作这篇作文的呢?阅卷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阅卷老师,高中优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谈》。

  北大附中张文敏老师多次参与作文阅卷,对多年来的高考作文有较深的体会。她给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很欣赏这题:考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鼓动学生大胆想象,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体裁上也没有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很开放,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点。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冲击。作文重点考察的是创造思维能力,这题能体现这一点,也能体现高考选拔学生高素质潜力的功能。这个考题所有考生会有话说,有内容写,能发挥想象,体现才能、才华。”

  张老师说:“从考试结果来看,阅卷老师认为好作文少,特坏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维活跃,科普文章读得较多的学生写得好。他们的想象力强,选材丰富多彩:有帮助失忆者恢复记忆的,有关注历史、人生的。有些学生缺乏想象,写得出轨。表现为: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绪,例如希望移植别人的记忆,从此脱离苦海不用学习了;主题不集中,例如谈到移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记忆后,就变成这些人物的人物描写了,走题了。有的散文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会人才济济、荒山变良田、国富民强。其实记忆移植跟这种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猪的记忆移植后,猪就背书包去上学了,去买东西。

  在写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编述故事的,有发表见解作理性思考的。我们觉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点。编述故事的则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写小婴儿移植萧邦的记忆,那么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乐曲。有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倒是编得合情合理。发表见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发现了几篇,这是更高的层次,需要的能力更强。”

  北京实验中学的孙静老师说:“这题散文化写起来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将古今中外名人的记忆移植过来,再加上文笔流畅,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对于编故事的文章来说,如果构思新颖,情节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还有议论为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别好。有一种观点反对移植记忆,认为人生是一种过程,要有体会,要有自己的真实人生,这种观点是比较好的。

  有的虽然也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提出有好处,有坏处,但还是显得比较平庸。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文章是写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灾中英雄人物的记忆,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

  孙老师认为,这次高考作文“虽然题目新了,但内容特别新鲜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稳。偶有大胆的,却把握不好。其实,随便出一个题,都是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反映。作文题不是文章写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维能力的同学,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张文敏老师处,记者选录了两篇好文章的片断。一考生以炽热的情感、严谨的结构、娴熟的语言征服了阅卷老师,得了满分。她这样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也终究是别人的记忆,映射了别人的奋斗足迹和感情轨迹。一个人不能只活在记忆中,更不应该生活在他人的记忆中。一个人应该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应该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热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坚韧和毅力,点燃生命的奇迹,丰富自己的记忆,也使自己的记忆丰富整个世界的记忆。

  另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结尾颇有画龙点睛的气魄:看来,伟人虽然伟大,但毕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伟人,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社会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实平凡更是一种伟大,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决不是极少数的伟人,而是广大的人民,广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学技术也许真发展到可以移植记忆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该去做一个复制的伟人,还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会选择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无论他是多么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记忆才是最好的记忆。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总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烟四起。作文在这其中只是一个部分,从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是否可以对高考的整个形势窥斑见豹呢?这不应该仅仅是高三毕业生的期待吧?

谈高考作文 篇3

  与往年一样,昨天高考(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揭开面纱,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最热烈的议论对象。高考作文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怀。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从整体来看,普遍选择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太过开放,当然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网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声音有着强烈的纷乱感。

  举例来说,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人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材料,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同样,这个事情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铺陈的种种社会情态,社会不同人群很难形成某种趋同的观点视角,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价值多元与文化多样时代的最好印证。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怎么看待高考作文,要远比别人怎么看待更重要。在这样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也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权威的。那么,现在,不论你是考生、家长(高考)、老师、学者,如何评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实内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判断,才能让这个时代因为开放而更有活力。

【【精华】谈高考作文三篇】相关文章:

1."文明"谈,谈文明

2."文明"谈,谈文明

3.

4.

5.高考作文期待

6.高考作文期待

7.谈责任

8.谈读书

9.谈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