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1-03-31 14:41:57 高考 我要投稿

关于谈高考作文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谈高考作文9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偶系穷银,木油米! ”这句让不少人看后不知所云的话,出现在竞赛作文里。在近日举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市中学生竞赛颁奖典礼上,“Q言Q语”即网络语言的运用引起评委们的关注。网络语言该不该进入作文?对此,周刊专门采访了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请他为考生指点迷津。

  七成学生认同网络语言的“风趣”

  网络语言究竟是古老汉语的新时代烙印,还是将纯洁的汉语引入歧途?究竟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还是颠覆传统的文字游戏?本次作文竞赛的主办方之一——《中文自修》杂志社,针对全市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颇受中学生的欢迎和追捧,超过50%的同学认为网络语言风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

  网络语言的出现实际上是语言更新和丰富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实践,网络语言以新奇、简单、幽默等特点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证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将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网络语言的 “风趣”这一特点吸引,而这正是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规范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网络语言进入作文,持反对态度。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孩子的作文,检查是否使用了网络语言。 ”本届作文竞赛的一位获奖者的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孩子都会上半个小时的网,了解有什么最新的流行词语,以便于第二天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细心的她还发现,女儿会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还是错别字。 ”对此,陈女士给女儿定了一条规矩:可以和同学说网络语言,但是,写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网络语言,避免给为自己的考试和升学带来“不安全因素”。

  评委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多年从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专家、华师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竞赛的评委评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文,绝对是高考作文的一类卷。他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请不要约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实想法。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开放,非常宽容的。没有个性的文章,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一类卷的,而我们的竞赛作文恰恰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届作文竞赛中,部分文章中出现了网络语言,引起评委们的关注。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持宽容的态度。 ”周宏介绍道,“网络语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等于“网络语言”。比如,“浮云”一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而已,而其实“浮云”一词早就有了,“浮”了几万年了;再说,网上“打酱油”这样的词汇,我觉得很好嘛,它不过是赋予了这个词汇以新的涵义,而不是错别字。

  反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曾经有中学老师表示,一些已被实体媒体使用的“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运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对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浮云”是可以的,“神马”是不可以的。因为“神马”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在我们主流语言的阵地中出现的。

  周宏说道,如果想表达“今天,我很激动”,可以把“激动”写成“鸡冻”吗?它在网络中确实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语言的阵地里来走一走,对不起,不可以!我们反对的是这种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比如说“灰机”,这是错别字+读音错误;再比如说“杯具”,“杯具”是悲剧,这个“杯具”会成为将来中国的语言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语文老师,其态度很鲜明,坚决反对这种错别字。

  所以,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阅卷评委对网络语言是区别对待,宽容要与严格相结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现“给力”,这就无所谓了,因为“给力”不是错别字;而今年最不给力的就是“hold”,因为它已经“hold不住”了——太陈旧了,因此,请不要再“hold”了,更何况,这个词它根本上是一个英文单词。

谈高考作文 篇2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习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平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 篇3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语)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习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 篇4

  创新作文教学是个相当大的课题,可以探索、钻研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其关键是教者应在写作中注意引导,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各种条件下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尤其是在高考中能获得高分。下面就如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所谓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时是立意上的创新;有时是结构上的创新;有时是语言表达技巧上的创新;有时是语体、文体上的创新等等。我们作为指导者应该把常见的创新途径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创新。

  一、立意上的创新。

  古人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来者,代表了认识的三个层面。第一番来者,是表面上的东西,比较肤浅,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因此属大路货,只能算一般的认识层面;第二番来者,是对事物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能会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见到的角度,使之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来,这是第二层面。而第三番来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径后找到的“别有洞天”,能写出让阅者拍案叫绝的文章,甚至是叹为观止的文章,是认识的最高层面。而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会教育学生选第二个层面,这样比较稳,又避开高风险和大路货,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层面的则视为险径,是走险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则功亏一篑。其实只要重视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蝼蛄爬墙的启示:

  材料:一只蝼蛄在陡峭的墙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跌落下来,但它过了一会儿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分析:许多同学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气馁上。这其实就是“第一番来者”,属一般构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个立意,蝼蛄虫不会思考,不会从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只知锲而不舍地苦干、蛮干,不会改变方向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较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础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中亦有此种“蝼蛄现象”,即表面的勤勤恳恳往往会得到肯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甚至有时还作为一种精神来宣传,提倡为“愚公移山”。这样就可以挖掘到“应有科学的指导,即既要达到目的,又‘多快好省’”。这就是创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画,一只啄木鸟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学是认为这只啄木鸟不看对象,对着水泥杆猛啄将一无所得,联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对象,终将一事无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啄木鸟为什么会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习惯成自然,见到高大的杆子就当成是树木,见到有小孔就以为是虫洞,引出习惯一旦养成,积习难改。这是较高层面的认识;而更深一个层次可能会想到人类大肆砍伐树木,使生态遭受破坏,啄木鸟已无树可啄,只能错把水泥杆当作是树木,呼吁人们保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③材料:以“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会从鲁班妹妹发明“伞”写起,由固定的伞——亭子写到移动的“伞”;由纸雨伞写到尼龙布雨伞;由木柄伞写到钢骨伞;由普通的伞写到折叠伞……由此可以感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赞美古代工匠、现在工人们的聪明才智。这是一般的立意,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伞”的品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写照,就属较高认识层面;而由“伞”想到父母的爱,象“伞”一样处处护着自己,不让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无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官场上找自己的“保护伞”有恃无恐,就是属创新层面的立意。

  二、结构上求新。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结构上就是大胆的创新。剧本创作原有的原则是“三一律”,而老舍却打破了这一戒律,大胆地用三幕戏来反映三个不同的时代,且选择茶馆这一特定地点让三教九流在这个舞台亮相、表演,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也可谓是散文中的创新。他选了六幅画面来表现延安军民的生活,可谓是“散得可以”。这跟一般的游记散文,议论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样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胆地用诗歌这一形式作文,尽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却拿到了满分,这与20xx年江苏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话写《赤兔马之死》获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在形式上有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现技巧的创新实际是借鉴、嫁接一些写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颖一点。常见的技巧有:

  ①加题记和尾记。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极具概括的话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观点。尾记则是起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题记为:“人生在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徜徉留恋,亘古不衰。”文字简洁而富灵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题为《儿子的呼唤》的题记:“道德犹如月亮,在黑暗中彰显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再如,《学会坚强》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题记:“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孪生姐妹,提起你,总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泪似乎早已是你忠实的伴侣,当微风拨弄你的心绪时,她总会在你的脸颊跳舞。其实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②运用小标题。如《写作贵在创新》一文就列出“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开联想,从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条理清晰,结构井然。

  ③用电影化手法。如“慢镜头”,“画外音”,“蒙太奇”,“分镜头”等表现手法,来使人有新鲜感。有时也可以运用电视短剧的形式。

  ④可运用寓言、童话、梦境、故事新编等形式来创新。现在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大话西游》之类的书就很成功。

  总之,如何进行创新作文指导、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话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条,成了“新八股”。我们的目的是给方法,给方向,给技巧,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和考试作文中去不断创新,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并以此来推动作文教学步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谈高考作文 篇5

  不是题目告诉你要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不赞成命题者给的材料观点,写驳论的文章,照样能得满分。

  现在的高考评卷已经越来越开放,特别欣赏有自己见解的作文。驳论必须从材料中引申出来,而不能撇开材料,另起炉灶。学会了通过分析来说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

  驳论文怎么写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寻找材料的对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诉读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挑几个原因来写。

  第三招

  分析条件告诉读者,我的论点是在这些条件下才成立,别忙着反驳。

  和高考作文题观点抬杠,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评价组组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就是这么认为的。

  潘新和4日在厦门一中教授如何写议论文,他说,现在的风向标是:老老实实地顺着命题者给的材料来论证,大多也就得个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观点抬杠,写驳论,那么,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高考作文满分70分)。

  这其中的区别是:前者是传统的论证文只选择符合自己论点的论据,自圆其说,是不讲理的;后者是驳论文看到观点可能出现的对立面,驳人驳己,是讲理。

  他因此号召高考考生们抛弃论证法来写议论文,取而代之用驳论法。现在高考作文题基本上都是以议论文形式出现。

  潘新和被称为是福建语文界的三大侠客之一,因为对议论文传统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批判而闻名。

  批单纯堆砌论据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当日题为《议论文怎样立意、说理》的讲座中,首先痛批了20xx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认为它不讲理。

  当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给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说:工作让工作的人有个好身体,让工作的人有个梦想。这篇满分作文就是传统的议论文写法:作者顺着材料,首先确定自己观点:热爱便会产生创造力,接着,旁征博引正反论证观点:热爱造就创造力,今天的人没有热爱,只追求名利,因此没有创造力。

  潘新和反问:热爱便有创造力?现实中,很多的热爱产生不了创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读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观点,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视而不见。

  潘新和说,这样论证性的议论文只是自圆其说,就是不讲理。

  他还批评了论证法的备考方法:准备一大堆材料作为论据,再根据论点往其中套。

  这点在那篇高考满分作文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800字的作文里,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话,拼命堆砌论据。

  潘新和甚至认为,它之所以能得满分,一个原因是改卷老师巨大的心理压力旁征博引的论据显示这位学生似乎看了不少的书,一些书可能连老师都没读过,所以,这么勤奋的学生,该给多少分,老师,您看着办吧。

  在潘新和看来,这篇不讲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独特见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说,议论文不能论证,而要驳论通过分析各种矛盾等来讲道理。他以20xx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满分作文为例,来说明议论文如何讲理。

  那年的作文题围绕着冯骥才的话展开,即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这篇被潘新和树立为正面典型的满分作文以《人生的赛跑》为题,作者首先和命题者抬杠:人生的赛跑,其实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于是否过得有意义。接着,作者一层层地讲理,例如人生赛跑有时好比雷锋和一个长寿的恶人;一些人在赛跑中懂得放慢脚步,欣赏沿路风景,远比执著于赛跑累得满头大汗的人有意义。

  潘新和说,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一个信号:不是题目告诉你要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不赞成命题者给的材料观点,写驳论的文章,照样能得满分。

  潘新和说,现在的高考评卷已经越来越开放,特别欣赏有自己见解的作文。当然,他强调,驳论必须从材料中引申出来,而不能撇开材料,另起炉灶。

  潘新和认为,一般论证性的议论文,充其量也就能得个四五十分,但是,学会了通过分析来说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

  【支招】

  写议论文得眼睛带刺

  如何用分析来写讲理的议论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寻找材料的对立面,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例,有知识就有力量吗?许多人有知识没有力量,读死书的人,什么力量也没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诉读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挑几个原因来写。

  例如近墨者黑的论题,它对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断地说近墨者黑,那么,就要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条件,告诉读者,我的论点是在这些条件下才成立,别忙着反驳。

  总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个驳论文的构成是:开头提出揭示矛盾的论题,如创造基于热爱,但是,热爱未必就会有创造;中段分析论题,包括矛盾、原因和条件,创造也需要有天资、学识、勤奋、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最后得出结论,如创造需要先天、后天,主观与客观等,缺一不可,否则功亏一篑。

  潘新和认为,如果学生的眼睛从此带了刺,勾住每个论题、命题观点,学会运用分析矛盾、原因、条件等方法来说理,那么,这样的驳论文肯定得高分。

  【反响】

  学生:这简直是颠覆

  这个传授高考高分作文秘诀的讲座,照理说,应该让高三学生听,但当日参加讲座的是高二学生,有人说,怕引起高三学生思维的混乱。

  当日听完讲座,一位男生说:这简直是颠覆!在被问及他是否敢用驳论法来写高考议论文时,他说,我可不敢冒这个险,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师,那不就要壮烈牺牲了吗?

  老师:发散思维很重要

  厦门一中高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说,已尝试驳论文的写法。

  厦门一中语文教师戴祖武说,驳论文的实质其实就是发散思维,我们努力让学生明白:任何议论文,实际上是一道辩题,都有正方反方,当你选正方时,心中还有反方,要多层次分析论题。总之,要以理服人,赶在读者反驳论点之前,把别人可能反驳你的各种可能指出来,然后一一否定,封住他们的嘴。

  戴祖武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风向标,慢慢地在朝驳论文方向变化,不再追求华丽语言和堆砌的论据。

谈高考作文 篇6

  我们天天听到“写作必须真实”这句话,我们天天接受“……不真实扣分”这样的告诫,我们天天在为“如何才是真实”与“如何是不真实”而苦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真实”这个问题,同时也谈谈“虚构”。

  我们写作文时,肯定是应该写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写真实看到过的景和物,写心中真实的情感。老师也会这样布置,如《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写校园里真实发生的事,而不应该是没发生过的是;如《军训》要写军训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如《春游》,要写在春游中看到的具体景物;如《同桌》,要写同桌的特点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写的这些主要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事情主体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是,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又是可以“不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怎么回事?让我解释一下。

  写《校园发生的一件事》时,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是可以虚构的。如:“那件事好像是发生在操场上,记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里……”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固定在操场上,也可以将他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哪里,都不是“不真实‘,因为主要事件是”真实“的,就可以了;又如”当时那个人是张海,还是王刚?“写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虚构为王子鹏。写事件过程时,事件的某个细节也可以没发生过,如当时他手中什么也没拿,但你可以虚构”他拎着书包“,”双手艰难的拖着椅子“,”扛着铁锹兴冲冲地走来“。

谈高考作文 篇7

  高考第一科语文可以说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也是公众和舆论议论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众对高中数理化多数都忘得差不多,难以判断题出得如何,也无处下嘴议论,那些专业的门槛虽然并不很高,也曾经学过,但还是很难跨过去。但大家都识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题人人都可以议论一番。另一方面当然作文和社会有联系,题目容易让人有所联想,也可以借着作文题目浇自己的块垒。所以关于作文题的各种议论最多。这当然是好事,让众人关注还是有好处的,因为语文水平提高被社会关心毕竟是积极的;但也会造成对出题方的压力,往往会让专业精神受到冲击。

  评判高考作文题的好坏,当然见仁见智。但有两个标准还是有意义的,也需要社会有相对的共识:一是高考就是要考出学生适应不同大学学习的不同水平,还是具有选拔性的考试,因此还是要有区分度,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现场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有发挥的余地,可以一展其才华,水平低些的也能写出自己的水平。这样的题目既不能太难,太难了就都写不好,大家一样差;也不能太容易上手,大家平时在整个高中阶段已经经过反复练习,也经过了押题,很多范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如果题目正中下怀,就容易大家都写的一样好,也难以看得出来高低。二是高考其实终究是看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否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看理解力、表达能力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不是看学生是否是有大作家、大社会评论家。有人说大作家来考不一定能考得高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大作家的想象力和表达力高则高矣,但却未必能适应高考的需要。高考本来就不是为了发现文豪。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社会见解,当然极为重要,社会非常需要,但那其实有另外的空间来展现,现在社会的出路也很多样,不会被埋没,但这些也难以在很短时间的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充分展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高考作文最终还是要受到自己的功能和性质的要求的制约。

  看今年高考九个作文题,其实很有趣。从总体上看,这些题目主题积极,社会意义都很正面,这些都会毋庸置疑的。相对看来,题目都相对较易入手,学生们都能有所发挥。而议论文为中心的态势没有改变,但近些年主流的高考题是以具体事件等为引子,引发议论的事件型作文。传统的命题作文最近一些年已经不再普遍,而今年可以说是传统式的命题作文和事件型的平分秋色。传统式的命题作文的复苏还是值得注意的。我以为全国1卷《奖惩之后》和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体现出高考题的特点比较充分。全国1卷用漫画来表现,学生发挥空间大,可写的多,区分度高,容易考出水平,是题目中难得的。这个漫画好就好在指向性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看起来还是容易理解的,但真琢磨其意味,也并不容易。这就让各种不同水准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但水平如何,可以通过这个题目考出来。这题目也无从押题,只有靠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整体的语文能力的积累。而考生领悟多少,能表达多少就真正能够体现他的综合的语文能力。上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看起来大家都能说一些,但真说得深入就要一定水平,但又不是太难,和当下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也息息相关。对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也都是他人的他人,这里其实有很广阔的发挥的空间。

  全国2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困扰交给学生思考,也会让人押不着题,或者是高中老师训练的盲点所在。但这个题似乎难度相对较高,这个问题社会公众也有各种分歧的意见,专家们也正在不断进行探讨,要求中学生能够给出很独到的答案则相对不太可能。大家谈也可能会流于泛泛而谈,无论水平高低,都难以深入下去。全国3卷的小羽创业或浙江的虚拟现实都是热门现实现象,其实比较容易切入写,也会有所准备。前者是应和今天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者是和今天最时髦的VR议题相连。这些题目考生都能顺着路子发挥,不易跑题,也会写出一些水准。

  北京的两个题目,第一个关于华阴老腔,涉及传统文化议题,也是社会流行现象题。这类题,社会上人觉得很时尚,很切近社会,其实写法也有一定的路子,并没有超出社会流行见解的观念。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其实时尚性也并不弱,考生的一般知识面也并不太窄,这些题进入相对并不难。北京第二个题目《神奇的书签》虽然题目比天津的相似题目要复杂些,但也并不难写,基本思路其实和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相差不多。常有人以为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死记硬背的一套,其实对中学语文教育隔膜,现在中学教学观念和社会上一样新,激励学生创意,对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议题,对媒体等都说的新观念早就有反应,大都市学校如此,许多三四线好学校也如此。我有时倒觉得反而对语文基本功训练有些欠缺,不扎.实。

  江苏的《话长话短》是传统本分的议论文,虽然容易准备,但写好也有点难度。其实这样的传统题目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准备这样题目不容易,临场发挥还是要见到功力水平。这样的题也属于见仁见智的。至于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或山东的备好的行囊,发挥空间很确定,思路也很清楚地限定在题目中,都相对容易写,老师也容易在平常训练中准备好了,也不容易看出学生水平。高考作文出题其实很不容易,要经过学生的检验,也要社会的检验,在这些复杂的要求中寻求多方平衡其实是重要的。

谈高考作文 篇8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 篇9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日子在不经意间流过,人生就在希望与失望之中完成了蜕变。人到中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万语千言。“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苦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中年,没有了年轻时的肆无忌惮,却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磨难是洗礼;伤痛是觉醒。中年之后,渐渐懂得,所谓的天真,总是磨砺不够;所谓的成熟,只是比别人少了一种浅薄。

【关于谈高考作文9篇】相关文章:

1.关于谈高考作文4篇

2.关于谈高考作文三篇

3.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八篇

4.关于谈高考作文汇编6篇

5.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9篇

6.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7篇

7.关于谈高考作文10篇

8.关于谈高考作文六篇

9.关于谈高考作文合集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