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作文

时间:2021-03-25 10:59:10 高考 我要投稿

【精华】高考作文集锦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高考作文集锦6篇

高考作文 篇1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从一种稀罕物,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大量地拍照、晒照片、看照片,陶醉在复杂繁多的画面里。殊不知,在那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那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

  诚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购买胶卷相机已成为过去;模糊泛黄的相片已成为过去;为浪费胶片而担心已成为过去;为无人分享而忧虑已成为过去。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很难在面对照片而感动落泪了,我们很难由于照片而回忆过去了。那重要的人生瞬间,在繁多的日常点滴中显得不再珍贵。是啊,照片越来越多,照片中的珍贵就越来越稀少!就像一粒冰糖落入水桶,那曾经的甘甜早就难以寻觅,但我们仍然向水桶中加水,忘了加糖。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情感缩水,在那物质匮乏的过去,保留了那珍贵的情感。没有电视电影的滋扰,陶潜才能创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王湾才能写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没有相机纪念美景,王维就用诗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这些发生在现代,那么中国文坛少了三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以一个宅男、一封短信、一张照片罢了。我们过于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过于浪费我们的感情,那珍贵的东西依然被稀释,真情已经难以寻觅了。

  一杯水,对于城市的人们没什么,对于沙漠中的旅人就是生命的稻草,那些照片,对现在的人没什么,在过去,人的一生就能记录下几个瞬间,唤起那许多永不退色的记忆,是多么珍贵!用一万张普通的彩色照片也难以换回那珍贵的泛黄的黑白照片。物质丰富者如朱元璋,拾荒时难得的美味做了皇帝后却无力享受,可见那珍贵被稀释了多少。

  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生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和情感的稀释。

  少拍两张彩色照片吧!去翻翻柜子下泛黄的老少片吧!让我们在丰富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曾经的珍贵……

高考作文 篇2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日子在不经意间流过,人生就在希望与失望之中完成了蜕变。人到中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万语千言。“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苦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中年,没有了年轻时的肆无忌惮,却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磨难是洗礼;伤痛是觉醒。中年之后,渐渐懂得,所谓的天真,总是磨砺不够;所谓的`成熟,只是比别人少了一种浅薄。

高考作文 篇3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透视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其实是为实现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过大学语文课的,都会对一个场景颇为熟悉——偌大的阶梯教室中坐满了学生,有的玩手机,有的窃窃私语,向前望去,“遥远”的讲台上有个单薄的身影,无论是讲《诗经》、还是谈鲁迅,好像总是让人“听不太清”。

  虽然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大学语文课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经常会淹没在其他更“有用”的课程之中。到如今,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是“大学语文”,还是“高四语文”?

  大班教学意味着师生互动较少、课堂纪律较差,老师只能选择简单地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难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学体验,无法将学生带入所讲内容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中,不仅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更无法使他们对母语文化有超出知识层面的理解与体会。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的大学课堂,难以营造饱含美好情感的氛围,而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日渐钝化。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课堂越来越知识化,慢慢会成为所谓的“高四语文”。

  早在20xx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中就提出,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即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然而,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但内容能否有效传递却受限于师资、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

  大班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而阶梯教室中的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在此环境下,要求大学语文的教师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阐释,很难实现带领不同背景的学生体会人文内涵、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目标。

  逆势突围,是解决大学语文课程难题的必然出路。笔者认为,调整高校课程设置,继续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加强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是逆势突围的基础。不仅从战略上也从现实实践中关注大学语文课堂,不仅从硬件设施也从教学理念、课程价值方面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的“阶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环境下,寻求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学语文突围的一个角度。如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大学汉语”课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课程调整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颁布之初虽引发争议,然而细究会发现,原来2学分的大学语文扩增为10学分的人文素养课,包括原著经典阅读、公共艺术教育等多门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课程。南开大学从20xx年起,每年招收“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强对大学母语教育的理论探索。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管在阶梯教室,还是围炉而坐,大学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应是挖掘学生内心的那把人文之火。

高考作文 篇4

  裂缝的水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的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因此,挑水人每次回到主人家时,只有一罐半水。

  那个完好的水罐不仅为自己的成就,更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但那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渐愧。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人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人问:你为什么要感到惭愧?水罐答道: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你应得的回报。挑水人听后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当他们上山时,那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小路旁边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物使它感到一丝快乐。挑水人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就摘下这些美丽的花去装饰我主人的桌子。如果没有你,主人不会有这么美丽的花朵美化他的家。

  或许,我们也曾是这么一个有裂缝的水罐,面对那位堪称大师的印度挑水工,你的遭遇、情绪、感受、理解如何?

  请以裂缝的水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考作文 篇5

  天空,蓝蓝的,无拘无束的云丝在天空肆意的展现自己清纯的美。在一次抬头,似乎有种错觉,太阳在一步步地向自己头顶压来,那耀眼的光芒刺痛着双眼,让人感到一阵眩晕。

  这时天空已经变成了鲜艳的橙黄,如香橙的夕阳悬在远处起伏的山脉,给世间洒下一片余晖,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对人间的眷恋。坐在屋子里,有几束阳光射过绿荫的树和那明亮的窗,铺在我的课本上,树上的字符似乎在跳跃,我还瞅见那许久未动过的橱柜上泛起灰尘,它们在那束阳光里舞动着,展现自己唯一的不凡。天空又渐渐变成了浓浓的橙红色,世界就像一张诺大的宣纸,阳光在为它涂抹最绚丽的色彩……

  夜幕拉着它黑色晚礼裙的裙角也来光顾这座繁华的都市,很难想象,她是如何降月亮那样的珠宝绣在裙上,为自己增添几分婀娜的姿态。依旧是坐在书桌前,仰头透过枯细的树枝望着那似柠檬一样的玉盘,月华毫不吝啬的泻向大地,黝黑的泥土享受着它的青睐……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雾里悬浮着橙黄的霜……

  看着偶尔隐现的星,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隐士,不追求红尘路上的富贵,却独爱那份田间的清闲;不羡慕世间庸俗的虚荣,却只爱雨后七彩虹横跨在天际的姿态。在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有种解脱,没有了功名利禄的诱惑,没有了令人厌恶的勾心斗角……那阵风,或许吹走的不只是长时间的热意,还有人们的悲痛;那阵雨,或许洗涤的不只是人们的肌肤,还有人们长时间积累的挫意感……感谢自然,给了他们宣泄的空间,伴随那阵历史的钟鼓,迈着自己信念的步伐,开始自己的征程,而到最后才发现,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因为自己解脱了一切,始终坚信着“自然”。

  这或许是千年的诺言,或许是万年的誓言,一切都随缘,不强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躲避自己躲不掉的事实,因为自己总能在自然的怀抱里找到自己的本来。它表现得很清淡,清淡到人们快忘了它的存在,伴随它的只有时间,只有在迷雾中升起的旭日和那略带羞涩的月牙……

  什么时候挫败了,“自然”会随时扶持着我们站起来;什么时候失意了,“自然”会抚平那深陷的创伤……真的觉得厌烦,为什么不轻轻推开窗远眺,外面的世界充塞着生机,外面的世界在自然的点缀下更加多彩。我不知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我对自然的崇拜,只觉得有它在,我不会束缚自己。我你宁愿做那站在荆棘枝头用鲜血歌唱的荆棘鸟,也不愿做关在鸟笼里的金丝雀;我宁愿做海浪冲起的浪花,也不愿做身处深海的死水;我宁愿作倾盆而下的暴雨,也不做躲在云后的雾水……站在历史的下游,拨动尘封已久的琴弦,不知会不会影响到远处白皑皑的雪山?人生人长人过世,一丝不挂的来,一丝不取的走,经历坎坷的人生,看破世间的红尘,终究能做的便是将自己的骨灰埋进黄土……

  自然的信念便是这种解脱。蘸了又蘸的酥油茶,还是当年那样浓;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让我醉在不眠中;品了又品的信念人生,还是酸甜苦辣咸尽有……

高考作文 篇6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促使文化正在冲破国家、民族的壁垒。在频繁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现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味,是我们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独属我们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要认识音乐的“中国味”,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聆听中国各式的曲调,辨析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差异,体会悠扬的乐曲中传递的文化情怀。

  当然,这只是我们认知中国味的方式之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听过西方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感受过西方音乐对于力度、强度的极致追求,我更能感悟到中国音乐独有的柔和委婉、细腻淡然。“中国味”的音乐尚虚无、讲韵味,追求空灵的意境,这些教科书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听、比较异域音调之后变得具体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点之外,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更能唤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深我们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

  认识音乐如此,认识其他艺术门类,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如果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所要认知的事物本身,感触和认知终究是有限且浅层的,我们会受自身见识、感受所局限,为传统的观念、固化的标签所左右;而广泛地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将认知对象放到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背景中,对事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感受和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最为鲜活、直观的感受和认知,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认知对象。

  而当我们通过比较对事物的独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我们方能获得动力和方向,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认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实践,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的趋同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今世界中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仅仅对所谓的独特性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谦虚、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存在的差异,在不断地挖掘、融合的过程中重塑出无以替代的独特的中国文化。

  重塑中国味的文化如此,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也是如此。在比较中寻求自身的特点,在接纳、重塑的过程中成就“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精华】高考作文集锦6篇】相关文章:

1.【精华】高考作文9篇

2.【精华】高考作文6篇

3.【精华】高考作文4篇

4.【精华】高考作文5篇

5.【精华】高考作文10篇

6.【精华】高考作文九篇

7.【精华】高考作文8篇

8.【精华】高考作文3篇

9.【精华】高考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