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1-03-07 16:45:53 高考 我要投稿

【实用】谈高考作文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高考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谈高考作文4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 篇2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平”。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篇3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4

  北京高考语文阅卷已经进入尾声了。据《京华时报》消息,一名参与阅卷的老师透露,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平均分为43分,其中仍不乏57以上的高分,甚至有满分的出现;另据其他媒体消息,部分省份的评卷老师出面澄清,称高考作文阅卷一般不会轻易给零分,所以高考后流传的“零分作文”绝大多数是网友恶搞的伪作。

  周某清晰的记得,当初本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尾声的时候突然横空杀出个蒋昕捷,高考作文“诚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评卷老师,之后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满分作文均会见诸报端:或措辞犀利,鞭辟入里;或引经据典,横亘古今;或天马行空,大胆创新。而在周某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虽然高考满分作文仍会于六七月份在各大媒体上准时出现,但是关注度却败给了网上流传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而细细品读这几年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均会发现这些零分作文乖张大胆,直言不讳,抨击丑恶,针砭时弊;直来直去的风格与满分作文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远胜于满分作文。不得不承认,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关注,归根结底还是跟社会对高考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对作文评阅而言,一个老师有一个审美观点,一篇作文如果能让所有参与评阅的老师都拍手叫绝,那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当分数成了广大学子的命根子的时候,如何能征服评卷老师,尤其对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作文而言,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高考满分作文一出来,不少考生便开始争相模仿,结果这些模仿之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人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智者,那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蛋”,那样第一年蒋昕捷写了个古白话文拿了满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进化论题材的文章拿了满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个考点冒出许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仅不能征服评卷老师,反倒会让评卷老师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可能连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这还是在于平日的积累,并不是照猫画虎就能拿个五十多分甚至满分的,照猫画虎,甚至还可能步周正龙的后尘,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众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题本身就不知所云,这也就让网民有了恶搞的冲动,随便写一点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的东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标题来赚取点击量。其实这是最下三滥的一种标题党,是对网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高考本来是挺严肃的事情,被网民拿来这么一娱乐,借着网络传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会进一步把高考妖魔化。这样,决定考生命运的一考在民众眼里就没有那么公平公正了,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其实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写,高考满分作文更不好写,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满分作文还要不好写。过分追捧满分作文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写作水平,因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写作水平的),只能扼杀创造力;而过分恶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过以讹传讹蒙蔽民众的正确认知。

【【实用】谈高考作文4篇】相关文章:

1.谈应试英语的实用性

2."文明"谈,谈文明

3.高考作文期待

4.

5.高考作文排比开头

6.姐姐的高考作文

7.高考作文我期待

8.谈意气

9.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