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汇总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高考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高考作文 篇1
一、辩证思维——引导作文正确路径
有的同学在复习语文的时候常常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效果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却不好把握,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多写几篇文章对提高分数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在复习中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训练上。其实这种思想并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数重,对考生的心理影响较大,更不能偏废。
要想写好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能够进行准确的认识分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尤其是议论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说理,说理需要认识分析,认识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说理才能越透彻。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尽量用所学过的知识一分为二地想问题、办事情,以发展、变化、联系的观点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健康、上进、善良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所谓文如其人。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写文章,会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减少审题不准的毛病,引导正确的作文路径,同时也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的认识层次。
进入高三冲刺阶段,我在复习语文的时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作文训练,注意观察考试作文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尤其重视思维的准确性训练。鉴于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我在作文时,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审题上,对作文题目形成自己的认识后,把思路理清,写下提纲,交给老师批改,或与老师讨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同时又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思维训练,增强对作文题目的灵敏感觉,为写好一篇立意准确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础。多做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很有好处的。
二、让思想变成海绵,吸纳生活的养分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中学作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的考试早就不是对教材的机械重复,所以高考语文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内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时代感,突出实用性,像20xx年的高考作文题“诚信”,20xx年的高考作文题“论亲疏关系”就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关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训练,更是应该关注现实生活,更有现实针对性,更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反映和解决现实的、熟悉的、带有倾向性的、典型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在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积累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激发写作的热情,加强创造性作文训练。心中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到考场时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复习时仍然坚持用一定的时间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读本,丰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能力。由于复习很紧张,我会见缝插针阅读报刊杂志,《读者》《青年文摘》《21世纪报》等是我的最爱,或者一些经典名著的片断,以丰富自己的阅读面,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使得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观点,内容更充实.更有真情实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不说废话,让语言准确流畅
高考对不同表达方式运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应不同的要求:记叙要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要能具体生动;说明要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要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高考作文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点,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提高把握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特点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复习中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体各自的写作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综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写记叙文时,加入较多的描写,避免了呆板呆滞;写议论文时,运用举例和说明,使文章显得充实生动。
同时在复习作文时重视语言的运用也至关重要。语言是叙事、说理、摹形、传情的工具,是写作能力中最基础、最稳定的能力,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点。高考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规范”,指用字规范,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准确、连贯、得体”是指用词造句的技巧方面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我注意叙述的流畅,不无缘无故堆砌辞藻,说废话、套话,尽量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调动平时的积累,使用贴切、生动、优美的词汇,扣题、活泼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为文章锦上添花。
谈高考作文 篇2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当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但历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基础等级里加上了“感情真挚”的要求,表述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这条表述置换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换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导向,高考评分深刻关注作文的“感情真挚”,以试图纠正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文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饰,不做作。
从古为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张扬,但树下自然地走出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儿种下兰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这份情感。凭草木这样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据情感来求实理,何况文章要以表达心志为根本呢。言语与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达呢?
毫无疑问,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之一。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寡情无情、虚情矫情的作文实在不少。考生往往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肤浅的阅读层面,急于事功地从时文那里套取法宝,机械模仿与简单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芜、失真失度。考场上多的是独吟自唱的伤感,矫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轻浮,少的却是真正关注心魂的交响,和从这心魂里流泻出来的文字。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真让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宠幸的感觉。
考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感情千万来不得弄虚作假,试图用矫情和谎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能取悦于阅卷老师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为文就非难事。
首先,要体察真情。成长中的青年,要善于体验自身已承受的真诚关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要求我们总用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直面生活,不被浮云遮望眼,观察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并领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谛。
其次,要表现真情。作文是无需将真情藏掖起来的。要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真实感动袒露于字里行间,用己的泪去濡湿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击人的心。考场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动,由是,无需刻意地取悦而终获首肯。
第三,要升华真情。考场作文当然有它的功利性,这就是要让阅卷者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这样,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动还是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感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鸣、共振,甚至从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无启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开篇这样写到:
“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却了要从爬行开始,就不顾了青虫们是否情愿,在它们身上装了翅子,以为可以一同飞翔。”
文中写到一个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馋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儿给她的雪峰橘,我便挑选了几个送她,高考辅导《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乃瞻我橘,她便载欣载奔地飞来,旋即飞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让紧邻桌儿的同学有点分享,便宝贝地将橘儿收藏在她独有的世界里,有好些时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矫饰的女孩,高挑的模样儿长袖善舞,动静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课下来,我正微愠她上课偶尔讲小话,她因赶明儿赛舞而即刻要出发,需为很国粹的舞做个解说,便惶惶然来找我。我于跳舞之类,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见的。倒不是盲目于手舞足蹈的美,总觉得要耽搁些备考的专题,甚是为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声里,凑成几句,她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记起她来,她毕竟学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词儿可是妥贴……间天,阿津回来,老远就读到她欢喜的生气,努力坚持的舞蹈已能让她升上大学。”
文章这样结尾:“生路既非单一,为何要用我们的经验去左右了阿津们的飞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并不曾了解在寻舞的路上,她会见鸟在飞,蝶在舞?阿津千真万确是个现代的女孩,而汉唐歌舞的流风余韵总该有点儿着落的罢,纯净如阿津的孩子愿来作些传承,其实是对的。”
“小虫从叶缘的卵里探出它的头脑,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却很不以虫们的自在为然,即刻就要虫成了蝶去。结果就沉寂了它们的梦想,即便将来果真可以飞了,却只是先前的蝶的重复。”
尽管是摘录文字,我们已经读到了师生间的真情,以及由这份真情所传递出来的思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进而提出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他想以此改变假大空文章子孙不绝的局面,其用心可谓良苦。经历20余年的高考实践,“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这也是《考试说明》将“思想”“感情”并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感情的虚假苍白甚至消极颓废,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说得通俗一点,感情真挚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作者有无其情的小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问题。
那么,从操作的层面上,怎样做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呢?我们提倡:事当、情真、言美。
事要当。议论文中举事用例,必须以能支撑文章观点为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实并不无感动且足够支持立论的材料,可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或亲友师长体验到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当”(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多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的确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平日里做了有心人,积累既丰,见识便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历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方家。拒绝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对现时生活有所体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而所表现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并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语言要迎合哪类情味,是颇有讲究的。美好的语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终得以附丽的基本保证。
谈高考作文 篇3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4
虽说鄙人煞费苦心跳槽已是饥渴已久之事,然未见初晓。如此下去,亦难逃书写高考作文之命运。便智鸟先飞了一段。
涉猎高考作文,鄙人内心汹涌。原来高考作文很简单。你无需思考此话真假如同你可以无需思考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无需发动你不灵光的脑袋创造俏丽骈文、唯妙比喻、波涛排比、真假拟人之类佳句。你亦无需拥有海量想象、前卫认识、另类观点。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
关于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诗书喜欲狂”、“采菊东篱下”……抒悲情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抒报国用“会挽碉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抱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关于描写。写景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写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关于议论。正如我要证明“高考作文,可以无需你写,学会用就OK了!”这一观点而把历史的结晶拿出来作论据一样。你也可以用“用”来议论!到这里,足以证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结晶大都产于教材。由此可证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无风雨也无情》,xx年山东高考作文,颇具“用”之模样。《太白突围》,xx安徽高考作文,颇具“用”之肌肤。此两篇产于《最新高考模版示范作文》!《犹记书香》,xx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遗址“用”之血肉。《是梦境与我为邻》,xx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证用之实用性。
上述事实证明,你确可以不“写”高考作文,学会“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强实用性,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就用外国结晶。例如用拿破仑“‘不可能’这三个字在我的字典里是没有的”谈自信;用诺桑。麦克伊斯文“我们赚钱只为了讨生活,我们施舍是为了过生活”谈美德;用加谬“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的”谈文学……当然,对于整天啃教科书都难啃动的我们而言,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会“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来。但有一大禁区万不可涉足。像我这篇文章,要是出现在高考场上,绝对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我倒不认为是竞争之火将之化为灰烬……
谈高考作文 篇5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6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7
与往年一样,昨天高考(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揭开面纱,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最热烈的议论对象。高考作文的命题,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怀。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从整体来看,普遍选择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太过开放,当然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网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声音有着强烈的纷乱感。
举例来说,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人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材料,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同样,这个事情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铺陈的种种社会情态,社会不同人群很难形成某种趋同的观点视角,这本身就是对这个价值多元与文化多样时代的最好印证。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怎么看待高考作文,要远比别人怎么看待更重要。在这样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也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权威的。那么,现在,不论你是考生、家长(高考)、老师、学者,如何评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实内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判断,才能让这个时代因为开放而更有活力。
谈高考作文 篇8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平”。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近”。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平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篇9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对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当地反映出来,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地修改,才能臻于完美。修改是对人们思维不周密的一种必要的弥补。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修改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如鲁迅所言,文章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高考是限时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处理”,没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甚至连最后重新誊抄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问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怎样过好高考作文修改关呢?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阶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认为是初稿完成后才开始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写作过程始终的。动笔前构思时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推敲的过程,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成文前注重构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写成后动大手术,这是考试作文的大忌。变“治疗”为“预防”,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就构思而言,此时的修改是对思维的修正。不论作文题目类型如何,接触到话题第一步工作便是审题、构思,许多考生对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视的。事先没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笔,行文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无形中加大了成文后修改的难度,而且时间上不允许。构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脑海中绘就一幅“草图”,既然是“草图”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对它的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话题来确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题。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写的内容限定在某一点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谈。那么这个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把主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反复修改这一主旨句或中心论点句,直至认为最能体现题目要求,使之成为统摄全文的“魂”。这样动笔时就不致出现主题模糊和离题或扣题不紧的毛病。
2.主题确定后,许多材料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材料进行取舍,首先要求作者有“对象感”,要确定文章的假定读者对象,从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来考虑材料的取舍、斟酌用语的得体,例如同样是写一封信,写给母亲的信和写给朋友的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的;其次要选择令读者信服的、对主题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则,哪怕手头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读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对老师大不敬的“另类”语言视作“创新”,也要尽可能避免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出偏激的议论。
4.编写提纲。这是用文字固定思维的过程,它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周密,思维更有条理,便于总体把握主题,不致偏离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同学却不习惯这样做,边写边想,难免造成文笔散漫、结构混乱。对提纲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观事物的条理、人们思维的条理,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调整,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发现问题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构思,又列出了详尽的提纲,按理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但高考这样特殊的作文环境,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文章写了一半,却发现偏离了主题,怎么办?推倒重来是不可能了,这时修改就体现在将错就错,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要善于对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艺术,具体可采用:
1.纠偏归正法:如果考生在写作过半时,发现思路不清,没有始终以主题思想来统一材料,甚至偏离了主题,那么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笔,理清思路。在保留现有文字的前提下,从已使用的材料中发掘与主题的联系,在原文中加入几句点题之笔,当然要力求衔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贴。并尽量在后半篇中增补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强调主题思想的语句来扣题,人为地把“迷途的马车”拉回“正途”。
2.以偏为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为正法更主动,没有斧凿的痕迹。所谓以偏为正,即将错就错。既然主题转了,那么顺其自然,从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变换主题,快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顿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为适用。
三、成文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很多同学以为大功告成,为了保持文面的整洁,不敢轻易动笔修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须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才显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题鲜明、材料充分、文句顺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应是多就少改,尽量使已有的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
1.从已成文章的材料中发掘、概括主题,并用议论性的语言、抒情的文字来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甚至可以 发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书写正确,文从句顺,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争消灭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是文章写成之后修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默读边改,用语感来弥补阅读自己文章时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势,及时发现毛病,修改毛病。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格式的规范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有些同学作文不注意使用标点,通篇都是小圆点,句逗不分。通过最后的修改,规范标点,调整格式,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4.成文之后的修改,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文面的整洁,这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符号写得合乎习惯、清楚、美观,既便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同时也避免了随意删改带来的文面凌乱、不整洁的毛病。
总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变“治疗”为“预防”,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下笔前重构思修正,行文时及时补救,成文后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
【谈高考作文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高考作文期待
3.谈
4.高考作文排比开头
5.高考作文我期待
6.姐姐的高考作文
7.谈意气
8.谈梦想
9.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