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的评论是非曲直、表明主张态度的文体。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怎样提炼分论点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先确定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有:
1.追问原因法——即问一个“为什么”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论点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例1:高考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为:以“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如: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 ⑴没有安全,生产将受到威胁;⑵没有安全,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⑶没有安全,长期赢利的目标无法实现。
例2:古训说:“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请以“规矩”为话题作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兰子曰:这三个分论点不是对原因的追问,而是对“没有规矩”的后果的追问,是对“难成方圆”的解释)
例3: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个句子(中心论点),无须扩展。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⑴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⑵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⑶评判事物时所持的标准不同。
2.追问办法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所谓追问办法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1:江西高考,话题“脸”
提炼: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城市的“脸”(即外显的给外人的整体形象)要美化。然后追问美化的方式:⑴美化自然环境;⑵改善城市治安;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例2:湖南高考,题目“谈意气”
提炼:先把题目“谈意气”中的关键词“意气”扩展成一个句子(即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然后追问:人怎样才能有意气?于是得到三个分论点:⑴坚韧不屈,不畏风霜,不畏冷雨;⑵勇敢不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⑶自信乐观,几多风雨阴霾,总能拨开云雾见阳光。(兰子曰:这三个分论点有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同学中常见问题,好像只要写出三个分论点就好了,不去管它是不是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是不是有重复、交叉,这三个分论点都是在谈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实际上人生不仅仅有困境,还有顺境。可以用孟子的话来阐释意气,形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实在想用这三个分论点也不是不可以,修改一下,可以改为:⑴坚定不移: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努力;⑵勇敢不惧:勇往直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⑶自信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尽管几多风雨阴霾,总能拨开云雾见阳光。)
例3: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围绕“怎样学会欣赏别人”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具体做法(亦即三个分论点):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并借鉴,不求全责备,不嫉贤妒能;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追问结果法——即问一个“会怎样”
追问结果法,就是把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
例1: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提炼: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前提,可以去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结果)。这样我们可以想到:⑴在思维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那么多发明创造,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⑵在文学艺术领域,正因为答案的丰富多彩,才有风格的多样、创作方法的多样,才有“百花齐放”的绚丽多彩;⑶在经济领域,正因为答案丰富多彩,我们经济才繁荣,社会生活才丰富多彩。
例2:以“拥抱生活”为话题
提炼:话题“拥抱生活”即为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用推想结果的方法提炼:⑴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⑵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有奋斗的力量;⑶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三个分论点不在一个层面上,是(1)和(2)导致了(3),即乐于为生活付出,有奋斗的力量,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可以修改为:⑴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有发现美的能力;⑵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直面生活的丑陋,有改变恶的力量;⑶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超越生活的平庸,有创造新生活的信心。)
例3:题目《这山望着那山高》
提炼:题目《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为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用推想结果的方法提炼:①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永不满足;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精益求精;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进取开拓。
4.追问对象法——即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问对象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谓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例1:广东高考,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炼:将话题变具体一点为“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为它作中心论点,谓语“雕琢”可涉及的人有: 丛飞,李春燕,洪战辉等,于是可以组合成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内容:⑴丛飞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战辉等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提炼:把话题补充为“什么是最美的颜色”,于是可得到分论点:⑴绿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⑵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热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
5.追问内容法——即问一个“关涉哪些方面”
追问内容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宾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
例1:江西高考,话题“脸”
提炼:将话题扩展为一个句子:三国戏是一部“脸”戏(中心论点),再对宾语“脸”戏,进行具体分解,即得到三个分论点:⑴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奸绝”曹操的“脸”的戏;⑵三国戏是一部关于“智绝”诸葛亮的“脸”的戏;⑶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忠绝”关羽的“脸”的戏。
例2:《拒绝窝囊废》文题
提炼: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对“窝囊废”进行具体分解,可以形成三个分论点:(1)拒绝平庸无能者(提倡德才兼备);(2)拒绝怯懦无聊者(提倡敢作敢为);(3)拒绝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远)。
值得说明的是:⑴没有明确的话题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话题隐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将观点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然后再根据以上方法提炼分论点;⑵在具体作文时,上述五种有时要同时用到其中的几种,如:广东考生一篇优秀作文,三个分论点为:洪战辉责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责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报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执著之心的天使。三个分论点运用于了第四和第五种方法。
二、分论点的表述
使用分论点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同时要求语言表达警句化。
1.“扣得住”,是说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该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如果是有的从“是什么”的角度说,有的从“为什么”的角度说,又有的从“怎么办”的角度说,就是没有“扣得住”中心观点,这样写文章实际上论点就难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了如下的论述提纲:读书是苦的,但苦中有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所以其乐无穷;读书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乐。这三条,每条回到一个问题,而不是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就是没有“扣准”。(这种毛病与我们说的层进式结构不同,如果用层进式,应该是围绕一个方面深入表述,而不是全在面上,泛泛而谈。比如:提出问题:读书是苦的,哪有什么乐趣?分析问题:读书苦在过程,乐在结果。结果并不是最终的成败,而是自身的成长。解决问题:我们要不畏艰苦,化苦为乐。)
2.“分得开”,是说所列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某同学以“读书乐”为题列的如下提纲就没有分开: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头脑,一乐;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二乐;读书可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三乐。第三条所说的“提高素质”实际包容了第一条的“增长知识,充实头脑”,而“陶冶情操”与“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有交叉:这就造成了逻辑混乱,思路不清。
3.“排得顺”是说分论点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也是以“读书乐”为题,某同学的如下提纲就有排得不顺的毛病:读书能使人解烦恼,振作精神;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这几个分论点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读书乐”的,所以是“扣得准”的。但它有“分不开”的问题,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并。这里还有顺序的问题,第1、第2,应本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2后1;第3、第4,应该先说哪一条?恐怕得先4后3。如果1、3合并,那么比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读书能给人丰富的知识,高度的智慧;读书能使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读书能使人精神振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下面的提纲就符合“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的要求:
⑴针对青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以增加知识;读书可以明辨是非;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⑵针对曾经失去过读书机会的某些中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以增补知识;读书有助于工作;读书有益于教育子女。
⑶针对老年人,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可使老有所养(神);读书可使老有所长(智);读书可使老有所为。(可以修改一下:读书可使老有所长;读书可使老有所为;读书可使老有所安。)
⑷针对不善于读书的人,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问题: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注意“博”与“深”的结合;要注意学以致用。(可以修改一下:要明确读书目标;要注意方法得当;要学以致用。)
⑸针对不爱读书的人,从“是什么”的角度回答问题:读书乐在“学而有思”(知识的习得);读书乐在“每有会意”(情感的共鸣);读书乐在“学以致用”(技能的掌握)。
从上面的论说提纲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是回答“为什么”,因为针对对象不同,回答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所谓“扣得住”,如果严格要求,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从“排得顺”的方面看,分论点之间是有并列关系,有的则是递进关系。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往古数千年,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吸,从来没有像最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这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近十几年,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领域。官场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有光明,有黑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的。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尺度,官方尺度往往是简单狭隘的政治尺度,民间尺度则往往是非理性的情绪尺度。一个负责任的作家,既不能迁就官方尺度,也不能盲从民间尺度。迁就官方尺度,容易炮制粉饰太平的伪现实主义文学;而为了取悦民众而迎合民间尺度,会使文学堕入另外一种恶俗。
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实的文学,似乎读者应该是最终的判官。但是,目前中国读者阅读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存在一种普遍心理,简单地表述就是,不相信好,只相信坏。作品写了现实中的真善美,多会认为是假的、肤浅的;而写了现实中的假恶丑,就会认为是真实的、深刻的。这是一种不正常、非理性的文学接受心理。当然,作家没有理由指责和埋怨读者,而应思考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表现正面价值。
人类的命运再怎么多灾多难,人类前行的步履再怎么艰难曲折,都未能改变一个事实:人类永远都会朝着光明的方向走。坚持选择正面价值,这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早已灭亡。这是常识,勿用赘述。所以,目前中国读者这种“只相信坏,不相信好”的文学接受心理是违背常识的、非理性的。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到常识,回到理性。固然,读者这种不正常、非理性的阅读心理,主要来自生活经验而非文学阅读经验,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正面价值,固然需要作家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作家必须真正认清社会的主流、把准生活的基本面,满怀热忱地发现和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选自2012年8月15日《文艺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于“官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场文学与当代文学界“傲慢与偏见”相悖,其特点是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政治的关系,是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
B、官场文学的繁荣基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不应当回避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因为它是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文化记忆。
C、官场文学也和其他文学现象一样,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当前对官场文学的种种指责,不是否定官场文学的正当理由。
D、官场文学由于现实土壤的滋养而兴旺发达,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学的轻慢和鄙薄,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官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人们对官场文学的争议集中于它过多地暴露了现实中的阴暗面,虽然现实中美好与丑恶、进步与落后并存。
B、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吸,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中国人。
C、官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性,它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性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作家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与文学能力有关。
D、官方与民间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有不同尺度,官方尺度侧重政治,民间尺度侧重情绪。作家应有自己的立场,不迁就任何一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是文学真实性的最终判官,但目前中国读者对反映现实的作品有“只相信坏,不相信好”的不理性文学接受心理。
B、人类是在命运多灾多难中前进,在步履艰难曲折中前行,人类的本能是选择正面价值,走向光明的速度越来越快。
C、作者认为,作家有责任让读者回归理性,选择正面价值,因而作家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表现正面价值,塑造正面的文学形象。
D、读者不理性的阅读心理对作家表现正面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与质疑,因此作家应致力于塑造现实生活中正面的文学形象。
参考答案:
1.C (C项:“当前对官场文学的指责,不是否定官场文学的正当理由”错,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为“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
2.A (A项,“官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错,属于偷换概念,原文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过多地暴露了现实中的阴暗面”主观臆断,原文为“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
3.B (B项,“走向光明的速度越来越快”错,说法于文无据。)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达】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04-19
高考作文指导09-27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06-07
高考作文指导5篇10-11
高考作文指导3篇09-29
高考作文指导11篇11-22
中考议论文写作指导07-02
高考作文指导:话题作文的技巧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