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世界观后感

时间:2022-04-13 11:24:45 高三 我要投稿

电影世界观后感(通用2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世界观后感(通用2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世界观后感(通用26篇)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

  电影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壮大是由于被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赚钱方式而存在。一部真正的电影并非是在刻意的讲述一种文化,传诵一种思想,或者说好的电影,是在当它推出的时候,它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它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并且在它大赚特赚之后,能被奉为经典的。无疑的,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它的不经意的说教比哲学家的言传身教或书本的纯粹直接更令人容易接受,因此电影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色彩。而我们也就这样逐渐领会传诵着那些基于电影卖座的电影大师的思想。

  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了一定时期后,电影的卖点逐渐由娱乐享受转变为思想与个人特色了。这时候电影变成了一门艺术,从而有了将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大师们。比如当时英国的希区柯克,日本的黑泽明,中国的费墨。电影开始讲究影像风格与拍摄手法,通过场景与画面的不断转换,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时的大师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将自己怪异的思想于电影中表现,而观众也被其深深吸引住。如费墨的《小城之春》就有着一种令人感到神奇的意境,也许当时许多人无法理解,因为费墨纯粹就是想把那个包围他的文化世界通过电影表现出来。而一直坚持以思想与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就是日本电影了,他们是企图把电影“日本”化了。据说大师黑泽明一生都坚持不让自己的作品投入到好莱坞化的商业运作之中,可见日本人是允许他这种纯粹的文化艺术的大师存在的。可以说若德国人人为哲学家,那日本则人人为艺术家。而观看日本电影,无论从影像风格还是日本演员那特有的内敛的表情,都可以令人感受到一种迫于思想与文化的无限压力,使人骤然觉得无法在精神世界里放纵自己。

  而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人去理会那种刻意的思想了,人们俨然疲劳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愈来愈追求一种精神放松而愉快的生活方式,这应当正是中国电影大放异彩的时候,这并不是由于中国导演或中国商业有多么成功,而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成功。中国人向来擅长于逃避与解脱,这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思想的至高境界。为了避免陷入思想的泥潭,善于思考的哲人们停止了多余的思考。从而留下来的思想与文化便成了一种不含思想杂质的艺术。我想当哲人们与自然相通时,面对无声而伟大的自然,停止了深刻的思想问答,而转求为一种无为的境界,可以说这是为了自己个人精神的至高而毫无疑问的抛弃了这个社会。从而转向最原始的开始——自我。

  电影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就在于从中可以领会到各国文化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艺术文化的吸引力明显要强于其它事物。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

  最近忙碌一阵,都没什么机会休闲,正赶上邮储信用卡活动刷到了两张十块的电影票,得意得请媳妇去看个电影。电影单子上初见动物世界,还以为是赵忠祥老师的节目拍大电影啊或是暑期档动画片啊,点开电影简介,居然是一部故事片,似乎有点烧脑,评分也不错,决定就看这部了。

  看完整部电影,发现电影里没有动物,但却赤裸裸地展示着人的动物性,人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动物世界。主人公幼时家庭变故,内心看不上整个社会,沉沦在现实社会中得过且过,还不敢接受心爱的人。后又遭遇好友欺骗,被骗走了唯一的房子,还背了一身债务。为了生存,只能去命运号参加游戏来偿还债务。主人公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智慧获取了胜利,却又遭到朋友的欺骗和背叛,人性的自私和残酷一波一波地摧残着主人公的内心,然而他最终守住了本心,守住了自己的道,没有迷失在这动物世界。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现实世界没有动物世界这么赤裸裸地残酷,但是也有欺骗、背叛、自私等等负能量的存在。而人的世界和动物世界的差别就在于人性,善良、仁爱、信任,还有每个人的底线。我们的世界,有着各种负能量,有着各种诱惑,能像主人公那么守住自我的非常难得,面对这些,我们应该也要像主人公的呐喊:该打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走的路我已经走到尽头,但老子的道,老子自己来守。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3

  《逆世界》是一部跨越星球的爱情史诗,在这部影片里,一切自然法则都是可以转化的,而转化的力量就是人类的爱情,即心灵的力量,它们被人类的爱情所战胜!

  这是一个披着华美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我认为它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再一次祭出了千百年来人类艺术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法宝——爱情,并把它转化为反抗自然法则的利剑。

  在无边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这个星球连结着两个世界,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不论是城市、森林、海洋,甚至人们却都彼此颠倒,依照着相反的引力而作息,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却是两个完全触摸不到的世界。在颠倒世界中,人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更严明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个世界的人们私自沟通,亦不能试图跨越另一端,否则就是严重的犯罪。

  男主人公亚当是下层世界的平凡人,小时候他偶然见到了来自上层世界的女孩伊达,虽然两人相距世界之隔,但童年的两小无猜,在长大后渐渐变成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恋。长大成人的亚当,某天意外在电视上再次见到伊达,但他们两人之间阻隔着地心引力和严格律法,无法长相厮守……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相当奇妙:在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两个世界的人们仅靠一座天梯巨塔来进行有限的交流。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私自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去。然而分别生活在这两个世界中的亚当和伊达却相爱了,他们的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是一个二律背反,这注定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

  笔者以为,所谓双生世界,实际上是同一世界的正反面——正物质与反物质。而正反物质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也就是说,无所谓正反,正是反,反也是正。

  《易经》指出,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此种转化,一般是指事物或现象总体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属阳。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到了极点,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

  影片里,亚当为了一次次和伊达约会,全身绑满了反物质块,以身试法,冒着军警的追杀,拼死来到上层世界,这就是为了战胜对方自然法则,试图进行正反转化,把自己转换为对方世界一份子的手段。正反物质相碰撞,就会燃烧毁灭,亚当为了爱情,为了响应心灵的呼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去拼搏,这样的爱情能不感天动地吗?

  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亚当和伊达,在青春少年时期那一次在鹰嘴岩的偶然相遇,当然,这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萌发爱情的种子,这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操纵着彼此双方的阴阳转化——而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正反阴阳(世界)的转化过程。

  因此,阴阳的互藏互寓——即男女爱情的互藏互寓,正是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当然,影片的最后是个圆满大结局:男女主人公依靠心灵的力量,完成了最终的转化,获得了爱情,他们终于手牵手,走到了一起。心灵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成为宇宙中最强大的法则。

  《逆世界》影片具备宏大的视觉效果,把一个爱情故事放到整个自然法则的宇宙大背景下娓娓道来,显的美轮美奂,大气磅礴。

  笔者以为,本片的背景衬托,色彩和光影极为大气、绚烂,炽烈白光的光影色彩就非常瞩目。一般在太空题材科幻片里,外星表面都和地球表面一样沐浴着柔和的黄光。

  其实,由于行星离恒星的距离远近不同,或者恒星的数量、能量、大小不同,行星表面光线颜色各异,比如火星表面光线就是暗红色的。《逆世界》里,在日出时,行星表面笼罩在刺目的白光里,那便是恒星强光照射的结果。

  此外,双星球强烈的温差导致的不同色调感受,尤其突出。在火焰星的黎明前,天空中出现长长的光芒,像是妖魔的头发。那就是恒星的“冕”,是恒星向太空喷射的气流,可以长达几十万公里,但它的光度比色球弱得多。地球上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能模糊地看到太阳的“冕”,即日冕。火焰星由于离它的恒星近,所以才能随时看到它。上下双重世界的灯火遥相呼应,如同进入一座充满童话的玻璃宫殿,充满了无限遐想,神秘、华美而壮丽。

  鹰状岩——这是男女主人公初次约会地点,也是正反世界人类心灵的接触点。行星表面不是地球上常见的锥形山峰,而是向前长长探出的悬崖,如同鹰嘴一般,这给爱情的追求者增加了攀登上的难度。

  不过,这并非是编导虚构的情形,它在天文学上叫鹰状岩。当一颗岩石行星的地核处于收缩过程时,表面便会形成大量的鹰状岩——场景的设立为爱情主题提供了出色的衬托。

  《逆世界》——这是一部跨越星球的爱情史诗,她昭示了人类心灵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物质枷锁和精神枷锁,到达爱情的至纯至美的最高境界。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4

  以前没怎么看明白《悲惨世界》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今天看明白了!当让阿让从劳改场出来后,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心中有的只有愤怒和戾气,而这些东西让他的心被黑暗蒙蔽,所以才会把主教的银器偷走,可是以德报怨的主教却拯救了让阿让的灵魂。当时的让阿让一定非常的迷惑和不明白,为什么主教非但没有追究责怪他,反而把烛台也送给了他。于是后来才有了一个活在悲惨的世界下却拥有真正灵魂的人。

  与《国王的演讲》不同,汤姆霍伯这次搬上大银幕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名著的故事大家都烂熟于心,但是作为一部歌剧电影来说,还是太过于冷门,结果是,他揽盖了奥斯卡的一众奖项。2012年的时候,乔怀特也将一部名著搬上银幕,以音乐剧的形式,《安娜卡列尼娜》,进影院的人们都抱有太大期望,但却因为过于舞台化,还是稍稍有些失望的。所以我对这次的《悲惨世界》,稍稍有些怀疑。而进了影院看完,真心觉得,它是可以被写入影史的高水准制作。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的后半生,将法国拿破仑统治的后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种思想都展现出来,一片面包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绝望吧。全篇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让人震惊,而她也凭借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儿,但是如果没有苏珊大妈的歌声,她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演绎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镜到底,一面流泪一面歌唱,歌声宛若一片厉风中破碎颤抖的残瓣,如泣如诉,锥心处,氤氲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悲戚。

  这部戏让歌剧重新达到了巅峰,却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对于只能听懂中文的我们来说,看下来全篇是很累的,不仅眼睛累,身心都会很疲惫吧,可是,脑海中却只剩下了“荡气回肠”四个字。为什么会累呢?因为音乐剧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让悲伤更悲伤,激愤更激愤。

  那个时代的法国,充满着残酷和悲悯,破灭的梦想、失落的爱情、生命的牺牲、痛苦的革命和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其实中国的黄花岗也发生过这样事情,而且结局也一样,一群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正义,纷纷涌上街头,可是反抗的势力永远没有镇压的势力强大,无论他们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历史作用,他们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也是雨果所要呈现给我们所谓绝望的悲惨世界吧。

  《悲惨世界》算不上是纯正的好莱坞电影,它的制作方及主创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其严谨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使得电影的整体制作极为精致,其所呈现的华丽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突显,而是各个细节的完美结合。一是它的形式是电影、音乐和文学的三重结合,文学提供故事基础,电影塑造影像魅惑,音乐加强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摄影、布景等技术方面的极致细腻,打造了典型的视觉系的华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员融合了偶像与实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体表现收放得当,喜剧的夸张与悲剧的内敛有着很好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奖和奥斯卡颁奖季上大放光彩,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对于一部已经被改编了将近20次的作品来说实属不易。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5

  悲惨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史诗般的歌剧电影!可以说,我看这部片值了。结尾处在广场上的庄严激昂的画面,我简直有想站起来举臂高声呐喊的欲望。看这部戏之前,我以为第一次看歌剧电影会不适应,以为会像舞台剧那样画面平淡。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写镜头,使我有一种感受是,非常的体贴的真实感。我真的觉得遗憾,中国怎么就没有人能拍出《悲惨世界》如此具有气场、庄严、又是歌剧式的电影呢?

  是怕我们中国人接受不了歌剧吗?不,我第一次看不仅不会抗拒,反而感觉片中许多场景因为现场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达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因为影片所讲述的背景正是19世纪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青年志士心中的压迫、被奴隶、对正义与自由的向往,满腔热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齐声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开头不久,冉阿让出狱受尽众人白眼,沦落遭主教救济,夜晚偷走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说银器是送给他的,从而挽救了他。主教的言行开始令他忏悔,场境是站在山巅的一角,不断地叩问自己:主教是神派来拯救他的圣人,他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间拉开场景的镜头,直抵云霄中耀眼的阳光。

  我没有看过原著雨果的《悲惨世界》,我知道电影很难与文字作比较,镜头要做的是一眼、一个画面要带给观众的观感,而文字肯定描写得更详细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镜头要带给你们的是冲击感。我觉得歌剧式电影非常整体地把悲惨世界带给观众,它克服了舞台剧的单一枯燥的场景,强化了飘浮时代,国家与个人命运在革命动荡中的境况。

  战争、奴隶、食不裹腹的贫民、为生存被迫出卖贞操的芳汀、市侩奸诈的房东夫妇、忠贞的警察贾维尔(直到最后被冉阿让放过,而动摇对天职的忠贞,最后站在矗立的城墙边,纵身坠入滚滚的湍流中。)、柯赛特与马利尤斯的邂逅相恋、满腔热血号召发动革命的正义青年……

  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间不会让你有闷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冉阿让的忏悔仿佛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忏悔,我们都是渺小的个人,我们曾经不断的犯错,我们曾经豪情万丈、理想丰满,我们曾经深陷又挣扎,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还在不断地重复旧路,我们还在不断地犯错,我们不可原谅,我们美好的一切仿佛早已远去,永不再来,我们孤单影只,匆忙恐慌,为五斗米而贱卖尊严,我们不断追问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谢,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曾经的梦想还有没有努力去追逐过、实践过?

  这帮热血青年怀着祟高的理想,为实现自由、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未来而就义,但其实他们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权利,他们在追求可以公平竞争,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环境。国家是因为人而组成的,是为服务这个国家里的的公民的,如果它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那百姓就会奋起推翻它,建立一个保障百姓的国家。正义仿佛就浑然天成,它是人们立世的底线,用以区分丑恶与黑暗,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量。

  这部片仿佛是对自己的叩问,仿佛是对自己价值观的修正。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6

  之前没有读过《悲惨世界》这本书,没有看过它的音乐剧,但在老师跟我们播放的前几天在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时,就非常想去看(后来因为没时间而错过了)。父母不解,我说我最近就是特别喜欢看悲剧点的东西,尤其是那种社会的问题带来某个人身上的悲剧。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很迷《饥饿游戏》这套书,讲的就是由于政府不良的统治,导致各区人民难以生存而开始起义,政府为了制止这种情况,于是就从每区每年选出两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战斗场里拼搏至死,最后只有一名胜利者。这部书就是就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还有造成的悲剧。因为以前很少受到这样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剧人物后,自己面对的许多困难好像都不算什么了。但这套书带给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 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 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7

  一部哲学教育影片。主人公,苏菲,一个将满15岁的初中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喜欢和她的好朋友聊些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比如'小鸟有没有思想'。然后,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只有三个字'你是谁?',起始以为是爱慕她的男孩子写的,但后来才发现时一封没有来历的信。后来她又陆续收到了好几封信,还是疑问'世界从哪里来?''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作者是借这种形式来把我们引入哲学的殿堂,从最简单的哲学问题入手。

  在邻近苏菲生日之际,苏菲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张影碟。她在妈妈睡下后,偷偷地观看。这时候,她的哲学老师才在影碟中现身,他叫艾伯特诺克斯,在影片中,他把苏菲引入古希腊,让苏菲了解了大哲苏格拉底死亡的经过,苏格拉底让很多人正确地思考,这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大家投票决定杀死他。本来苏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他没有,他说,可以杀死我,但是杀不死批判性思维,于是安然地饮鸩酒而死。

  第二个人物是柏拉图,他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学生,他继承了老师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诺里斯向苏菲介绍了柏拉图最著名的影子理论,即'洞穴之微笑',柏拉图认为,'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洞穴人,从墙上看到影子,但是从不问自己,什么创造出影子,他们不敢离开洞穴去发现太阳或真理。不敢发现里面真正的含义。'

  影片第二节的名字叫'进化',主要讲苏菲思想的进化过程。老师诺克斯引领苏菲进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和哲学有很大的联系','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有一定的形态。世界分为不同的物质,没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植物、动物和人类。只有人类能进行哲学探索、思考、反映事物,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有固定的形态''艺术家把他的一生奉献给虚幻的东西,但是他却能看到本质。哲学家是艺术家的兄弟。'就像一块普通的大理石,雕塑家能把它雕成一位纯真的少女,在雕塑家眼里,雕塑品就藏在石头里面,石头就是虚幻的东西,而雕塑家能从虚幻中看到隐藏的本质。

  老师后来又带领苏菲去中世纪,告诉苏菲'知识就是力量'。介绍了两位中世纪的哲学家,女哲海德格,她和苏菲一样,从小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她是罗马的音乐家,为罗马教乐作曲,她觉得'人类的神性能在音乐中表达出来,所有的艺术都如此'。还有托马斯阿奎那这位大哲。老师告诉苏菲,她名字的含义就是'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过程。

  整部影片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哲学摇篮雅典的三位大哲学家,然后又是中世纪(小说的介绍更为全面,电影只是节选了一部分),苏菲所到之处,洒满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它是一部哲学入门的启蒙书,是启蒙影片,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为人类哲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更成为了每个时代,爱好哲学的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元始。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会存在。洞悉哲学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问哲学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有时候,我们以为对自己足够了解了,但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浅显的,片面的,偏执的,并在潜意识里面将一些自我给蒙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并且值得一直去思考玩味的问题。一位印度的大哲说过'认识你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去认识这个世界,会有异乎寻常的发现。这样做之后,我们再看到的自我和世界,就是旧时自我和世界的深层内像。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8

  好片都是看完之后感想如鲠在喉,不知先从哪个突破口喷薄而出。

  如果苏菲的世界只是一部穿越+欧洲史概论,那么它绝对不会如此火爆。

  在我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会思考现实与虚幻这种不着边际的玩意,在第一次接触周庄梦蝶时,惊喜的发现,原来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同好,当苏菲的世界里第一次提到那个梦到蝴蝶的中国人时,我欣喜的叫了出来,原来,同一个思想可以散落在天涯的各个角落。

  总会做这样的一种梦:梦里以为自己醒了,实际上还是在做梦。甚至是一个梦套一个梦再套一个梦。长大了便想: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呢?

  我做梦的时候也会有感觉,能触摸到钢琴的冰凉,糯米糍的甜美,那我是不是现在一直处于一场无始无终的梦境,宛若爱丽丝仙境一样呢?

  于是我害怕了,怕自己睁开眼睛清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旷世的梦,睡美人睡了三百年会有王子吻醒,而我可能却发现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且马上就要死去。

  于是我问了许多人这个问题,答案不一。其中有一个人告诉我,其实你研究你是醒着还是做梦都没有什么意义,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吧。另外一个人告诉我,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当电子书在手机里静静地躺了好几个月之后,偶然发现原来有电影,偷得两日时间,被迫断断续续地,终于在昨天晚上熄灯之后独自一人坐在小本本前看完了。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不管是瑞典语还是挪威语,这种上扬的语调很有意思,小演员很清新很精致,音乐很好听。

  最开始,只是抱着顺一遍哲学史的心态看看,虽说是基本上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还是看得很着迷。只是始终不明白战场上的上校究竟是何许人也,以为是苏菲的父亲,直到下半部才知道真相,于是开始愈发的兴奋。

  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是关于自己一边码字一边和WORD的对话。写着写着我就觉得已经不是我赐予WORD思想,而是他真的在和我对话。

  下半部,终于明白为什么最开始要问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本以为只是讨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后来柳暗花明。亦或许作者就是为了诠释这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而设计的剧情。

  曾以为哲学家都是疯子,纵然不是谁在楼顶上吼一嗓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就是哲学家了,但是我等无法脱俗的人是纵然无法踏入那篇神圣之地的。

  记得看过一句英文,写的很是精辟优雅:Fantasy and reality are never the twins shall meet。

  正是因为现实和虚幻有了重合,才有了悖论,才有了苏菲的世界。

  在作者一手打造的异次元空间里,我们看到了客体如主体一般有了自己的思想,仿佛或者就是有悖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又为什么不会呢。就好像我小时候总是在想,为什么我不是一棵电线杆或者一只小鸟,而是我呢?为什么我会思考这些事情呢?难道电线杆和小鸟不会想自己为什么会是一棵电线杆和小鸟而不是一个人么?

  苏菲觉得自己绝对不是一裘皮囊外面镶了个名字那么简单。倘若放在现实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但是她所处在的虚拟世界里,决定了她不仅仅是在思考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是关于自己命运的深刻思考——我原来只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吗?)所以她后来在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最终,证明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意识,而不是一个物质这样的唯心观点。

  当看到他们坐在现实世界里却不能为真实的人所看见时,我想起了《灵异航班》,也是关于生与死两个时空重合的故事。安妮海瑟薇在一次次的发现那些灵异事件之后,最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而周围的人跟她一样也早已死去。只是参照物都是灵魂,所以不觉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当电影邂逅心理学时,我们看到了《美丽心灵》和《搏击俱乐部》。

  当电影遇到哲学时,作者为苏菲架空了一个意识的世界,让我们就以哲学本身为交通工具,经历了一场欧洲哲学史之旅。不得不为这位中学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妙构思而拍案叫绝。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9

  这几年,我因为偶然的机缘回忆起小时候自己的若干臆想,尝试着向他人描画。

  第一, 我觉得此刻的自己是活在一段记忆当中的,而真正的我自己,必然正端坐在桌旁,双手托腮,回忆往事 ,回忆记忆里的这个我。

  第二,我们如何分辨自己是处于“人间”。人类在毫无参照标准,或者说“人间”以外的宇宙毫无了解的情况之下,凭什么把死去的人定义为“死去”,把出生的人定义为“出生”。或许我们这里才是炼狱。每一个出生的婴孩是在另一个“人间”死去之后被运输到这里来开始另一段体验。我们处于但丁构想的那个上宽下窄漏斗形九层地狱,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是处于第几层的。

  后来我在若干闲书里偶然地发现自己那些臆想居然都有对应的哲学观点。比如多元宇宙,心中窃喜。原来这样也算哲学家啊。

  电影里的哲学家堪比建国大业中的男女明星一般繁杂混乱,甚至几乎都是以一人一句名人名言的尴尬方式出场,电影本意想呈现的史诗效果走形成了中学生哲学入门大全。所以当莎士比亚在简陋的街头舞台上向饰演哈姆雷特的年轻人指导那句TOBE OR NOT TO BE的台词的时候,观众席发出了一阵哄笑。在笛卡尔温柔的对苏菲告诫“我思故我在”的时候,我邻座的姑娘更是轻蔑地复述“我思故我在,伊刚。”我毫不费力地嗅出他那呼之欲出的潜台词“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笛卡尔,我是知道这句话的!”

  所以我想在这个连读书都是“有闲阶级的消遣”的时代,既然关于哲学的探讨总是难以拥有可以印在考卷上的标准答案。21世纪的大学生是有理由少烦恼哲学这样无效益无利润无名无意的问题,可以用这些宝贵光阴多做几笔生意参加几个社团挣些德育学分。只要在高考的时候记得在名人名言一栏填上“我思故我在”的出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记住这个名词一点也不难,就像记住四大名著初唐四杰扬州八怪一样简单。

  我期待自己能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在生活里偶尔走神的时候,思考表象之下的哲学本源。就像小时候那个不谙世事的自己一样。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0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看了书的评论才知道的。

  书看了大概一半的时候忍不住上优酷看一下电影。一开始电影的情节都很熟悉,到了后来越来越不对劲,好像变成讲历史。可能哲学思想用图像来表达是比较困难吧。

  其实电影到了最后点出了主题,“我们是真实的吗?”和“我们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小时候对黑暗很恐惧,基本上所有小孩都会有这种反应吧。睡觉的时候,看着黑乎乎的窗子,恐惧感占据全身,忽然冒出几种想法:我会死吗?死了以后会是永恒的黑暗吗?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向自己提出的哲学问题。

  沿着这个问题,进而思考怎样才可以永生,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想出了很多答案,思想、战功、政绩、名声等等。所以在中学阶段我都很喜欢看历史名人的事迹,如拿破仑、凯撒、彼得大帝,仿佛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得到力量。其实想深一层,内心是恐惧死亡恐惧虚无,害怕自己一生过后没有留下什么,就像一个匆匆过客一般不会让其他人所记住。黄子华在栋笃笑《儿童不宜》中提到:临时演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出现。在摄像机里面出现一下,就是完成任务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高中阶段喜欢阅读一些哲理性的散文。那个时候经常都去学而优书店随便翻翻,因为学而优里面的书都是挺有意思的,不像新华书店里面卖的书那么功利。这个时候主要思考生活的意义。我们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那个时候因为要准备高考,所以没有深究下去,但是看过的散文一直都留在心里,塑造了性情。

  高考完,大多数同学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干什么。虽然自己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可惜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生可以为之付出的事业。经过两年的探索,终于都有点眉目了。虽然还不是很清晰,但是得出一个对于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结论,就是很多问题都是离不开哲学思考,是绕不过去的。大一的时候偶尔翻看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完全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的,之后就对系统性地学习哲学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大三上学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看哲学,但是不知道如何入门。后来在豆瓣搜索“哲学入门”这个标签,就选了《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来看,这个时候才算开始对哲学感兴趣,之前那些都是自发思考的,现在是自觉了。

  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在15岁的时候就开始系统地认识哲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并且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真的很羡慕她啊。如果我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或许我也会走上这条路。

  虽然用所有时间来研究哲学对于现在的我来讲是比较不合实际,但是利用课余时间思考一下相关问题,阅读名家的著作,对于自身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1

  周末,爸爸给我买来了一部新的电影,名字叫做《微观世界》。总共有四张碟,我还只看了其中的一张,就觉得很有意思。

  在电影中,导演利用电脑动画,将一个个、一只只小昆虫变得非常可爱。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里面有很夸张的音乐,比如蜻蜓飞的时候,好像是直升飞机起飞的声音,显示它飞得很快;七星瓢虫挑逗苍蝇的时候,就好像是舞曲当中鼓点的声音,果然苍蝇就乖乖地跟着瓢虫走了。

  片头的名称都是法文,看不懂,也没有翻译,于是我给它们各自取了名字。

  一只蜘蛛看见一个可爱的瓢虫,便编织了一张网,等待着瓢虫“自投罗网”。可是瓢虫却像上足了马力的车子,一举将网冲破了。瓢虫还去挑逗了一批苍蝇,开始了追逐,把蜘蛛好不容易补好的网冲得七零八落。我把这部分取名叫作“可怜的蜘蛛”。

  一只蚱蜢躲在草茎上,利用叶子的惯性作用,恶作剧地把停在叶子上的蚂蚁、瓢虫等昆虫一一弹飞。瓢虫开始报复,把草杆子拉下去,结果把蚱蜢弹到了马路上。我给它取名为“恶作剧者的下场”。

  屎壳郎在草地上滚着粪球,其中一只却滚着一个方的粪球。推了一会,滚来一颗乒乓球,于是他滚了一下球,但它立刻滚没了影。屎壳郎追了过去,在路上他遇到了许多的圆球,但没一个是对他有用的。当他被打回到方的粪球旁时,他似乎在说:“还是方的好啊。”我给它取名为“粪球的故事”。

  我仔细地看完了这些有趣的昆虫故事,后来才发现这是根据小时候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昆虫世界》(也叫《点虫虫》)改编的,不过加入了许多“恶搞”的内容,变得更生动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昆虫自己的生活,就像人类一样。我们应该保护他们,让他们快乐地生活。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2

  “我曾梦想生活的模样,可我现在身处地狱,与曾经的梦想判若云泥”——题记

  《悲惨世界》电影由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名获释的罪犯冉阿让展开,着重描写他寻求救赎的过程。十九世纪的法国,对于下层人民来说,无疑是悲惨的。而《悲惨世界》电影用浓重的色调和悲恸的歌声完美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悲惨世界:偏僻小城、黑暗监狱、严肃的法庭、阴暗的教堂、巴黎悲惨的贫民窑……浓重的色彩刺激着我的视觉,这一幅震慑人心的悲惨画卷是令人难忘的。

  主人公冉阿让只因偷了一块面包给饥饿无比的外甥被判5年的苦役。假释后,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和“冉阿让”这个名字就如深深烙印在身体上的隐形印记,使他的生活举步维艰。他的骨气使他站起来了,他不再是冉阿让,他成为了马德兰,用他的善良与才智,一步步走上更高的台阶,他成为了巴黎市的市长……总而言之,作者通过冉阿让的形象反映了穷苦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整部影片令我最难忘的人,并不是冉阿让,而是同样悲惨,茕茕孑立的芳汀。她是伟大的,是坚强的,是圣洁的。她原是冉阿让工厂里的一名女工,拥有令人羡慕的美丽头发和洁白的牙齿。她的一生是悲惨的,她的命运的惨绝人寰的。她淡淡地唱出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发我无数遐想。或许芳汀也曾拥有那些美好的时光,在那一个树影婆娑的盛夏,人们和善温柔,她的美好在她的身旁。在那个落了叶的秋天,她的美好离开了她。之后,她被抛弃、被嘲笑、被讨厌、被怨恨,但她还一直在心里保留着希望,她的心脏还不甘心放弃跳动,纵使梦想幻灭,纵使坠落深渊,她还依然咬牙坚持,为了她深爱的女儿珂赛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神圣的仙女。饰演芳汀的演员安妮·海瑟薇悲怆的面部表情,将那个梦想破灭的失意女子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悲惨的世界绝情地扼杀了芳汀的梦想,使她身处地狱,与她的梦想判若云泥。芳汀曾有梦,有梦的人是快乐的,但生活在那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中,必须认清现实。而梦想的实现,如同笑话一般。整首歌最后一段,使我们看到犹如地狱般的社会,撕碎了芳汀所有梦想。这是芳汀无声的控诉,又何尝不是她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

  我也曾遐想过,若我生活在那样一个悲惨的世界里,也许我会早已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也许我不会有梦想,更不会为了那份美好得不真实的梦想而坚持。因为梦想会被那个世界撕碎,那个世界会让你的梦想蒙羞。我甚至不敢想象。我们的世界,有温暖的人情,有公平的社会,也许它是芳汀梦想的生活的模样;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苦役。我们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这些美丽的梦想不会被现实扼杀。我们能够有梦。

  生活在如今美好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需要仁慈、善良、勇敢坚强。只有这些,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每一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3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这本书是当代作家路遥用六年的时间成就的一部名著。作为路遥作品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文细腻地描写了七八十年中国城乡生活。以孙少平等人物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最让我赏识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的交错复杂的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

  《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也许我现在还无法预测,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给予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态度。真的是无法言语,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内心充满着各种幻想。我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觉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4

  开头夜晚里冉阿让走投无路,最后敲开了神父的门,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贵宾一样款待他,用最好的饭菜,唯一的银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让。冉阿让却在深夜里将银餐具偷走,神父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给他的,还给了他两个银烛台。这成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转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银餐具,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会去责怪,而是用爱感化了冉阿让冰冻的灵魂,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将他送进监狱,那么冉阿让还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样,少一点责备,用自己的爱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多一点感动,少一点仇恨和黑暗。

  学会变通电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让,可他在前面冉阿让救他于危难之间意识到了冉阿让已经从之前的囚犯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释放了冉阿让,却因为自己执法公正的信念而选择投河自尽。

  沙威所秉持正义限制在了法律当中,过于死板。而冉阿让的种。种善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观念,最后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没学会变通,只是死板地执行公事并且过于固执。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多方面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5

  电影《正正的世界》它是一部讲述一名先天性颈部肌肉萎缩的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剧情中的小主人翁正正是一个被上帝疏忽了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家境贫穷,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寄居在邻居家生活,饱受寄人篱下之苦,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便离家出走,流浪到父母亲打工的城市,去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父母。一个身无分文的孩子,流浪在街头巷尾,饥寒交迫,颠沛流离。许多,常人无法承受的歧视与不屑,他默默承受,因为,他相信他一定能与父母相聚。正是他内心的坚持,给了他无限的决心与毅力,让他不顾一切地往前走。或许,孩子缘命不浅:或许,苍天有眼;或许,人间尚有余温。千百次的冷漠终于换来了一些温暖的面孔,他身边的好心人也渐渐被他的勇敢与无惧而震撼。一个,两个,开始向他张开了敞开了双臂,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在绝望的黑暗中,依然可以窥见一缕轻柔的曙光。几番周折,终于在好心人与社会的鼎力相助下,与父母在他乡团聚。

  我是特意打车从佛山到广州影剧场去观看这部电影的,其一,他是我们平江人,是一位蛰伏在演艺圈中很久很久,却又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做一件事情的人,它把艺术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用心深入到生活中去,去为那些没有人看管的老人和孩子寻找活下去的希望。他希望透过银幕,能让更多的人去关爱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其二,我曾是四个留守儿童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妈妈想念家中的孩子的那份不为人知的煎熬。我更知道,孩子眼巴巴地站在村口的路上,多少个清晨与黄昏,任别人怎么劝阻,也不愿意挪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渴望与不舍。这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心灵枢纽,这里有太多的悲欢。这个路口,让孩子的心灵无限延伸,从此岸到彼岸......

  我赶到剧场的时候,电影接近尾声。银幕上,短暂的画面,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一个歪着脖子的孩子,四处张贴传单,寻找妈妈。因为自己身上没有可联系的设备,只能每天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叔叔那里去打听消息。这份天真与无助,非常人可以想象。一个孩子,食不果腹,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依然,不放弃寻找的念头。或许,勇敢两个字,只能用于外在的褒奖,现实中的正正,除了妈妈,已无去路。看着这个面黄肌瘦,歪着脖子,全然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全然不知道前路上究竟有多少的坎坎坷坷,沟沟壑壑。仿佛,这个世界是一个莫大的透明里,里面只有他和他的妈妈,他只要用力一点,再用力一点尖叫,妈妈就能听到他的声音,直到声嘶力竭。这之间的一举一动牵动多少人的内心,多么的催人泪下,全场泪奔,一片哗然。

  我很庆幸,我还是抓住了《正正的世界》首映的尾巴,从结尾的部分,我能联想出整部电影的剧情变化,之间的递进关系。更庆幸能近距离底接近剧中的演员,编辑,与导演。聆听他们的心声。主演文祥,为拍摄这部电影花了整整几年时间,因为拍摄难度之大,成本之高,几乎到了变卖房产的地步。为搜集更多的真实素材,文祥深入各种留守儿童的家庭与学校,与孩子结缘。做了无数自助孩子的工作和事情,他把全部心血用在孩子的身上。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一线明星的当今大环境里,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名与利,而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作品去帮助那些孩子——留守儿童。同样是未来的希望,为什么他们不能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欢乐的童年。究竟是谁错了??是孩子出身错误?是父母错了?还是社会错了?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每一个人的眼前,引入深思,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反省。

  一直以来,我不谈论这个话题,不想碰触,也害怕碰触。当有人谈及的时候,我故作云淡风轻,“我的孩子不也都长大了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沉重,许多打了皱褶的往事并不能让我能在淡淡的一笑中释怀。太多来自孩子的眼神与无意识的交流中,那份童年的忧伤,那份离开妈妈的苦涩,那些藏得很深的画面,会不同层次铺展开来,青刺般地扎进我的胸口,让我揪心的疼。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强烈要求我把孩子接到身边管教,迫于无奈。我只好把孩子带到广东佛山来就读。一次与孩子散步,从孩子的神情中看得出他的满满的幸福感。我故意问他:‘跟妈妈在一起,开心吗?’孩子脱口就说,"现在放学不要去捡破烂了!”我的心一阵紧缩,“谁让你捡破烂了,妈妈没给你生活费吗?”孩子苦笑着:“我是有,但是身边的其他孩子没有,他们眼红你,就要挨打。”经常被一些大孩子带着去捡破烂,卖出去的钱给他们,自己的钱就可以偷着用。”“有一次,班主任老师桌子上放着钱,另外一个同学要我去拿出来,我不敢,结果他几个一群把我拦在回家的路上,轮番的推我,用脚踢我。”我被这些闻所未闻的经历所震撼,我真是罪孽深重,我再也移动不了脚步。

  或许,生活并不容许我们完全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有时候,它需要那么一点自欺欺人,你才能应对比自欺欺人更难堪的现在。常以为可以把这些过往的心酸藏起来,藏到任何风烟也无法触之的高阁。

  可是,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泪水如潮涌般冲开了我情感的闸门。孩子们的每一滴泪花,每一个笑脸都直抵我柔弱的内心,屏幕上的孩子,正是过去我的孩子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缩影。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如果时光能倒回到原点,我还会作同样的选择吗?如果我陪伴好了孩子的童年,孩子会找不到未来吗??”只可惜,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可供我无限的取舍,人生的剧本容不得我轻易改写,我必须要带着这样的遗憾,这样的痛。这样的愧疚前行......

  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这里是无数孩子心声的凝聚,这是无数背井离乡的父母最敏感最揪心的心灵之痛,这份无痕的痛·,任再多的岁月走过也无法结痂脱落。这更是无法一刀切的社会问题。它道出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空虚与孤独,它道出了父母的辛酸与现实的残酷。同时,也唤醒一些迷茫的人们。切莫忘了家中需要陪伴的孩子,父母在给予孩子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全部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生存,活生生的把孩子的希望掏空。孩子们,是如此的渴望一次重逢,是如此的渴望再见一次爸妈面孔。哪怕,再多的沧桑,再多的沮丧,再多的失望。

  《正正的世界》,除了影片本身的可观之外,具有超强的时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艺术的角度上讲,他用最直接,最通俗的方法展现的时下留守儿童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意一般的画面去讲述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内容真实,丰满。剧情中,巧妙地安插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特定的意义,都是现实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化身,或冷漠,或热心,整个故事曲折,凄美,感人。

  《正正的世界》,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是:我们不要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忽略了孩子的现在!”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却是如雷贯耳,振聋发聩。我相信文字背后惊人的力量,一定会响彻全名族,乃至全人类。

  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纯粹的影剧爱好者,还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爱好者。我都觉得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从家庭到学校,都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有处安放,心,不再茫然,不再游移,才不会孤独,不会害怕,不会无端给家庭和学校添乱。只有孩子们的心安了,父母的天空才会万里无云。

  也许,孩子很单纯,岁月于他们,不过是一纸泛黄的日历,翻过去了,留不下任何痕迹。可是,对于父母,那些分分秒秒饱蘸着青春走过来的年华,就如同一幅清晰的画卷,一件一件,一层一层,被打包,收纳,藏于记忆的心间。惟愿,我们老去之后,蓦然回首之间,发现正挺立在你身边风华正茂的他,她,不是曾经的“正正”,我们无憾于他们·,这或许是我写这部观后感的初衷。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6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真没怎样看懂,还以为是纪录片,实在是领悟潜力不行啊。

  其实从电影标题中就就应能推断出一些东西了,既然敢说是某某某的世界,那要么是为一个人单独安排一个外在世界,要么就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部电影开头看起来并不像描述一个人内心世界强大的,那答案显而易见了,当然,楚门的内心世界在影片中肯定是涉及到的,没有对他内心世界的展现,楚门就不会发现自己被困在那个人造的世界,更不会走出那个世界。

  剧情就应不复杂,但这种题材或者说是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极其新鲜的感觉,就好像是真的发生过一样,这也是我一开始以为是纪录片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而周围全都是预先安排好的演员中活上30年,让全世界观众每一天24小时看这个人的一切生活,如果不出意外甚至能从出生一向看到死亡,那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明白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当楚门,但却有不少人期望有人能记录下自己的一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这种所谓的特权的。

  我想如果没有楚门对真相的苦苦追寻,那这部电影的魅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沦陷到一出不折不扣的真人秀。楚门的这种执着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去斐济找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他发现了自己世界的秘密,最终走了出来,离开了楚门的世界,走向了更大的人类世界。

  在楚门走出门的那一刻,除了导演和剧组人员外,所有人都在为楚门欢呼喝彩,很显然他们是支持楚门这样做的,他们期望看到的是活在他们周围的楚门,楚门那走出门的一小步就好像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从此楚门有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当然,从这部影片中还能看到很多东西,例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中的演员听从导演的统一调度,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主角的。还有一点就是,楚门的世界只是人类世界的缩小版罢了,放大来看,其实我们人类也像楚门一样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明白有没有更高智慧的生物在对我们进行全天24小时的录像,想起了《黑衣人》中的场景,地球在外星人看来只是一个弹珠罢了,外面的世界,大千世界其实永远都没有尽头,没有什么天涯和海角。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7

  其实,在观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明白了这部电影大大概剧情,看完整部电影后对这部电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不是正确的合理的,但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观点。

  楚门从一出生开始,他的命运就被一个电影制作人控制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完全没有他的隐私,成为了大众娱乐的牺牲品。他30年来的点点滴滴,他身边的一切,他的朋友、恋人、甚至是父母,都是假的,都是演员所扮演的,楚门就是生活在一个完全虚假的世界里。而造成这一切的

  罪魁祸首就是电影制作人克里斯托夫,他就是为了利益,为了收视率而控制了楚门30年的人生。

  看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是我感慨最多的。一个是楚门父亲的死,一个是楚门从小到大的朋友马龙,还有一个就是楚门的心伤人席维亚。

  楚门父亲的死,给楚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使楚门陷入对水的恐惧和深深的自责中,他一直都认为是自己造成了父亲的死,对父亲的死感到内疚,也很思念他的父亲。这种阴影伴随着楚门从小到大的人生中,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故事的发展和收视率而精心制作的骗局,真的是感到气愤。

  楚门对席维亚一件钟情,而席维亚也对楚门有好感,她试图告诉楚门真相,却被克里斯托夫的工作人员赶走。可以说席维亚是支撑楚门最后想找到真相,离开小岛的力量,她给了楚门离开的勇气,也一直在默默的为楚门加油。楚门和席维亚是这部电影里最有人性光辉的2个人物。

  马龙最为楚门最信任的朋友,伴随着楚门的成长,可他同样是演员岁扮演的。当楚门把自己的疑惑告诉马龙时,其实马龙也是有所动摇的,但他还是在克里斯托夫的命令下,对楚门说了谎。其实这也是映射到现实的,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而欺骗自己的朋友。

  利益和虚假是这部电影里最大的特点,电影制作公司为了利益就这样残忍的控制了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楚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就是他和席维亚之间的感情。为了利益似乎一切都可以牺牲,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不管怎样,结局是美好的,楚门终于离开了这个虚假的世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路,为楚门喝彩!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8

  周四上午的课上老师推荐我们看《悲惨世界》,结果晚上的课上老师就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说它真的不错,不愧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前身是同名歌舞剧,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情节都很了解,那么我们就跳过对情节的介绍来谈谈其他的吧。

  这部影片是一部歌舞片.我看过的歌舞片并不是很多,记得初中的时候在央视电影频道看过歌舞片《红磨坊》而且印象比较深刻。歌舞片不同于其他的影片类型,影片里角色通过歌唱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观众听到。这部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所有的演唱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他们不去追求唱法上的完美,而是用他们真挚的情感流露和自然的表达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这部影片是由2010年拍摄《国王的演讲》的导演汤姆·霍伯导演,演员的阵容也十分强大,饰演冉阿让的男演员休·杰克曼在《X战警》中饰演的金刚狼的形象深入人心。饰演沙威的是罗素·克罗,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觉得他很眼熟,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他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角。至于饰演芳汀的安妮·海瑟薇更是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虽然她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但她精湛的演技还是让人震撼。她为了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为了角色需要她剪去了长发,而且还减肥二十斤。正是这种为艺术不顾一切的精神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个真实自然地芳汀,印象最深刻的是芳汀沦为妓女后边唱边流泪的场面,感觉既凄美又动人。我一直就挺喜欢海瑟薇,看过她演的电影有《公主日记》、《魔法灰姑娘》、《穿普拉达的女王》、《蕾切尔的婚礼》、《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一天》。喜欢她高雅端庄的气质和她,感觉她是个富有才华和演技的演员。在影片中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小男孩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小演员叫丹尼尔·赫特斯通,感觉他的演技和唱功都不错,很喜欢他的声音。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些年轻人决定起义的桥段,他们在街上用家具垒成街堡。各种家具从窗口落下或是从楼中台下,一架大钢琴从窗口摔下,最终垒成了街堡。一群爱国青年与政府的军队展开激战,长枪对大炮,两方实力悬殊,但这群青年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两个爱国青年站在窗边,其中一个手里高举着红旗,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当战争结束,沙威在战场上巡视,地上满是鲜红的血水。看着那一群爱国青年们躺在地上,我似乎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惨烈,这一系列的镜头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个年代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不畏死亡的热血青年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身处在乱世却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真的是很伟大的,正是有了这些身处乱世而敢于斗争的人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成就了现如今这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向他们致敬。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19

  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听朋友的推荐,因此在看电影之前脑子里想的还是他的满口吹嘘之语,直到看了之后才知道确实名副其实。

  首先先谈一下这部片子吧-《楚门的世界》是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彼得·威尔导演执导,金·凯瑞、劳拉·琳妮、艾德·哈里斯等联袂主演。该片于1998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的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身边所有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这个虚假的世界。该片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金·凯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5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

  接着看一下这部影片的人物,导演彼得·威尔并不是科班出身,但同样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澳洲导演,他的作品风格并不是以奇幻莫测,标新立异著称;而是更重视人类的内心与影片的精神内核。《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典型,也为他拿下了许多桂冠。接着说到演员,艾德·哈里斯作为老戏骨,演技依旧到位,感情一直在线,自不必多说。倒是金·凯瑞令我刮目相看,众所周知,金·凯瑞一直以浮夸的演技,天马行空的思路著称,比如其代表作《变相怪杰》,但是在这部作品里,他却反常的“正经”,无论是台词还是演技都很能把人带入进剧情,让你如同剧中的观众一样,不自觉地为他难过,为他捏汗。待我仔细看影片赏析时,听到楼主说:“这是金·凯瑞这辈子表先最正经的电影了”,不禁会心一笑。

  最重要的部分-影片的细节梳理与人物刻画。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其实给了很多暗示,第一次看会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最开始的对导演的访谈,我先入为主的以为他是老年的楚门,类似《兄弟连》这类,其实不然。然后,影片在对楚门生活描绘时,也多次用到了“镜头”;以及每当楚门遇到困难时,总有人帮助他,这种戏剧化情节。还有就是对楚门父亲最后结果的模糊不清;这都是作者对楚门生活世界的暗示。在楚门第一次怀疑自己生活的地方是虚假的世界之后,有一段剧情很好,就是他载着他的“妻子”在公园打转,其实很好的刻画了当时楚门内心的彷徨、不安与愤怒。这段也是最体现金·凯瑞演技的时刻。整部电影其实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的形象,一是导演冷漠、自以为是、严格的形象,其次便是楚门对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热情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反差很大又相互衬托,也是导演对人物刻画的独到之处。

  最后谈一下我的看法吧。剧中,楚门每天都会和邻居打招呼、上班、买报纸,难过时与朋友倾诉,作为中产阶级虽然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但是从未放弃去斐济的梦想。而反观导演,他每天生活在监视台,压抑而没有生气,每天为了收视率而操劳,虽然功成名就,但是生活失去了热情,更谈不上梦想。然而就是这样,讽刺的是,楚门的世界是虚假的,而导演的世界却是真实的。自以为是小人物的楚门,却被从小就被70亿人关注着,而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名誉与财富,在得知这样巨大的反差之后,楚门依旧抱着失去生命的代价想回到真实的世界。其实楚门真正难能可贵的是对生命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试问谁在得知自己的世界是虚假的还能保持淡定,冷静在真假之间做出抉择。

  最后送上电影的经典台词,“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0

  这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了,感觉它的主题很不错,对人们今天的生活是一个巨大提醒。名字都不记得了,一直也没有再遇到这部电影。

  只记得这部电影的一角,随着如今网络生活的发达,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电影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男人在生活,而且他整天都是对着大屏幕。当时感觉不出这电影有什么意思,不太明白它要表达的东西,几度想要停下来,但影片还是用它的魔力让我的耐心沉浸在里面,也许这就是电影导演与演员高超的技能吧。电影里的这个男人一直对着大屏幕生活,他吃饭穿衣都是对着屏幕,运动也对着屏幕,个人私密生活也是到屏幕上寻找感觉,他的周围都是大屏幕,他的生活一刻也不离开这些屏幕。因为不用去奔波,起初他还是很开心的,但越来越不开心,最后是懊恼。也许他是一个试验品,最后,他登上了讲台来述说他那种生活的好坏,他就一直大骂着网络世界的生活,他愤恨的声调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到影片的最后,我才看明白,原来是这个人生活在网络世界,长期不与人面对面交流,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狂躁的人,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要告诫人们的吧。可以说是一部科学幻想的电影,对人类发展这样的担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网络的发达,人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办成很多事情,我们的将来可能就是屏幕到处都是,屏幕开始主宰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再见面,在网络上就可以交流,但人们的交流可能就变成了没有感情虚伪浮躁的社交。人开始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屏幕,可是人离开了人,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越来越近,但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感情却越来越薄。

  拥抱可以让人感觉到温暖,亲密让人精神更愉悦,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人感觉自己的活力也无限,一切富有生机的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精神的抚慰,一切都是鲜活的。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海市蜃楼,是一种投射,甚至是一种虚假的制造,不管屏幕里的东西舞动的多么热烈,也许能俘获人的心,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却会失去生机,人的心在这种慢慢失去生机的屏幕里也会停止跳动。

  也许真有那么一天,满世界的屏幕,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也是复制的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来相互交流,在流逝中淡漠,毫无表情,地球上的人就像僵尸一样,自己逡巡着环抱着四周。在流逝中人开始自言自语,人不能在屏幕上找到美,只能找到刺激性的东西,人真正的智慧就在流逝中流逝了,人也许就变成了另一种原始人。

  网络世界占领人类许多美好的东西,它用方便来改变了人的性情。这部电影是一个提醒,让人早日在网络世界中认清方向,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让网络世界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让感情这种无价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绵长。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1

  《楚门的世界》是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彼得·威尔执导,金·凯瑞、劳拉·琳妮、诺亚·艾默里奇、艾德·哈里斯等联袂主演。该片于1998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他的亲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这个虚拟的世界。

  1999年,该片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金·凯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5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可节目的制作组由于一时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父亲”立即被工作人员带走,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开始怀疑后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他们“父子”相见,从而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施维亚十分同情楚门,楚门对她一见钟情。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却被强行带离片场。回忆起施维亚的楚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几次逃脱都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2

  同学们,国歌是一个民族伟大的音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啊,在场的各位小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你们对我们的国歌熟悉吗?那就让我们在今天这一时刻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国歌,好不好,小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是哪国人,你是中国人吗,刚刚老师说过,国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音符啊,在西方,在任何一个国家,当他的国歌响起的时候,他的公民,开车的人会停下来,谈话的人会停下来,所有的人都会站起来向自己的国歌来行礼啊,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到国歌,还能默默坐在那里的时候,老师的心在流泪,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啊,当你们这一代人就要接过前一代人接力棒的时候,孩子们,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要在你们这里边把它展现出来,我们要展示出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精神。

  小同学们,如果你回答我你是中国人,当自己的国歌响起你都不懂得站起来,你错了没有啊,大声在回答我你错了没有啊,孩子们,从今以后,老师要告诉你记住一件事,在自己心里牢牢记住,每当我们的国歌声响起,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少年,你应该第一时间站起来向我们的国歌敬礼,少先队员们要行你的少先队员礼,亲爱的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啊?中国在进步,我们已经入世了,我们现在已经加入了WTO,中国每天都在向前发展着,每天在各个角落里不同的地方,都有很多西方的眼睛在注视着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给我们自己热情的掌声鼓励吧!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3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你爱过她,就是永远爱过她。以后你会爱上别人,但你的世界会更加完整,可以住得下另一个人。其实有满腹话要说,可对面已经不是该说的人。

  总有几分钟,其中的每一秒,你都愿意拿一年去换取。总有几颗泪,其中的每一次抽泣,你都愿意拿满手的承诺去代替。总有几段场景,其中的每幅画面,你都愿意拿全部的力量去铭记。总有几句话,其中的每个字眼,你都愿意拿所有的夜晚去复习。亲爱的,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是在秋天认识你的。夏天就要过去,所以,你应该在十年前的这个地方等我。你是退潮带来的月光,你是时间卷走的书签,你是溪水托起的每一页明亮。我希望秋天覆盖轨道,所有的站牌都写着八月未完。在季节的列车上,如果你要提前下车,请别推醒装睡的我。这样我可以沉睡到终点,假装不知道你已离开。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4

  其实我们都是楚门,差别只是,楚门最终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我们能在周围生活中找到“被设定”的痕迹,我们也有着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所难以达成的梦想(楚门的斐济),但是我们却像前半段的楚门一样,无法或无力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我们被设定,多数人根本不自知。

  好好读书,将来才可以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的前途才会有好的婚姻,只有这样走,才会迎来成功!有钱,有地位,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从小不是就是这么被教育的么?是不是觉得很自然呢?难道就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当然不是,我们从小就被设定了,在每个人自己的“楚门世界”里。

  然而我们有梦,这就是路开始的地方

  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科学家的,即便这话谁都说过。

  成长后有人喜欢上了摄影,有人爱上旅行,有人钟情写作。我们都曾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Laura”。但是现实的种种设定根本就不容许我们跟着自己的梦走。“爸,我不参加高考了,我要当诗人”这话只能招来现实无情的殴打。

  于是我们妥协了,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继续。

  我们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么?

  -我准备辞职,我还是热爱诗歌,我今后要专心文学创作

  -那怎么行?现在诗歌是冷门,不赚钱啊!你这样就等于废掉了啊,穷困潦倒的,以后怎么面对亲戚朋友啊?

  -唉,也对啊......

  但是,谁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他人口中的赞叹?被设定了,所有才使一切听起来那么的理所当然。

  看完这些影评,确实讲的有条有理,是啊,我们出身就好像被设定了,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拼命的学习,对这毫无生机的课本硬逼着自己背那些死板的东西,往往忽视那些真正存在的事物,我们在课本上学过那些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文献,有多少人只是背下这些东西显得自己很有学问,而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即便你想要踢开这该死的设定,但是又有什么办法把这依赖多年的体制化给去掉呢,又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喜爱的东西赚到钱呢?上面说到,谁说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他人口中的赞叹?被设定了,所以才是一切听起来理所当然。所以,我们要向楚门一样,敢于看破世界,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属于自己的自由?梦想?打破世界的规则?然后自己再造另一规则吗?听起来怎么那么变扭呢?地球就那么大,你可以干的事情去可以很多,但也是有限,梦想?自由?怎么感觉你所说起的自由就像是要隐居山林了呢?好像,只要跟上班,赚钱,有地位没有关系的东西,就是自由呢?是不是,多年以来大多数人都是干着打工,工作,上班,赚钱,上学,考大学这种看似系统的生活感到厌倦,想换一个方式去生活,把这种思维想成追逐梦想,热爱自由?喜新厌旧,人的本性,这种你告诉我是梦想,自由,小孩子过家家?哈哈哈哈哈!就算人类换了一种方式去生活,如果有这样的思维,换个一千种生活方式也找不到你们所谓的“梦想,自由”。

  我觉得所谓的中国体制内和开放性思维的国际学校,其实根本看来没什么区别,有些家长让孩子去上看似高级点的国际学校也包括我,也不就图个新鲜吗?国际学校,包括IB的中心理念,什么有着开放性思维,有爱心,要有探究精神,不也是跟体制内的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差不多的吗?都是规定一个死板的东西,让你把自己变得跟那个理念一模一样。所以,在哪个体制的学校都不重要,关键就在自己对事情怎么看,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去追逐,上学只是帮助我们踏上我们自己道路的工具而已,只要你自己心中有一样东西,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学校上学,你都是你。

  那么问题又回到了,电影中的楚门,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随时可以走,假如他稍有野心,假如他下决心要查出真相,没人能阻挡他。你的不安,你的担心,只是楚门会甘愿坐你所谓的牢狱”。我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在那个女的眼里这个小镇就是个监狱,每个人都是假的,但是如果楚门他就是喜欢这安逸的生活,即便是个假的世界那又怎么样?他喜欢,虽然有些人觉得这种世界太可怕怕了简直就是监狱,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看法。

  冬老师,你记不记得一开始我们写关于诗文的解析时都带有自己的看法,几乎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很高兴我们有这样的思维和想法,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是好事,但是也分好坏,你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当时,我是很赞同的,不能只是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也有好坏之分,要有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一些人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不怎么赞同这个观点,每个人的观点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像秦始皇,在史记上还有一些古文基本都写过他是的暴君,他行暴政,设酷法,苦役人民,焚书坑儒,修阿房宫,这就是他的个人想法,他的暴力统一了国家,当时有些人可能说他的个人想法实在是惨不忍睹,太霸道,太残忍,但是他把这种观念做到了极限,虽然秦代只存活了两年,但是这对历史的影响却不止两年那么短。虽然,他的个人想法如果用我们批判性的思维去鉴别肯定是不好的,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让我们不得不闭嘴,所以我们每个就应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有对错,坚持自己的,只要把它做到极至,那些什么批判性思维的人就会乖乖闭嘴。话说回来,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些高科技,高楼大厦,登上月球,从体弱多病的原始人一直发展到现在,不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脑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论你在哪里,不管世界是不是虚假的,只要跟着自己就足够了。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5

  今天家里有查经,一方面没什么准备,另一方为了表扬我弹琴弹得好,我们看了一部电影《更好的世界》。

  这是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我们看完了以后觉得除了中文字幕翻译的比较臭以外,对其他的部分都比较满意。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两个都有过伤害的孩子的一段经历,一个孩子的妈妈去世了,另一个的父母准备要离婚,爸爸是犹太人,是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两个孩子在一次学校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时候相识。有一次,那个父母要离婚的孩子的爸爸带他们和他的弟弟去玩,他的弟弟和另一个小孩打架,另一个小孩的父亲因为这件事情打了那个犹太爸爸,孩子们以为那个犹太爸爸要去还手,但是他没有,后来孩子们为这件事情打抱不平,想为那个犹太爸爸报仇,记下了那个人的地址,告诉了那个犹太爸爸,让他去做些什么。但是那个犹太爸爸找到那个人了以后又被那个人打了,那个犹太爸爸还是没还手,其中那个妈妈去世了的孩子就决定要惩罚一下那人,研制出来了一种炸弹要炸那个人的车,最后因为疏忽了一些细节,差一点把一个妈妈和孩子也一起炸死,还好那个孩子及时跑过去拦住了那个妈妈和孩子,但是自己被炸到了。制造炸弹的那个小孩觉得是自己炸死了他的同伴,再加上那个孩子的妈妈对他的态度也非常不好,他就自己产生了一个念头——自杀。在他自杀的那一个晚上,那个犹太爸爸发现他要自杀,所以就跟着他来到了谷仓房顶上,当他在要跳下去的时候那个犹太爸爸及时抓住了他,把他拉了回来。救了他。最后因为这位犹太爸爸的种种表现,那个想要炸车的那个小孩开始慢慢的回转了过来。

  整部影片可以用圣经里箴言第十章十二节来概括“恨,能挑启争端,爱,能掩盖一切过错。”那个妈妈去世了的孩子因为从小就有恨,所以才会去炸那个人的汽车。影片拍得很不错,但有一些镜头对少儿不宜,所以看的时候要小心。但总地来讲,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世界观后感 篇26

  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爱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你热爱祖国吗?”我们嘴上都说爱,却没有太多行动,一个黑人男孩在奥林匹克马拉松赛场上摔倒流血而又爬起来坚持走到终点的例子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深深自责反思,有的大学生连国歌歌词都记不清楚,这是不是该扪心自问?

  “你爱你的老师吗?”“爱——”可是心里却想的相反,有时候学生还会说老师的不好,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老师身上的伟大.在山村教学的李静老师由于受不了苦,而想离开的时候,她对山村孩子不舍的情却使她下决心留在山村教学了一辈子,直到她38岁那年癌症离去;还有52岁的殷雪梅老师,带着学生外出路上遇车祸,因为她推倒了六个学生,使得学生幸存,而她却不幸身亡——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中国有许许多多老师,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好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啊!

  “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给父母洗过手吗?”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心父母.我们为什么对父母这样冷淡?我们这是怎么了?爸爸妈妈每天辛苦上班,而我们又不挣钱,又是家里最大一笔开支,天天看见爸爸妈妈辛苦的身影,我们连一句“你们辛苦了”都说不出口,真的太对不起他们了。

  我们不仅要爱祖国,还要爱老师,爱父母。老师为我们默默的奉献着。在凌晨二、三点钟,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楼上还亮着一盏灯,那是你的老师在批改作业。如果没有老师,这个社会的文明将如何延续呢?文明的未来将有谁来缔造?谁都记得自己的生日,而爸爸妈妈的生日有几个人能记住?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而我们连一声对不起都很少去对父母说!父母这么辛苦,我们难道连一句“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辛苦了”都说不出口吗?

  感恩亲情,感恩友情,感恩爱情,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生命将充满无限的大爱!

【电影世界观后感(通用26篇)】相关文章:

高三的世界作文06-21

我的世界高二作文08-15

窗外的世界高一作文08-19

我的世界一年级作文09-11

因为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高一作文08-20

关于海底世界四年级作文300字汇总9篇04-06

有关海底世界四年级作文300字汇总10篇04-03

关于海底世界四年级作文300字集锦9篇03-23

海底世界四年级作文300字汇总十篇03-19

小升初作文(通用15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