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时间:2022-07-06 20:49:07 高三 我要投稿

论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在艺术瑰宝《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她幼年丧母,之后被外祖母接到府中生活。吃穿不愁问题,却落了个爱哭的习惯。常常触景生情,感叹命运。寄人篱下的背景,使她愁眉紧锁,虚叹光阴。然而她的外貌不消说,书中记载她是绛珠草变为绛珠仙子,继而投胎到人间,把一生的眼泪作为报恩的礼物还给前世给予甘露哺育的恩人。她作诗的别号叫“潇湘妃子”,由此可想而知她的气质是如何高雅,才气和美貌是如何令人叹服。她比王熙凤更美,尽管王熙凤一身珠光宝气,恍如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珠光宝气只能使王熙凤更富贵化,毫无自然美可言。而林黛玉则是自然粉饰装扮,再加上“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使她看起来清丽脱俗,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美蕴展露无遗,同时还散发出一种艺术美的意蕴。她比薛宝钗更有才,虽然二人的诗作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但林黛玉写得更多,更好,更妙。在道德和爱情方面,她远远胜于薛宝钗。虽然她爱哭,多疑,小心眼,有些孤芳自赏,甚至还爱生气,但这就是林黛玉,一个被人称为花的精魂,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自然女子。

对于林黛玉的评价,我个人比较赞成刘心武先生的观点。她是一个千古绝唱的女子,红学家们称她的人是花的精魂,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她的形象是艺术与生活升华的完美结合。她的才气是别人望尘莫及的,连薛宝钗也得甘拜下风。“侬令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葬花吟》中的名句,从中你大可看出林黛玉不愧是诗的化身,花的精魂。

但在为人出事方面,林黛玉则显得薄弱。当时完全是封建社会,林黛玉寄人篱下,又爱哭又小气,就凭这个性格不得罪人,也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相反薛宝钗则处事为人更胜一筹,不该她做的、说的,她一律不管。到她该说该做时,她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理会别人的言论,做出的效果是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的。这自然也就是贾府中人为何更偏向于薛宝钗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关于林黛玉的死。高鹗给予这位千古绝唱之人是她郁郁而终,病情恶化的结局。同时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个结局。不过我觉得刘心武先生的观点也值得考虑一番。他认为林黛玉是沉湖而亡。原因是林黛玉的生活是诗化的,充满艺术性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她的死同样也得是艺术的。其次,林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传说中的潇湘妃子,是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舜出巡时死于苍梧,她们两个奔赴九嶷山,先是啼哭,染竹成斑,后来就泪尽入水,死在江湖之间。黛玉的这个别号,既点出她爱哭,是泪尽而亡,也预言着她的结局是入水殒命。在第七十六回,黛玉和史湘云二人联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但刘心武先生认为作者原笔应该写的是“花魂”,非“诗魂”。“冷月葬花魂”暗示的就是在一个中秋之夜,花魂独自一人慢慢地,默默地沉入湖中,埋葬在里面了。花魂是谁?自然就是黛玉。这也就给黛玉沉湖埋下了一个伏笔。此外在第二十三回,四十四回等都有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伏笔。

对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爱情,终究是以悲剧收场,有花无果。但在我的心中,他们俩是在一起的了,这对有情人是终成眷属了的。

无论如何,林黛玉确是一位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的千古奇女子。她的一生是艺术的结晶,诗歌式的呈现。

【论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相关文章:

论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09-26

论社会之不平现象06-18

论强弱应对之态09-12

论社会之不平现象06-18

乌衣巷——赏古巷之风韵,叹金陵之更替09-25

林黛玉09-29

金陵幽思04-13

金陵文化—莫愁湖07-01

金陵特色—汤包05-25

在金陵飞扬青春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