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心到行至

时间:2024-09-15 15:47:32 高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到行至

一个学生拿着一本书睡着了,我们可以说:“看看人家,睡觉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书。”当然也可以说:“你看看他,一看书就睡觉!”其实两者的状态完全相同,只是人们的看法不同,所以两种感情色彩不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记得一次做语文题,是改病句的,原句为“战士们唱着凯歌回来了”。我纳闷,没错啊,一看答案,哦,原来“凯”就是“胜利的乐歌”的意思,“凯”与“歌”不能连用。但叶挺在《囚歌》中写道:“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照这么说,这应该是个病句啊,可包括老师在内的人们都没有指出,而只是说他的壮志如何宏伟。如果硬要研究,我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凯”与“歌”在语法上不能联用,儿在艺术上是可以的。

还是完全相同的状态,但认识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其正误不同。这就是说,对事物的知,与我们的心态有关。王充在《订鬼》中引用古书上一段话:“伯乐学相马,顾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又说:“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伯乐专心看吗,以致他看到的都是马;庖丁专心分解牛的生理结构,所以在三年里看到的全是死了的牛。人的思想在想什么,那么就看见的是什么,听见的是什么。

所以,人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就反映着他的思想。一些人为了“后世有述焉”而“素隐行怪”,他们为了苛求片面的“领异标新”而追求荒诞之事,与自己的思想行为不一致,所以孔子才说:“吾弗为之矣。”可见,行事为人要按心里想得去做,不可为“见知”而求异。当然这里说的“按心里想得做”是指不违规、不违德的事了。

由于看法是随心态的,所以我们就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我觉得我们要努力做到中庸之道,未发喜怒哀乐,发而中节,做到这些,就“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虽然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心存如来,万物皆如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形成了各种观点。把这些观点编织起来,就成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