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苹果的介绍
苹果,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篇苹果的介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苹果简介
苹果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胖乎乎的,全身有一种丰收的红色。把它拿在手里它会轻轻地贴着你的手掌,当你从千千万万棵苹果树中选择了它时,这对它来说就是一种幸福,它能给人们带来甜美的滋味,这就是它最大的幸福。
苹果的外形是球状的,和桃差不多大小,它的外表很独特,没熟的苹果是青色的,吃起来非常涩,熟了的苹果黄中带绿,吃起来酸酸甜甜的,而熟透了的苹果是红彤彤的吃起来非常甜,就像一个个红灯笼挂在树上,样子非常漂亮。在苹果家族里共分三大类,一是清脆可口的红富士,二是气味芬芳的红星,三就是汁多肉甜的金帅。
你用刀子把熟透的苹果皮削干净,就可以看见那黄嫩嫩的果肉了,闻一闻还可以闻到一股芳香扑鼻而来,真让人垂涎三尺。你若切一块尝一尝,还未送到嘴边口水就以不听话的往外流。轻咬一口,顿时果汁溢满了嘴,甜滋滋的。如果你吃了太多的半熟的苹果,你的牙齿就要遭殃了,因为半熟的苹果中有一种酸性物质,虽然这些物质在苹果中占了非常少的一部分,但吃多了你就连豆腐都咬不动了。苹果虽然不能吃太多,但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吃一个也会对你的身体有好处。苹果可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水果。它身体里蕴含大量的维C,是为我们人类提供维C的重要水果之一。苹果还可以帮助消化,减肥,增强小朋友的抵抗力,所以人们都说:“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所以人们要多吃些苹果。
名称由来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蘋)婆”等写法。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中国土生苹果属植物在古代又称“柰”或“林檎”。李时珍说:“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中亦有说“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小者味涩为梣。”受中华文化影响,日语中的“林檎”即为苹果(ringo)。在中国台湾地区,部分台语使用者也沿用日文的“林檎”(ringo)称之。
种植历史
苹果原产于欧洲和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与新疆阿力麻里有苹果城的美誉。中国古代的林檎、柰、花红等水果被认为是中国土生苹果品种或与苹果相似的水果。苹果在中国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当时多用于熏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或置于衣服,最初作为香囊,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认为,林檎和柰是现代的沙果,曾被误认为苹果,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是元朝时期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中国土生的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贡果。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熊岳满铁附属地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烟台和大连也因此成为今日著名的苹果产地。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
新疆野苹果被认为是栽培苹果主要的祖先物种,而且二者在形态上相似。由于中亚的遗传变异,通常认为这里是栽培苹果的起源中心。科学家认为,苹果可能是在4000~10000年前的天山地区驯化的,然后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并与其他的苹果属植物杂交并基因渗入,比如西伯利亚的山荆子(M. baccata(L.)Borkh),高加索的高加索山苹果(M. Orientalis Uglitz.)和欧洲的欧洲野苹果(M. sylvestris Mill.)。只有天山西侧生长的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在遗传上为栽培苹果做出了贡献,而东侧的孤立种群却没有。
中国的软苹果,如沙果(M. asiatica)和海棠果(M. prunifolia),已经作为甜品苹果栽培了2000多年。 这些被认为是山荆子(M. baccata)和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在哈萨克斯坦杂交出来的。
人类种植者选择的性状包括大小,果实酸度、颜色、硬度和甜度等。 野生的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只比现代的栽培苹果小一点,这在驯化的水果中是不常见的。
在意大利东北部乌迪内附近的Sammardenchia-Cueis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某种类似苹果的碳化种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遗传分析尚未成功用于确定此类古苹果是欧洲野苹果(M. sylvestris),还是祖先是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的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在考古记录中,通常也很难区分采集的野苹果和苹果园。
间接证据表明,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东地区就已经种植苹果了。欧洲古典时期大量生产苹果,人们已经掌握了嫁接的方法。嫁接是现代驯化苹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繁殖出最优质的品种。至于苹果嫁接术何时发明,目前尚不清楚。
冬季苹果已经成为亚洲和欧洲数千年来的重要食品,人们在深秋采摘并存放在地窖中防冻。16世纪,西班牙人把许多旧世界植物引入智利的奇洛埃群岛,其中苹果树很好地适应了那里。苹果在17世纪由殖民者引入北美,1625年,威廉·布拉克斯顿(William Blaxton)牧师在波士顿种植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个苹果园。美国土生的苹果属植物只有太平洋海棠。从欧洲带入的苹果品种沿着美洲原住民的贸易路线传播,并在殖民地农场种植。 美国1845年的一个苹果苗圃出售有350个“最佳”品种。这表明,到19世纪初,北美已经大量繁殖了新品种。20世纪,华盛顿东部开始实施灌溉项目,发展了数十亿美元的水果产业,其中苹果是主要产品。
直到20世纪,苹果在冬季的保存方法,仍然是将苹果储存在防冻地窖中,以供农民自用或出售。然而随着火车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新鲜苹果的运输也来越方便,地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960年代,可控气氛设备在美国首次使用,通过高湿度、低氧和可控二氧化碳水平,可以保持苹果全年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