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时间:2022-08-20 17:31:30 议论文 我要投稿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精选20篇)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精选20篇)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

  当我们看到演员李连杰带着上千万元,自己租用飞机,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当我们看到他不但带来了壹基金的资助,还带来了大量的帐篷、食品与棉被;当我们看到他脱掉的服装,一起奔走在救灾的现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去扎帐篷,去卸救灾的物资,也与灾民一起吃方便面。现在想想,还是他说的一句话对:“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为富不仁。”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有机的统一了起来。人们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他为灾区忙碌的身影,这身影逐渐、逐渐高大起来了。

  为精神而追求的实业家何其多也。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曾宪梓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都有李嘉诚的捐献,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都有山东寿光王乐义创造的技术。那集美大学,那希望小学,那北京的水立方,无不渗透着物质与精神的栖居。“大家的日子好了,才是我的梦”,这是物质的梦,也是精神的梦。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仅仅为物质的生活是低层次的,只有为精神的追求而物质的境界,才是高层次的境界。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2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进入社会后感觉社会现实、残酷,没有人情,以至于开始怀疑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到了些许答案:学生的成长*了人类成长的顺序,即从物质到精神。

  作为学生,从上学开始,除了极少社会交往,我们更多接触的是思想精神方面的东西,在这样的精神世界中,一切都是公平合理的。然而社会生活中,精神方面只占有很少的部分,更多的现实是为生存而拼搏的物质方面。这就形成了矛盾。

  你不得不适应社会而开始转移自己的初衷,开始为那五斗米来跟别人勾心斗角,而实际情况是这个社会还是那个样子,只是我们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环境: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层次回归到一个低的层次。

  从这个方面来解释,那么我们之前的怀疑,之前的难以接受,就能很好的理解了。所以,了解这个矛盾之后,我们可以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思考很多问题,而不是沉在问题中间感到无所事从。

  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是由自身来决定的:你可以选择从精神转变到物质;也可以选择保留自己精神的高度,为生存学习物质社会需要的那些东西。

  其实这并不十分矛盾,因为只要你愿意,你完全有能力安放好这两方面的位置,保持一种平衡,即中庸。

  比较麻烦的是,很多情况下,我们把物质和精神混合,然后便会出现很多矛盾,例如,你试图去跟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谈理想,谈人生,结果会让你很失望,你会怪这个人太没人情,怪这个社会太现实,而问题是你没有正确的对待这个其实并不矛盾的矛盾。

  恩,快毕业了,希望能帮大家解决哪怕一点的问题,希望我们能保持自己的初衷,合理对待物质与精神:人生短暂,即不能衣食褴褛的追求精神生活,也不必要坐拥金山的孤苦零丁。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3

  今天是科学理性统领一切的时代,为什么在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毫不含糊的捕捉到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表现出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

  的特征,同时也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一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代之。

  18世纪中叶后,科学的发展不断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也在加速。但是人类精神世界却不像物质世界那样可以加速发展。精神世界的发展是缓慢的,是以突破瓶颈的形式向前发展的。当前社会的种种现象折射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严重错位,二者的严重不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推动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形态,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精神时间则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分析而形成的。精神世界以物质世界为蓝本,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改变一切,包括我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精神世界又对物质世界有反作用。精神世界决定了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又将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人与人的关系中。精神世界古代了人们的所谓模式,也就相对的古代了物质世界。要使物质世界超出精神世界控制范围而进行太大改变是不可能的。

  物质世界必须与精神世界同步发展。若精神世界过于超前,物质世界就会将超前的部分磨去;若精神世界过于滞后,那么物质世界将失去指引。

  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作用的今天,传统人文相对衰落了。当代人性的扭曲显示了精神世界的滞后,我们或许该做些什么。

  但是,有水会愿意停下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前进的脚步来等待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呢?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4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5

  今天我去了教堂,我感觉我的心灵太匮乏了。我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淋,现在我们都在追求物质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我们都变成了物质文明的奴才,每天为了他忙碌,放弃亲情;忘记爱情;扭曲恩情。为了他们我们体现了所谓的价值,我们可以呼喝使唤别人。我们可以拿物质享受来践踏自己的尊严,我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人,她明明说了慌,但她却觉得她很聪明,她在拿一些不耻来换取一些物质的慰藉。我为这种人而祷告,希望可以挽救她的无知,我希望她能苏醒,自我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希望上帝可以怜悯她,给她一个生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因为我们的世界称谓是凡间,我们又称为凡人。那我们都会有贪念,我们都会被欲望所支配。但是我们要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每个心都会思考问题。所以追求物质文明可以,但不可迷失自我。让自己和他人都会觉得,你在用你的灵魂换取身体(表面是身体换取灵魂)。同时也别高估自己的智商,因为你在用你的不耻换取肉体的享乐。别人只能糊涂对待,这是一种放任。

  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提高了很多。可是精神文明的匮乏,让我们无奈和无所适从。其实追求物质文明没有错,追求物质上的文明,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快速发展。但如果精神文明没有提升,我们的发展就会是偏激的车没有定位,总偏向一边,结果就是撞墙或者冲崖。所以物质文明像是车的油门,她可以使我们的社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那么精神文明就是方向她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按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我们不要车撞了,才醒悟那时非死即伤了。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6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进了网吧,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了!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7

  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不胜枚举。我不禁要问:有多少人还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物质与精神,并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呢?

  正如材料中的那只收藏阳光﹑颜色与单词的田鼠虽然重视了精神层面的富足,但是忽略了物质层面—他还是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饭与次不同的是,其他的田鼠能够意识到物质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单单认为物质的重要性高于精神。

  哲学中说,物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通俗而言,你首先得活着,活着须要物质的支撑。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合理性就在于揭示了物质的重要性但是请看看中国还有多少地区仍受贫困的束缚。这些人食不果腹,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又何谈期望那些孩子成为祖国的花朵与社会的栋梁?前段时间,各大媒体曝光的山区孩子以吃野菜为生的事件,虽说带有一点夸张炒作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大同小异。

  但是仅仅依靠物质供养现代化的人类是远远不能够的。常言说得好,终日无所事事,则必病也。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诚然,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去面对各式各样的抉择亦或是困难,而这些抉择与困难仅依靠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书籍,去观赏风景,去远方阅历,去做一切有益的事情去给养自己的精神生活。

  纵观如今社会,“土豪”似乎纵横天下。他们颐指气使,财大气粗,足迹遍布全世界。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发财的机会,却很少在意精神生活。对他们而言,金钱可以买来美味佳肴,娱乐设施,却买不了书籍中的智慧,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圣经·箴言》中说:勤劳的小蚂蚁能够搬运阳光以备不时之需,懒惰的人却永远那么懒惰,甚至连小蚂蚁也不如。蚂蚁不及人的聪智,却懂得物质的重要性,而那些懒惰的人往往不重视必不可少的物质,只知道浑浑噩噩地吃喝玩乐,更不必说精神了。

  我觉得人应该兼顾物质与精神,不偏不倚。至此,人生便不会碌碌无为地虚度吧。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8

  一生之中,从不乏疯狂的追求物质上的拥有的努力过程,大多是精神的饥饿却被忽略到毫不顾及的境遇,人们在励志成功的标准,一直要用财富衡量,以致于很多人们不择手段不顾道义的限制摄取财富,唯恐落于人后,但是不懂精神享受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徒有物质的丰盛灵魂却异常苍白的人,一世的劳碌确实是可悲的,就像乞丐中了大奖,并不懂得如何应用,到最后还是一个乞丐,从物质到精神全部输给了他的人生,输的体无完肤,干干净净,一丝一毫都剩不下,真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们的羡慕与佩服应该放对地方,是价值观的导向问题,社会引导我们走了弯路,让我们仅仅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速度获得财富,以为这样就可以幸福,可以获得尊重,这是低级的,只是满足了自卑者的某种原始心理需求,达到了一种复仇效果,其实你就是拥有豪车,别墅,奢侈品,每每可以一掷千金的挥霍,又能怎么样,代表你能干吗?代表你勇敢,代表你智慧吗?你真洋洋自得的以为所有的人会羡慕你吗?虽然你曾为这种获得付出了巨大的不为人知的痛苦,但这是真正的人生意义吗?它真能表达你人生的意义吗?

  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是否把路走错,在方向的选择上是哪么盲目,真如果让我们重活一回,倒推过来的话,我们是否真应该走外一种坚持,绝对让它完美的无可挑剔,但是谁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那么应该醒悟的是,我们错误的以为条件便是目的,物质仅是人生命意义的一个条件而已,绝不可看的太重,当作全部。

  精神是人生的快慰,万千生命在宇宙之间,时空境域里来去的理由!认真的平凡人会认为我没有那么伟大的报负,其实不用,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凡的人生,可以有不平凡的世界!

  在关注物质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让其共同成长,相得益彰!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9

  一位著名数学家,有一次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的人们为何要保留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认为是取暖御寒,以及烹饪鲜美的肉食,而这位数学家却认为是为了欣赏火光的灿烂多姿。

  两种回答是两种心态,两种境界背后折射出的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现实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就比如两位古人类学家,而浪漫主义则是像那位数学家一样,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现实与浪漫,物质与精神,这显然是相对的,两两矛盾。

  究竟哪一种会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义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没有现实主义,哪里会有生产工具的进步,哪里会有人类的发展,哪里会有互联网等等的进步呢?所以我也并不会否定现实主义,毕竟现实是基础,而浪漫主义是在现实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达到浪漫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注重物质生活的富有,而忘记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便是错误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环境的美观,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质,这便是错误的引导,任何事物都拥有一个源头,我们从源头开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谓物质生活,而走完整条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许这条道路上会坎坷万分,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们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质的生活,而是要进一步寻求精神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掌声,要美好的心灵,我们或许能有这样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课本,走到窗前去欣赏那非同一般的美景,这便是浪漫,放下课本,走在那些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在路上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这便是浪漫主义。放下课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发现一些异国风情,这便是浪漫。

  迈出物质生活的脚步去寻求精神生活,迈出现实主义的步伐去通网浪漫主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一直生长去追求永恒的美好,我们要记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0

  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匮乏,不算是真正的富有。——题记

  在生命长河里。有如春蚕一般默默奉献的人;有如蜘蛛般虽然生活辛苦,但是却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有如井底之蛙一般自以为自己拥有一切,却不知道自己见识短浅的人……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生活,不過演绎的成绩不同。这对夫妻就演绎的十分成功——

  有一对美国夫妻。他们家不算富有。但是他们却拥有着充实的精神财富。他们家有一间空着的房间,妻子每天天黑后都要打开那间房间的灯。开始时丈夫不接的问妻子原因,妻子笑而不答,在丈夫的再三追问下,妻子拉着丈夫来到那间房间的窗前,对丈夫说:“你没发现吗?有一对夫妇,靠着咱们家的灯光,每天都在楼下把捡来的垃圾整理好。看着他们整理垃圾时带着的快乐笑容,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感到无比的快乐。只要他们需要这点灯光,我就会永远为他们点亮。”丈夫在听了妻子的话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

  这一对夫妻虽然家里不富有,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并且是不求回报的,这是他们精神上的财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不像一些富人,打着帮助他人的旗号,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他人,只是为了让别人感激他们。其实,物质上的财富。不能与精神上的财富相提并论,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算是真正的富有。

  在生活上也有些人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而在精神方面却是空虚的,匮乏的,这份追求只会让人更加的迷失自我罢了,就算让他们追求成功了,他们也不会是真正的富有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拥有罢了。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醒悟——原来,精神上的富有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正的快乐的生活!

  或许在某一天,我们懂得了这些,会给自己的心中的对富有的追求一份满意的答卷。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1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养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多,生命又很短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为何我们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呢?

  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用那丰厚的一笔钱,去各地旅游,让心放飞,享受沿途的风景,追求心与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质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乐。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又怕从那个位子上跌下来,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工作和财富担忧,都已经是这样了,再努力不过是徒劳,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轻松自在的过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为自己的前程算来算去,最后算到每一个与他作对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时日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我可以和妈妈大吵大闹,现在,我心里仍有许多想要的东西,物欲填满了我的内心吗?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2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不仅是物质成就生活,还需要人们的智慧成就物质。换句话说:文化程度决定物质生活的水平。除温饱年代以外,每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必定伴随着诗书礼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容局势混乱则称为礼崩乐坏。这正是说明,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价值,就会成为只追求物质的傀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亦随之加快,于是没有空虚岁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书蕴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黄昏凄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态的鲜花,每一首歌的赞叹,都没能成功挽留仓促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看一看,赏一赏,问一问,人生除了学术追求,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应该是给予了最好的回答。鲁迅早年学医颇有成就,赢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国人对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决定弃医投戎,用笔来拯救民族的衰亡。药物只能麻痹神经,鲁迅的文章却能使民族精神觉醒,让中国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较高境界。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断思考与选择的过程。物质上: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比较容易;精神上: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调侃等生活的低级趣味充斥着,于是安于现状不追求更高的目标。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是用金钱地位,而是文明修养。陶潜独坐月下,对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着,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清高正直的气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过是一任小小的彭泽令罢了。物质没有成为陶潜的绊脚石,然而成就《归去来兮辞》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择。

  如果A有一个苹果,B也有一个苹果,AB交换之后,仍然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A有一个想法,B也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AB就有了两个想法。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于:物质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认为自给自足就可以高枕无忧,实则不然。没有了与外国的联系,持续的小农经济,使号称泱泱大国的中国远远落后于完成工业革命的外国。少了物质的交流不会给生活带来过多的影响,少了精神的探讨则思维得不到进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进步,那么发展是缓慢的,落后是必然的。不仅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

  一个智者,会将物质与精神并为同等重要,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多一些希望。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3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被时间绑架着快速地前行。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匆匆岁月带来了些什么,又带走了很多。

  几次搬家,都小心的保存着一个盒子,视作珍宝。盒子里满满的都是书信,有些信纸已开始发黄。经常会在某个下雨的黄昏,泡一壶清茶,静静的拿出其中的一些,细细的品读。

  一份信,当平铺了信纸开始低头思索执笔时,蓝墨的钢笔尖头就已经融进了细腻的情感在纸间沙沙流淌。写好的信,一遍遍的看,看用词是不是精确,看字写得是不是漂亮,然后细心折叠成各种的形状,微笑着放进海蓝的信封,胶水刷头轻轻的刷过,密封住一个秘密或是一份爱恋又或者是对远方挚友的一个快乐的分享。

  一份信,当粘上精美的邮票投入绿色的邮筒,便如放飞的自由的鸟,等待它给远方的那个人带去问候,然后再带回一个未知的喜悦。

  一份信,当人生辗转迁移,历经艰辛,它能仍然静静的保留当初的真心,舒展淡淡发黄的岁月,给予寂寞时的陪伴和回忆的甜美。

  可是啊,这样的一份信的美好,再不会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现在的人们,有微信朋友圈,有QQ好友。要说什么,指尖一动,屏幕一划,对方就已经了然。那么,这样方便的沟通,却为何让我们的内心越发的孤独?

  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便加入了高中同学的微信群,这个群有一个好听且应景的名字“致青春”。一个班,东拉西拽,也有三十多个人。开始时,群里热闹非凡,找同桌,找班长学习委员,说哪个老师的严格哪个老师的怪论,调笑当初偷偷爱恋的某一对。回忆完了,各自开始介绍现在的生活,先生老婆儿子女儿陆续登场,房子车子票子位子一一亮相。然后,群里便少有人说话,偶尔群主和个别积极分子分享点小笑话,心灵鸡汤。

  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时过境迁,不同的平台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认知,当初的单纯如今带上了生活的色彩,已再难共鸣。说爱人,有婚姻不幸的人会认为你在晒恩爱,刺激到他(她)的不幸;说孩子,有教育困难的人会觉得不如你,羡慕的同时也会远离;说工作,事业不如意的人会暗叹自己的境遇然后潜水,晒照片是臭美自恋,说服装包包是摆阔炫富,说一段走心的话,也许就被视作卖弄文字,故作清高。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群,得意、失意间,人生百态,暗流涌动。

  发黄的信封最多的一位挚友,如今我们在对方的通信录里,微信群里。我们仍然喜欢彼此,偶尔去对方所在的城市,手拉手逛商场试漂亮的衣服,钻小巷子寻找特色美食。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微信里发照片,发或长或短倾诉的文字,我们第一时间给对方的朋友圈点赞。

  突然有一天,朋友圈里共同的朋友说出一个话题,惊讶的发现,原来以为许多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其实其他的人也知道,然后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被妒忌而不是欣赏,于是,变得沉默,保持着继续点赞。

  翻动手机,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微信群,看着一个个头像,都在朋友圈,却不知道能和对方说什么。

  富足的现代物质社会,都透明着,却又包裹着,一天一天的精神孤独!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4

  清晨醒来,清凉的秋风拂面而来,T先生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骑着共享单车来到公园开始晨跑。沿着两旁火红的枫叶,在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径上穿行,望着路旁各种各样的共享资源:共享饮水机、共享书店、共享棋具,T先生突发奇想:为什么只是共享物质,没有共享精神呢?

  这个想法一旦在T先生脑海中闪过,便再也甩不掉了。经过一番设想,T先生决定开一家“共享成功”公司,让失败者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过了几天,T先生的门面公司在淮海路顺利开张了。各色各样的人在开业头一天涌进这家公司,寻找可以共享的成功。在底层奋斗了十几年的工人买了一个月的“共享工程师”,想感受一下统领别人的滋味;高考成绩平平的学生来这里买了一些“重点大学共享券”,蹦蹦跳跳地去享受重点大学的生活;创业失败的人买了一天的“CEO享受票”……很多未能成功的人都买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功。T先生望着潮水般的人群和秋日高升的太阳,开心地咧嘴笑了。

  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各种各样的投诉信纷至沓来。人们纷纷诉说这些买到成功的人根本无法胜任,把原来的好秩序搞得一团糟。甚至有政府人员前来干涉,要求T先生不要再开下去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T先生不知所措,仿佛小船驶进了一团迷雾之中。

  为了寻求帮助,T先生去找S教授谈心。T先生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共享成功呢?”S教授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由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聪明的人也得献出汗水才能获得成功。而这些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够努力或不知正确的方法,自然不能正确地享受成功。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但成功是一定要经历一定过程的,不能直接用钱财来一步登天。就像一些人,用金钱买到一个官职或仗着后台直接飞到很高,可再怎样也没有能力把这份官职做好,最终也只能被民众赶下台。”T先生仔细思考了S教授的话,又迫不及待地问:“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S教授捻须大笑:“你现在来请教我不就是一种共享吗?”T先生豁然领悟。

  第二天,淮海路上的“共享成功”公司不见了,取代而之的是“共享教导”。上门求教的人数不胜数。S教授正认真地分析这些失败者的问题并给他们正确的方向。有一名记者问T先生:“您为什么放弃共享成功,采取共享教导呢?”T先生笑着说:“钱财买来的成功只是一时的,是弊大于利的,而有了正确方向而努力奋斗得到的成功,是永久的,是真正可以共享的。”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5

  林徽音说:“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地展开。当残红散尽,又有谁知,这娉婷该以怎样的寂寞去诠释美丽?”———题记

  岁月,故事,就像刚沏好的一杯清茗,几番沉浮之后,跌于杯底。

  看多了“手腕”便着眼了“首饰”,记不得时间了,自己却从没有过首饰,也不愿意佩戴。曾经了相中过一副红花耳帖,于是忍痛打了耳洞,那会儿 因了要做新娘子的冲动,还有一支手链,花花绿绿的,戴上真如蒙古丫头。仅戴了一天,随之便不知去向,那份苦心经营的感情也就此逃之夭夭。时至今日,我仍不爱“红妆”,仍不会“穿金戴银”“琳琅作响”。

  自此,我便开始小心翼翼行走。如果说没有一件“首饰”,那是假话。节衣缩食的买了一枚戒指,无名指上还是呆了一天,依旧被搁置,那金黄的颜色,如今也贬值了。索性再也不想掏出来。记得有人如此问我,“有戒指吗”“有一枚”,“有项链吗?”“没有”,“有耳坠吗?”“有耳洞”。于是便参照我 向自己的准老公索要了这些。“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吧,我不追求那些。可是“鸡汤文”指示:“肯为你花钱的男人才是真的爱你”,呵呵,我遇不到真爱我的男人,因为我总为男人省钱[/难过]。写到此,总是触到了痛处……天阴阴,雨绵绵,那些如泣如诉的故事,想提起又极力掩盖。有时,连哭都要捂着,怕人知道。敲着文字,翻着之前的日志,好久没有“长篇大论”了,此刻,这段时光积蓄的情愫悄悄的泛滥开来……。 时间在走,年龄在长,最近的人事无常,起初真的接受不了,如今觉得原来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让日子过得随意,随性点吧。我不想让自己闲下来,文字,涂鸦,音乐,都是我拿来的填充物。近来收获了一枚手链,很喜欢,便自己又配置一枚。夏季那会也羡慕人家那性感的脖子上的“闪闪”的东西,但只是羡慕。于是戴了一个红丝连起的“笑佛”,秋来了便取了下来,连同那只“廉价”的玛瑙手镯,其实只是为了掩饰手腕上的“疤痕”。看没,自己的内心还是偏重于精神追求的。我在意“有心的东西”,“有心的”就是“有价值”的,一堆“金闪闪”只能添加俗气,这也是自己最不实际的想法。很可笑吧,如今哪个女人不俗气? 又矫情了很多,仍觉“意万重”。小情绪都写在了小片段里,允许自己这点“大情绪”罢。屁颠的上学开始就迷恋文字,几十年了,真的带给了我太多的充实,而我也从未放弃。不管心情如何,坐下来,拿起笔,它都能让我安静。我不想赖此谋生,只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一处栖息之地。累了,进去休息……

  有人说:“过度的清醒,会让人觉得薄凉冷漠;过度的沉醉,又会让人感到浮浅迷离。所以,完美的人生,当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意。” 用杨绛先生的话收尾吧: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灵魂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文人都很看重精神胜于物质,那么,我也算一朵小小的 “文人” 吧 !嘿嘿。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6

  现实中精神往往被物质牵制着,但其本质却始终高于物质。

  而当我们把精神中一些玄妙的东西提炼而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和我们的灵魂就脱节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把灵感记录和描述出来之后,将作品对比灵感的初始状态,会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始终觉得缺少些神)

  我曾说:追求物质享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如果这样,基本上就可以说物质就是为精神服务的。而精神世界里面要不要包含一些追求物质享受的策略?比如伟大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赚钱?通常都是要的吧。那不就成了精神为物质服务了?而这也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自力更生?

  所以目前还只能说到这里:现实中精神和物质往往是互相牵制的,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前者受后者牵制。从根本的、道义的角度讲,精神却始终高于物质。而通常它又不愿受物质的牵制。所以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所以陶潜要归隐田园。这就叫做高风亮节。——即至少在表面上让精神不受物质牵制。但最后的最后,实质上,精神还是要受物质的牵制。因为活在这个世上,因为精神一直也必须寄寓于一个实体。这就注定了永久的牵制,一生的悲哀……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7

  做人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够拥有精神与物质的对等。既有精神,又有物质;在获取物质时不丢掉精神,在追求精神时亦不丧失物质;物质世界富足充裕,精神世界丰盈通透。

  却是极难做到的!

  看看你周围的人,看看历史,总不难发现,不是富而骄者,就是贫而卑者,能落个在物质上不富有,但精神上很丰富就算是好的了。

  “饱暖思淫欲”“患生于多欲”。人,这种高级动物,在吃饱了,喝足了,有了闲钱、闲工夫之后,很容易就会自我膨胀、居高临下、飘飘然起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大概也是源于此。从这个角度看,说人是“贱骨头”是没错的。

  贫而不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当周围都是大房子,你还住在小房子里却能不吭不卑,怡然自乐,不易做到。这需要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双重压力。在否定与肯定的博弈中,先不管输赢如何,光是这个挣扎的过程,绝对就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极大考验。

  一身傲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却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拥有的是气魄,更是境界。

  其实,人的精神往往是败在自己的欲望之下的,先是以存在为本,为五斗米折了腰,然后物质欲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不自量力者总是大有人在。

  追求物质,让生活变得更好,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是以精神的不断沦丧为代价的,是不是就有点悲哀了呢?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8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有钱就代表着富有。瞧瞧人家盖茨,李家诚,那可真是富的流油。可是这些观点毕竟只是片面的,那真正的富有是什么呢?

  无可否认,有钱的确代表着富有,可以买车买房。可是,人们又何尝知道那些富豪们的生活呢?

  报纸上总会有这样一些报道:某歹徒某天受人委托刺杀了一位亿万富豪;某某富翁的子女遭到歹徒绑架,最终被撕票并弃尸于小树林。例如2006年1月22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民营企业家李海仓在家乡山西运城市遭枪杀身亡:2月12日,温州亿万富翁周祖豹在家门口被一伙凶徒刺杀身亡。可以说这种新闻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富豪们的生活并不惬意。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某年某月某日被歹徒枪杀。这种害怕的心理常常使他们未老先衰,郁郁而终。

  而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家里穷的掉渣但仍然却被人称为富有呢?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非常快乐。他们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在我家乡的马路边,常会看到几个板车夫聚在一起玩扑克,他们常常会为两毛钱一盘的斗地主而争的面红耳赤。赢了一两元钱的人笑的特开心,而输了几毛钱的人会有点沮丧。还有几个十分累的会躺在板车上,用草帽盖住头,打着吨儿,舒舒服服的。这也许会引起一些人的笑声,但透进去想想,他们的精神还真的很富有。这些人只要不害什么大病,往往能活到八九十岁。

  现在,我发现上苍原来是很公平、很公正的。他给予一个人贫穷的同时,也会给予他一笔很可贵的财富――精神财富。拥有精神财富比拥有物质财富更好。

  所以,现在,我可以自豪而大声的对大家说:“朋友们,我也是一个很富有的人,因为,我拥有一笔很大的财富。”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19

  在印度,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道路破旧不堪,但在道路旁,每隔数公里就会有一座华丽至极的教堂,这恐怕放在不少人眼里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

  但居民却回答得很简单:“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在印度的很多居民看来,神要比财富重要得多,精神上的追求远比物质上的重要得多,所以路可以很差,但绝不能亏待教堂。

  这等情形倘若放在中国恐怕要倒过来了,路旁可以有一座破败的小庙或者索性没有,但路绝不能不修好。人可以精神上没有追求,但物质上若不好好追求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我们“拜金”,我们可以为一部手机彻夜排队,我们会谈那些名牌鞋包谈得热火朝天,但我们身边却鲜有人谈书籍,聊有深度的文化,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在物质上有些人是富翁,但在精神上很多富翁却是不折不扣的穷光蛋。所以我们社会上出现了贪污,不法商贩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等许许多多有违道德的现象。如果社会上充斥着这些现象,物质上再富有,心里能舒服吗?

  当然,得说明的是,我们的精神追求终究还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在现实中生活,因为人无法永远活在幻想中,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的。说实话,我并不赞成像印度那样,印度这样做了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国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像他们那样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希望让神明去弥补自己所缺失的一切,那这样的精神追求本身便已脱离现实意义,只会是自欺欺人或者就是纯粹的迷信。

  所以,在当下我们与印度做的都不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往精神那边增加几个砝码,而印度则需要往物质那增增重了,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达到一种平衡。其实,物质与精神应该能算是构成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吧,他们之间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并非有孰轻孰重之争。

  物质中的财富也好,精神中的神明也罢,都是人为了生活发展而利用和创造的东西,它们的地位本是平等的,所以,平衡才是最佳状态。我想,一个物质与精神有着相匹配的财富的人,他活的一定最幸福。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篇20

  人类的历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世界日趋丰富的历史。

  五千年了,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然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一种原始的冲动仍一直以古老的血脉遗传的方式继承着,五千年了,从未间断。这是一种自多少年前海洋里的那个细胞开始出现时起,就一直凌驾于生命长河之上的至高的规律,是人类的血液中不可磨灭的远古记忆。这就是精神的野性。

  文明与野性似乎一直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的。前者表现在物质上,后者表现在精神上,二者有矛盾性。前者追求秩序,后者向往不羁;前者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后者是人类灵魂的奔突。而五千年的发展,足以使物质文明一步步将精神野性打压下去,于是出现了都市中徘徊于霓虹灯下的人们。

  他们目光呆滞,眼神少了些许锋芒。

  我们必须承认:物质文明促进了人类发展,但绝不意味着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野性被磨灭。当然,也不可能。那条叫巴克的狗如此,人类也是如此。文明可以统一物质世界,但在精神上,必须有一处空间留给野性,必须要有一块土地未被物质文明同化。

  精神野性的精髓在于思想的独特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心灵深处的那块处女地,是物质诱惑侵入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精神野性使思想变得自由,使灵魂独一无二,使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会因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趋于同化。没有精神野性,就不会有“我”,只有“我们”。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李白的不羁与飘逸?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梭罗的恬静与朴拙?没有精神野性,哪有海明威的坚韧与自在?

  精神野性的力量是自由不羁的。相互依存的。事实上,文明的发展需要精神野性的推动,或者说野性的张扬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前行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野性的张扬,我们也许还在东非大草原上被猛兽驱赶着,疲于奔命。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而绝不是同一化。物质文明的多样化,反过来就会使精神野性的力量得到最好的释放与表达。

  如此看来,如果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放弃了精神野性,放弃了独立的个性与追求,就不禁让人可怜而可悲了。而梭罗的那种看起来疯狂的做法,作为精神野性的回应也就显得无比自然了。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发展压力巨大,梭罗的日子过不得啊!

  当然如此,梭罗的思想与实践也许真的不易复制,然而如果把精神野性只诠释为去野外过几年,就实在太肤浅了。只要在纷繁的世界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有你的所思所想,在平凡生活中不失冒险的精神,那么每一天你都是自由的,充实的,崭新的。你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精神野性的完美表达。

  没有了物质文明,人类将生存艰难;没有了精神野性,我们的心灵世界必将是一片荒漠。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追求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相关文章:

物质精神作文04-17

物质与精神的散文03-31

有关物质与精神的作文03-31

物质和精神作文03-31

当精神遭遇物质的散文05-17

高中议论文作文:追求与幸福07-27

工匠精神高中议论文04-24

物质精神作文6篇03-31

工匠精神高中议论文80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