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窑洞的作文

时间:2021-04-13 17:06:01 推荐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窑洞的作文

  关于窑洞的作文1

  在祖国妈妈66岁华诞之季,我爸爸妈妈等人来到了陕西的延安。

关于窑洞的作文

  我们下了飞机坐车往延安去。一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很高的大树大约有30米吧!我又看见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它很可爱,它的眼睛一直看着我。我突然发现远处山坡上有几个小山洞,有一个人走了进去,山洞还有三扇窗户和一个小门。我很奇怪,我心想不可能他就是陕北的特色建筑窑洞?我去问妈妈:“妈妈!那是什么?”我的手指轻轻的起来了指向小山洞。妈妈说:“我也不知道。”

  我们到了延安枣园。我们听解说员讲:这里是以前革命前辈住的地方。你们知不知道他们住的是什么?是高大的别墅吗?解说员说:“是一个像小山洞一样的窑洞,”我们先来到周恩来总理的故居,解说员说:“这个就是窑洞。”我一看我猜对了我很快乐。

  窑洞分三种第一种是土窑,第二种是石窑,第三种是砖窑。窑洞上面有一个天窗,门的两边都有两扇窑洞。春节或有喜事的时候都会帖一些对联和剪纸。天窗很精美,有方形的,有星星形的,有三角形的。一个院子,有3到5孔窑洞。一些树围绕着院子,好像他们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树枝很尖,好像谁欺负了它的孩子它就扎谁。

  窑洞里面很宽敞。有人会问:“窑洞冬天会很冷吗?”不会,因为冬天可以在里面烧灶,灶的下面有一个烟道,连接床下灶台。灶烧火时,暖气就顺着管道到了床下,如果现在有人睡在床上就会感到很温暖。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既节省土地,又经济,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关于窑洞的作文2

  我的故乡在陇东黄土高原,自父辈至上,都是居住在窑洞里。我是生于窑洞,长于窑洞,对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家乡的窑洞早已夷为平地,但它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么的清晰,回想起来窑洞总是我最美好最温馨的家园。

  朴素的黄土窑洞,它是我生命的摇篮,那里有我快乐的记忆。窑洞这种居住是最经济最实惠的形式,它的建筑不需要一块砖一片瓦,就是凭一身苦力气,一担土一担土,用肩膀挑出来。经济省钱,除门窗用木材,其他都是生土建筑。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朴实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那里面凝聚了农人们所有的喜怒哀乐。

  到过黄土地。住过窑洞的人都知道,窑洞最适宜人类居住。其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它依着厚厚的黄土,风吹不进,日晒不透,雨淋不湿,雪冻不着,无论是流火七月还是寒冬腊月,时刻都保存着一种恒温,不热不冷。尤其是夏冬两季,再让人舒适不过。夏天,农人们在酷热的太阳下收割打碾,热得像活剥了皮,下工了,走进窑洞,一股清新的凉爽赶紧把你全身儿裹住,让你的每一根汗毛都感到舒适。晚上,燃一根白蒿草绳挂在门口,铁将军般地抵挡住前来侵袭的蚊子,将一天的劳累拓印在土炕光溜溜的草席上,全身的筋骨都感到舒坦。冬天,吹风了,下雪了,外面的天气酷冷。当你走进窑洞,一股暖烘烘的气息立刻会把你全身包围,让你真正产生回家的感觉。深深的一个冬季,地里的农活儿干完了,农人们会将土炕烧得热热的,包了厚厚的被子,抱头大睡。曾有一位古人写诗赞扬窑洞的妙处:“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我家的地坑塬是父亲亲手修建的,我那温馨的家园,耗费父亲半生心血。当改革给农村带来发展的时候,我也在故乡盖了一座新庄子,一家人都高高兴兴乔迁新居时,固执的父亲,怎么也不肯搬走。在那阴雨蒙蒙的深秋,天不停的下着细雨,我动员姐姐做父亲的工作,也无济于事,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月有余,我和姐姐才连骗代哄,才把父亲搬到新居。之后父亲逢人便说:“我**盖的房子还是没我的窑洞好,冬暖夏凉,二八月不热不凉。”窑洞村落的“田园风光”情趣,无不打上窑字这个特殊的印记

  故乡的窑洞,回想起来总是有那么种浓浓的感情。不论现在的居住环境怎么改变,出现在梦境中的总是那几孔排列有序的土窑洞。那窑洞里面有母亲挑灯为我们缝补衣服的身影,那窑洞留下了父亲一生的汗水。那窑洞有我童年捉迷藏的足迹。那窑洞有我们姊妹的手足之情。

  关于窑洞的作文3

  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

  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

  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

  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

  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