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读后感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读后感作文1
读完一本书,有很多感想,想要写读后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金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给我很多感想的书。我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后感作文2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言道:“莫扎特的生活只有 痛苦,但它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叫人感到快乐。”对 于这段话我的感触尤为深刻,“莫扎特的作品不象他 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由此引发了我对痛苦与快 乐的思考。
痛苦与快乐曾长久地交织在我的生活当中,而我 却对它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至于我长时间地 被自己所认识到的痛苦折磨:当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时候,会被迷茫的情绪困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 候,会被种种的不如意羁绊。久而久之,对一些人、一 些事失去了信心,对一些领域避而远之,感觉自己生 活得很痛苦。
其实,痛苦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思想和羁绊。 既然不能避免一些不顺心的事,不能避开一些不愿 见的人,那么以平和的心坦然地面对,才是我们应为 的生活姿态。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不能放过 自己,尤其是不能放过以前纠结的恩恩怨怨,所以才 会长时间地备受折磨,生活痛苦。
痛苦也是人为地拔高自己、高估自己带来的消 极影响。当理想被现实撕得粉碎,就会心灰意冷,对 生活悲观失望。了解自己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这 样的生活会增强生活的积极性,而积极的生活有可 能把痛苦转化为快乐。这种生活是指一种生活态 度,一种生活方式。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还是应 当尽力少给自己和他人一些痛苦,多给自己及他人 一些快乐。
快乐的人懂得扬善弃恶。因为他们知道,痛苦是 欲望与野心对自己心灵的肆虐,所以他们在平时的生 活当中就很注重养心修性,尤其是会不断地改正自身 不好的小习惯。他们知道修正这些小习惯,就等于提 高自己的素质。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 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才能有更正确的自我评价。
快乐是真正的道德实践。当你用行动帮助别人的 时候,你是快乐的。因为“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 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而这样的实 践唯有冷静与客观,才能想出最好的办法。也只有这 样的实践才能够让生活充满快乐。
痛苦与快乐存在于人生的每个阶段。平凡人有 平凡人的悲欢喜乐,名人也有自己的困苦与忧愁。所 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个人越爬得高,越要在 生活的各方面兢兢业业。不管是凡人还是名人,都会 存在痛苦。这种痛苦意味着一种孤独。“赤子孤独了, 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傅雷如此 回复傅聪。莫扎特成为音乐的朋友即是明证之一。
痛苦与快乐以不同的形式伴随我们一生。就像傅 雷说的那样,“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 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 的光阴。”痛苦不一定就是可怕的敌人,可怕的敌人也 不一定就是通过痛苦表现出来。我们不应当惧怕痛苦, 更不能将痛苦拒之门外。坦诚地接纳痛苦,有可能痛苦 也会转化为快乐。
怎样才能达到痛苦与快乐的通和?只有将“得失成 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懂得生活 的人不应当过分地计较得失成败,因为生活永远是向 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得失意味着名利,而身外之名 与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并不相干。只有坚定自己的 理想与追求,用道德实践栽培、浇灌信念之花,才能在 生活中达到痛苦与快乐的和谐统一。
《家》读后感作文3
读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平淡的语言,却以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牵住了读者的心,而不一样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绝然不一样的命运,一本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鲜明的代表。书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个家庭却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命运。老大觉新,从小就是长辈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事事为别人着想,逆来顺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放下了学业继承家业,放下了青梅竹马的感情娶了长辈给选的媳妇,最终他所爱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读这本书读到觉新的时候都感觉心里发闷,看完后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气,为他的隐忍、窝囊,心里不喜欢这个人物,却又一次次地为他牵挂。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我的感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我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必须会过去,旧制度必须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老大和他的两个兄弟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一样的道路。
《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一样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
《家》读后感作文4
项伯,一个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鸿门宴起了不可磨灭巨大作用的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很多研究者仅记得他前者的身份,却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说到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动机以及维护刘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总是把项伯当成一个糊涂者,先是“在信义面前,项伯被张良蒙骗”,再是“项伯又被刘邦的假情义和一派谎言巧语所蛊惑”,最后“他既没有背弃项羽,也没有投靠刘邦……他智短滤浅,头脑简单,才被刘邦拉拢蒙骗。他看不清天下形势,被封建信义所束缚”。
但是事实是如此吗?我们来看资料,“(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开始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私情而欲救张良。但是后来性质就变了,“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里固然有刘邦急于拉拢项伯之意,但是项伯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刘邦约为婚姻了呢?难道他不知道刘邦是项羽的大敌,明天项羽将要和刘邦大战,就算项伯肯定有把握说服项羽不进攻刘邦,刘邦也是项羽一大患,始终是项羽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项伯仅是为情谊帮刘邦一把,那约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如果把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明白项伯的意图了。作为项羽的叔父,楚本是项梁一手建立,项梁死后,作为项家仅存的元老(史记所有出现过的项氏),恐怕项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项羽竞争项家领导权的人。在楚怀王刻意打压项家的情况下,项伯尚能与项羽共渡难关,但是胜利来临的时候就是权利如何分配的问题了。而刘邦虽然是项羽大敌,但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强援,外有强援,无论是对扩大自己影响力,在西楚中争权夺利;还是保住自己现在的权位都是必要的。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项伯为何从纯粹私情转化为和敌军结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联系楚汉时期项伯另外三次活动,一是受张良金银,为刘邦请汉中地。二,龙且击败英布后,项羽派其收九江兵,项伯尽杀英布妻子儿女。三,项羽要杀刘邦之父,被项伯劝止。可以说楚汉战争期间,项伯彻头彻脑是为刘邦服务。也就是项伯早就投靠了刘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项伯另一身份,楚左伊。令伊乃楚国最高政务官,相当于丞相。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说极有权势极有说话分量之人。“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从这段话中,我们分析,项伯不仅是为刘邦说情,更是直接拿刘邦功劳来说项羽做的不对(难道他忘了为什么要打击刘邦了吗?),而要求项羽善待刘邦。项羽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刘邦吗?但此时同意。恐怕一是本身无杀刘邦之意。二是项伯的权势使得他不得不给其面子。
鸿门宴上,范增派项庄刺杀刘邦,而项伯却以身阻碍。更显示项羽阵营的派系之争,项伯不但是项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却是项羽亚父,而身为楚军大将军。季父对亚父,左令伊对大将军,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壮派之争,文官派和武官派之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鸿门宴不仅仅是项羽杀不杀刘邦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楚营的两大派系之争,实在是一发而动全身之微妙之关系。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以后鸿门宴中发生的种种事端。
《家》读后感作文5
哈哈,嘻嘻……在笑声中我读完了阳光姐姐写的《同桌冤家》这册书,真是有趣极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兔子和惜城,咪咪和阿呆是两对同桌冤家,整天打打闹闹,不惜发生一点小事就和对方大打出手,他俩之间还闹出了不少笑话,这对冤家同桌真是可气又可笑!所以一定要看一看哟!
读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不就是为我写的吗?我和我的同桌也是一对冤家,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正写的认真,他突然碰了我一下胳膊,把干净的作业本子上画上了一道长长的蓝色笔印,我气急了,不过看看同桌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便忍了,可是没过3分钟他又重重地碰了我一下我的笔掉到了地上,我终于爆发了!我不听他的解释,把同桌的书摔在了地上……
现在想一想真不应该呀!如果当时我平心静气的听完他的解释,也许他不是故意的,也不会有现在的结果——视对方如仇人,谁也不跟谁说话!
以后,我要学会宽容,不要小心眼,学会先听别人的解释,还有就是不要乱发脾气!
《家》读后感作文6
一天,我们和老师一起学习了《小狗儿与大画家》这篇课文,我非常感动。小狗儿那不顾一切地救主人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
文章写了韩美林和小狗儿的两个感人故事。他非常喜欢画小动物。在他突发心脏病的危急时刻,小狗儿波比想尽一切办法,救了他一命。而黑白花卷毛狗为了救韩美林惨遭毒打,最后被活活打死了。在四年后,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尚在人间》的画册,并以“患难小友”为封面,可以看出韩美林很重情义。
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狗对主人那种忠诚,打动了我。在那么危机的时刻,旁边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波比在不顾一切地想办法,来救美林。而美林一醒来,第一个想起的是波比,也可以看出美林重情义。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对动物好,动物也会对人好。人类要爱护动物,不要再杀它们,吃它们了。我们要保护动物,给动物们生活的空间。因为动物在危急时刻也会帮助我们的。
我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自己,所以,大家一起保护动物吧!
《家》读后感作文7
读了《小狗儿与大画家》这篇课文后,我有很感受。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小狗儿和大画家韩美林建立的情谊:小狗儿“波彼”以自己的智慧救了主人韩美林,韩美林也亲切地叫它“儿子”。别一只黑白花卷毛小狗跟韩美林一起待在高温难耐的窑里,而且当造反派对韩美林拳打脚踢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阻拦,唯独这只小狗奋勇地帮助主人。而几年后,韩美林听到这只小狗已经驾鹤西去的时候,他手中专门为它买的肉全洒在了地上。这些小狗儿与韩美林建立的不可摧毁的情谊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是啊,主什么在人类中有人宠爱宠物而又有人害它们呢?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动物,不在要让任何一个动物灭绝了,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地球会变成人和动物的大家园!
《家》读后感作文8
这两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没事翻来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说来惭愧,要不是今天要写读后感,可能这本书还得再陪我几天。为了这篇读后感,我可是煞费苦心,早上老早起来了,刚睁开第一只眼就开始看了,还有半本呢,今天必须完成。
言归正传,《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书。总的来讲,本书还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然而,他们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人物有许多,其中有的及其专横,高老太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复杂而又富于立体感的封建家庭统治者形象。他可以随意给人定罪,胡作非为。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势力的捍卫者。
小说自来就由矛盾构成,和高老太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觉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同时,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动荡的社会。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有些人选择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选择了顺着时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会是黑暗的,所以书中闪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个亮点。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迸发出应有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读后感作文9
再来谈谈二表哥觉民,不知是因为我对"觉民"二字的反感,还是对某些事实的印证,总之觉民的开始除了第一句话都令我感到厌恶,仿佛是一个小人;也许有些电影的'老二都是油滑的或是"觉民"让我想起了那个电影的油滑角色,总之他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我并未看仔细他的描写,却脑中明确了他戴眼镜的样子,直到后来说到"那一副金丝眼镜",令我也是很惊讶),很狡诈,很无赖的感觉,求家的读后感。那封信,让我对他的性格定了格…之后的一切仿佛是受最初印象的影响,令我很困惑:对大哥的怜悯--很假;对觉慧的关心--没意思;对琴的爱情--也过于激进。只有最后的送别,让我对他的认识又回到了零刻线,读后感《求家的读后感》。说明我好像错了。但他到底是什么人?我却不懂了。我只明白他是一个介于觉新和觉慧性格中间的人,象墙上草,两边倒,没有主见的样子。我还觉得他是会毁掉琴的。最后他的"觉醒"令我有些欣慰,也看到了他光辉的未来。
谈到觉民,就想到了琴。或许现在女子美发比男子强多了,女学生进学堂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了,所以下意识的我没有认为这是错的。并且我觉得琴也是一个优秀的女子。仿佛在我的眼里,《家》讲述的男子都是循序渐进的,而女子却是爱憎分明的。一个优秀的新青年,徘徊在新与旧的之间,她这样的尺度,最令我满意。她不象鸣凤和瑞钰那样有经历,那样"懂事",可却给人一种可爱无暇并略带忧郁的感觉。觉民嘛,我看不懂。还要多说一些,我不知她和觉慧的感情是怎样的。巴金费了一些笔墨去说觉慧以前是爱过琴的,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他和她分别的一句句话和动作跟令我琢磨不清--他俩到底是怎么样个关系?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加,我会解决它的。这比我读懂觉慧,读懂觉民要容易得多了。
《家》读后感作文10
上学期的暑假终于把自己一直以来最想看的《家》给看完了,看后不禁感触,的确,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无论是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玛丝洛娃,还是《家》中的鸣凤,梅或是觉新,甚至是里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都是生活的玩偶,都是社会的悲剧。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在《家》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听到生活痛苦的哀鸣,还看到一股奔腾的激流在“搏斗”着,血淋淋,刺进人灵魂的深处。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感慨颇多。《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但是《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五四”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但在我看来,即使觉慧的血里面有着一股五四的新思潮,但是,他仍然是失败落后的。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者说,他的骨子里还有些懦弱,不敢真正地抵抗,因为他毕竟是在封建的环境熏陶下成长的,我们中国封建的历史是悠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是这样,才把觉慧这个人物描绘得有血有肉。
《家》,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不仅有人物的不同遭遇,还有社会政体之间的发展与对撞。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由以此文,向巴金致敬。
【《家》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家的读后感作文05-22
《家》的读后感作文05-22
《家》读后感06-08
家的读后感12-22
《家》读后感08-12
家读后感05-09
《家》读后感11-28
《家》读后感11-12
家读后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