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作文3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与失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得与失作文1
心的颤动,携带了泪水与微笑,美好与丑恶。人就在这方寸之间,绘尽冷暖。
意识支配着行为,行为和意识原本一致,但人是有两面性的,一面“人前”,一面“人后”。“人前”是意欲有所为,但又要考虑形象的塑造,这时,周围人成为一面镜子。“人后”则是与心,与自身的对话与交谈,它藏在深夜里,很少暴露。正如你目不转睛地注视镜中的自己,却又常常会为之一惊:“人前”的形象总是不及“人后”的形象能够跟心灵的走向一致。都知道北宋书画家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他可以撒开腿,随随便便地跑上殿,也可以把未干的砚台墨迹揣入怀中。可这是他在人前的形象,为宋徽宗所接受,为众臣所接受,为社会所接受。可何以知米芾之得失?才气横溢的他如何挥笔创作,或如何为书法喜忧参半?记载鲜少,这“人后”的一面,就被“人前”的形象淹没了,后人不得而知。
“人前”形象由他人凸现,“人后”得失靠自己体悟。体悟作为形象的影子,被覆在形象之下。“喜怒应不形于色”,这是中国古人的传统,无论得失,他们总是将想法隐匿于心。尧舜以后,帝王接受所谓的禅让,总是先推脱,随后三让而受。多次辞让的表现背后,我们实难揣测其内心的波澜,或许接受王位会使他感到隐隐的担忧,唯恐市井里哪一撮人会闲话自己帝位不正,或许他的狂喜早已盖过一切,因为自己终于得以君临天下,这或许又触发其难以言说的感怀,因为“禅让”背后就埋藏着一场骨肉相残的腥风血雨。必定有得有失,可他们之间唯一的共性是,当事人全不言语,全藏于心。只有心知。
和中国古代温软柔和的'宣纸一样,人们这种“仅有心知”的习惯是在时光一次次的淘洗后才逐渐积淀下来的。“大音希声,大相无形”,深深的隐匿与温婉的外形是为大多数人所偏爱的类型。沉静在一棵菩提下,默然与心对话才是心智得以飞跃的正确途径。于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庄周梦中遇蝶,都是一场与心的对话,顺应了中国文化中“心知”的潮流。
方寸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限制。墙头花瓣旋落枝头,舞在院内,便与他人无关。可落英之美,既不愿同他人一道分享,则待到花尽之时,也只有一人洒扫庭院,只有一人,苦耐寒意与寂寞。将“得失”限制在“寸心”的空间之内,就必须学会承担。既然精髓溯源于心,则寸心之间需容拘精髓之重,以“有形”容“无形”。如果说深刻的思想来源于经历,则方寸之间的得失,大有文章可作。曾国藩幼时彻夜背习文书,因为笨,寒意彻骨之中一直反反复复,恰巧家中有位梁上君子正伺在檐下,候着曾国藩熄灯就寝,可直到那贼将文章背熟,曾国藩依旧在反复,仍无法将文章背出。最后小偷忍无可忍,从梁上跳了下来,当面骂曾国藩是头“小蠢猪”。
我们从来只知曾国藩是一代名儒,总是只见他身处高位之荣耀,却忘了分析其背后的得失。无法料想曾国藩被一个贼训斥得面红耳赤的场面,他在得到辉煌成果的同时甚至丧失了一部分自尊,他只能在阴影里注视自己的渗着血的伤口,苟且地寻觅着些许安全感。他或许一次次拷问自己,又一次次在暗夜里选择坚守。回首时,成名或否已成客观局面,而他至少对“寸心”无愧。这是一个叩问内心而慢慢释然的过程。
人心顶受压力,接受拷问。如此,得失不过是表象。“寸心知”提出的要求,不仅在于孤守心灵,不仅限于“大相无形”,还是对人承担能力的考验。是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将心从黑暗中剥离出来,并与其对话。人心的缺口被勾勒出了轮廓,我们不得不直面,且寸心得知。
心,又颤动,似某种神秘的旋律,这是人影与人心的对话,此刻,得失仿佛院内繁花落尽。墙外只见凋零,不知院内,已然硕果满枝。
得与失作文2
我向来是害怕聚会的,尤其是几个家庭的聚会。
落地窗开着,晚风悄悄把纱帘卷到窗外。屋里明净温暖,在一副巨大的拿破仑骑马像下,家人们围着小姨和她刚刚降生的婴儿。他们轮流抱起她,亲昵地将头贴到婴儿脸上。婴儿一哭,他们就笑哈哈地送回到年轻母亲的怀中,发出几句赞美和慰劳。小姨也笑盈盈的,她做了妈妈,便有了母亲的样子,整个人圆润了不少,微微皱起的脸颊添了淡淡的雀斑。小姨丈坐在沙发另一头,看着窗外的暮色。
“客人来了。”外公听到开门声,停下清理鱼鳃的手,朝客厅张望。年初的时候,因静脉曲张动了个小手术,现在已经康复。
我端起一盘水煮蚕豆,放到铺了斜纹布的餐桌上。
“还差谁?”他问。
“谁也不差啦。”我冲厨房喊道。
“小月真懂事呢。”二姨边说边俯下身,脱掉高跟鞋,换上凉拖,露出鲜绿的甲油,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喜欢她的卷发和颧骨。
“你抓紧找一个吧,都三十多的人了。”我母亲说,看了父亲一眼,“别光想工作,我们都圆满了,就差你了。”我的母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市政府采用了她的桥梁设计,这让她骄傲了好一阵子。
二姨微微一笑,“我带了酒。”她说。
我朝她身后望去,她不光带了酒,还带了一位朋友,他右肩挂着相机,我在小姨的婚礼上见过他,听二姨说,他参加过威尼斯电影节。
“裙子很漂亮。”小姨看了二姨一眼,婴儿突然大哭,小姨父跑过来,拿着一片尿布和卡通铃鼓。
7点,晚餐准时开始。
外公从卧室领了太外婆出来,她已认不得我们了,面无表情地靠着椅背,像一只很老很老的猫头鹰。我看见摄影师举起了相机。
“大家多吃点。”外公满足地坐下,呷了口红酒。
大家边吃边聊,男人们谈投资,女人们聊生育,畅谈渐入佳境,大家的脸上浮现出轻松的喜悦,一种富有的快乐和升腾的信心环绕着我们。我们碰杯了三次,一次是祝福新生命的到来,一次是祝福太外婆长命百岁,最后一次,我们好像什么也没说。我很早就吃完了,专注于餐具的花纹和金属汤匙的反光。期间,母亲给我看了班级群的消息,十个优秀学生名单里没有我的名字。
饭局接近尾声,不知是谁突然问起,摄影师拍了什么?
“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摄影是门学问,我们公司的摄影师就不会拍。”
摄影师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他很快接受了大家的提议。
“可以投到大屏上啊。”小姨说。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建议,直到后来我们才意识到。
于是,我们在幕布上看到了自己的脸——一张张奇怪的脸。
第一张照片,外公的背影,他单腿直立,另一条腿点地勾着脚背,他慌乱地别过头,忧虑而低迷,往日的领导气度荡然无存。
第二张照片是小姨的。她一手怀抱熟睡的婴儿,一手整理蓬乱的短头,她脸颊浮肿,目光疲劳,脸朝向窗边的小姨夫,她的确不再是美院毕业的`姑娘了。
第三张照片,是母亲的,照片里的她眉飞色舞,鼻孔微张,高扬着手臂,整个人笼罩在一种不真实的兴奋里,她就在虚化的二姨身后。
第四张照片,二姨的侧脸,那是一张淡然而忧伤的面孔,长睫毛的阴翳笼罩了那只美丽的眼,一种热烈的情感正在离去。
最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婴儿。淡粉色的皮肤,轻盈的呼吸,两条稀疏的眉毛自然延展,那是一种平衡而匀净的美,一种无关得失的最初的美,她,正在摇篮里酣睡呀。婴儿的旁边,我看到平静地坐在餐桌前的太外婆。
摄影师关了镜头,大家默不作声,纷纷散去。
回家路上,风呼呼地吹到脸上。我觉得风吹的感觉很好,像一种洗礼,像亲切的交谈。那些我在大人们脸上看到的荣耀和失落,满足和焦虑,机警和不安,都将遗忘在风中。我知道,他们当中,没有人值得我羡慕,没有人能真正的圆满。他们昨天得到了什么,今天又失去了什么,这些我并不在意。我只关心当下,这一刻,我笃定而平和,不畏惧未来,也不为过去的时光感到遗憾,这便够了。我不喜欢家庭聚会,真的。
我正想抱抱身边的母亲时,听见父亲说:“这个摄影师根本不会拍照。”
“是啊。”母亲附和道。
得与失作文3
得失之道,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奴才乞丐均有过经验之谈。
我认为:人生在世,坦然面对得与失,难;积极面对得与失,更难!得与失,这是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
曾感慨某些爱好网游者,废寝忘食,只为了能在虚拟世界吒咤风云;曾感慨某些痴迷买码者,神魂颠倒,只为了能在六合天地发现玄机;曾感叹某些热衷赌博者,输得两眼发红,依然发誓要扳本,当然赢了则想赢更多。这些人显然是不能坦然面对得与失,生活中这种人实在太多了。不能坦然面对得与失,其实源于一种欲望,而人的欲望无止境的。清朝有一首描述人类欲望无止境的哲理诗,“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拥有美食、娇妻、高官尚不满足,直至作了皇帝依然有不满足。普希金笔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在金鱼的帮助下得到的实在是多,但依然不满足,结果再次回到一无所有。所以,适当克制主观欲望,坦然面对得与失何等重要。《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实际上人生得与失不仅来自主观贪念,还有可能来自客观现实。
“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常常是现实。短暂的人生之旅,你可能“怀瑾握瑜”,志存高远,有心报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可能患上绝症,遭遇车祸,你可能手机遗失,存折被盗,你可能面临失业,你可能面临破产等。李清照就曾一再感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像汶川人民在几分钟之内,家园没了,亲人没了,怎么面对。难道你能做到“杞人忧地”防患于未然?难道你的失意伤感,能唤回亲人的性命,挽回失去地一切?可见,缺乏一份坦然,也许你面对失,只能学黛玉以泪洗面;面对得,只能学范进喜极而疯。
季羡林在《谈人生》中讲过一个观点,人的一生首先是被动的。确实,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你不可能先考虑降生在哪个国家,再考虑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不仅是降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用的。所以,不仅是短暂的人生之旅,你必须随时随刻接受得与失的考验,从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来看,你不可能计较得与失,你只能坦然面对。
范仲淹理解这点,所以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悟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所以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庄子提倡“逍遥游”,在妻子病死之际,盘腿坐地,鼓盆而歌。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那不过是一种面对得与失,在“明生死之理,通天地之道”后的坦然。
当然,过分强调人生的被动,过分强调面对得与失要坦然,似乎略显消极,难道就一点主动性也没有了吗?其实面对得与失既要坦然,更要积极。就像地震发生了,既要接受这个事实,这就是坦然,更要从废墟上站起来,重建家园,这就是积极。
台湾歌手叶启田在成名曲《爱拼才会赢》中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面对人生,拼,显然是一种积极态度,拼了一定会赢我们肯定会积极,但如果对自己去拼尚不知会不会赢,还会不会去拼?其实,拼了,尽力了,不管成败均可坦然;拼了,尽力了,不管得失均为积极。谁都知道:积极,尚有希望;不积极,彻底无望。我们往往羡慕奥运领奖台上那些选手,认为他们是积极面对了人生的得与失,其实那些照样拼搏了大半辈子却只得含泪饮恨的,又何尝不是积极面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又何尝不需这种坦然与积极?
积极面对得与失当然很难,你需要清醒的头脑,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但只有积极面对你才有可能于“山穷水复”处找到“柳暗花明”,才有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邰丽华若不是积极面对能跳出《千手观音》吗?史铁生若不是积极面对能成为作家吗?
得与失,我们应该做到坦然,即使再难,我们也一定要积极面对!
【得与失作文】相关文章:
得与失作文03-06
得与失06-12
得与失06-15
得与失06-15
得与失08-22
得与失07-15
得与失07-05
得与失06-12
得与失07-07
得与失作文【热门】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