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家族苗族的清明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土家族和苗族混居地,在长期的混居中已无法分出哪是土家哪是苗家了,在一代一代延续中基本上被同化,风俗习惯也被同化,在清明节大多是踏青扫墓,祭奠自己的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到坟头前,插上清明吊,整理坟头上的松动的石头要在节前三天或后三天,其他时间一般不许动坟上的石头,除立碑可以动外,在这几天孝子们可以把坟头周围的杂草弄掉,给坟头上添点土,让它看起来有换然一新的感觉,也有放鞭炮,烧纸钱。
有用铜钱凿打好的纸钱,也有用真币在草纸上画出印记的纸钱,也有用冥币的纸钱。可以点上蜡烛,孝子们,一起跪在坟头许愿,求其保佑,然后叩三个头,接下来用一人或多人跪着一起把纸钱烧透,不能有半点没烧透的纸钱,传说:不烧透,亲人得到的是残币,然后再点鞭炮等。当然,鞭炮放的越多表示家道越红火。
在家中做点菜,先上菜,再用碗盛少量的饭,把筷子放在碗上,筷子头向里,根据亲人生前的习惯,有喝酒的倒点酒,然后把他(她)们,按辈份和在心中的位置请到桌上,请的人一定要说出声,此时孝子们都可以在桌子周围静候,也可向各碗里向征性的夹菜,根据亲人各自在生的习惯,接下来把酒倒在桌下,然后用茶在桌边,逐个倒一点,接下来把碗上的筷子拿掉,饭到在一起,孝子们不要吃这些饭菜,我们把这习俗称为“叫饭”。先叫过了,孝子们就可以开饭了。早晚如此。
当下家庭生活好了,在这些方面都很注重,每到这几天山间飘动的清明吊在风中摇曳,有一种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有一种悲伤只感。
清明前后是播种的季节,人们忙着玉米的播种,一片繁忙景象,一片片深耕细作的农田,在阳光下露出本来的颜色,山上的树木发了新牙,到处开着桃花、梨花、杏花。一片天新地新的感觉,难怪把这节气“清明”。有农谚说:“清明青半山”,山绿了、花开了、人忙坏了......
苗族的清明节风俗
苗族先祖蚩尤,与炎、黄祖先齐寿,虽因部落战争被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被迫举族南迁,但蚩尤部落繁荣时期盛行的以牛祭祖习俗,沿袭迄今,并逐步演化成为苗族今天的清明祭祀习俗。
苗族清明节,既是对祖先的集中祭祀,也是对先辈的共同祭念,更是对缔造民族历史和创造民族文化先驱们一种特殊的缅怀活动。
按照苗族人民的传统理念,苗年团聚欢庆,表达的是对健在长辈的孝敬之情;而清明聚族祭祀,表达的是对已逝先人的缅怀之情。因此,苗族人民认为,苗年不回家,是对在世老人的不敬不孝;而清明不扫墓,那是对自己祖先的不敬不忠。
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五个步骤有序进行。
首先,选择吉日。作为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苗族一般选择仲春与暮春之交的吉日来做清明,多数定在冬至后的106天。解放以后,苗族按照公历规定的时间,统一扫墓时间。但是,部分居住比较偏远的苗族村寨,为了充分体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扫墓目的,往往将清明时间定在冬至后100天,比正常清明节时间提早四到五天。
其次,确定祭祀等级。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即牛祭、羊祭和猪祭。牛祭属于举族大祭,一般遭遇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之后,失散多年的族人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重建美好家园,于是用牛祭的方式,将全族人聚集起来,这种大型祭祀活动的结果,是区域“依直”的确立。羊祭属于宗姓祭祀,大凡逄十,苗族宗姓都要举办一次祭祀活动,祭祀共同的祖公,以增强宗族团结。猪祭属于家庭祭祀,在正常年景,苗族家庭每年清明节都要用腊猪头祭祀自己的先辈,表达缅怀之情。
再次,邀请亲朋好友。按照苗族习俗,牛祭要邀请兄弟民族的领袖和代表参加,羊祭要邀请同村其它宗姓长老和亲戚参加,猪祭要邀请舅爷和其它同族兄弟参加。
第四,明确聚会地点。苗族牛祭由于人多势众,时间较长(3天)程序复杂,必须在公共祠堂和宽阔平地上举行;苗族羊祭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时间较短(2天),一般选择在同族兄弟中堂屋比较宽敞的家庭举办;猪祭由于仅限于家庭势力范围,比较简单,人数又少,因此都在自己家庭进行。
最后,落实祭祀活动的主持人。苗族清明祭祀活动,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主持人。举办大型牛祭活动,必须请苗族寨老主持;举办中型羊祭活动,一般邀请宗族领袖主持;家庭猪祭活动,由家庭主男自己主持。
苗族清明祭祀活动,分为内祭祀和外祭祀两个不同的环节。
苗族外祭祀活动是在墓地进行的。在选定的日子里,参加祭祀活动的亲朋好友早早就来到墓地,主动地参与清理杂草、培土、疏通排水沟、修筑墓场等劳动,良辰一到,主持人朗诵祭词,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大恩大德,说明祭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诵毕,男同胞们在墓旁宰杀事先准备好的牲畜(牛、羊、猪、鸡、鸭),并将血倒入酒壶,制作血酒,每人手持一杯,在主持人的带动下,高喊“哎-呀”,表示对先祖的感恩戴德,表达在场人的同心同德。待牲畜煮熟,亲朋好友来齐,这时,正式的祭祀活动开始了。只见墓台上摆放牲畜无数、酒饭无数、糖果无数,主持人面对墓碑,由古到今,把民族演变的历程、祖先贡献的内容、后代缅怀的情节、聚族祭祀的要求等,不紧不慢地朗诵完毕,随即大家围着墓地,前三拜、后三拜,然后举起酒杯,高喊“哎-呀”。祭祀仪式结束,随后,大家聚在一起,把所有宰杀的牲畜肉全部吃完,所带来的酒饭全部吃完。苗族举办牛祭和羊祭活动时,由于比较热闹,聚会往往要到下半夜才能结束,亲朋好友多半是醉着回家的。
苗族内祭活动是在家庭里举行的。不管举办哪种类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结束后,主家趁天黑前挑着煮熟的牛头、羊头、猪头等食物回到家中,跨过家人事先准备在门口的一盆火-以防鬼怪随后进家,将所带食物逐一摆放在火灶边,主持人点香烧纸、给祖先敬酒敬肉,并朗诵祭词之后,在家亲朋好友逐一到火灶边进行祭祀,表述自己的缅怀之情。祭祀结束,主家摆上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喝酒吃饭。不论摆几桌酒席,舅爷们都坐在首席上,以此表示对舅权的尊重。
由于牛祭、羊祭都有兄弟民族和其它宗姓送来贺礼,因此,主家将在其后的日子,备好佳肴,热情地招待他们。通过这种礼尚往来,进一步增强了苗族与其它民族、苗族支系及各个宗姓之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苗族社会的持续发展、确保苗族社会的和谐稳定。
苗族做清明、搞祭祀,有五个传统文化寓意。
首先,祈祷先祖保佑。苗族清明祭祀,请求主持人朗诵由今及古各代先祖的功德,以此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并通过铭记先祖功德,求得先祖的保佑。一些富有的苗族家庭,还给先祖坟墓竖起墓碑,在碑文中详细记载先祖的丰功伟绩,碑底刻有贤子贤孙名字,这种将先祖与子孙名字在墓碑中一起列表的做法,真实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祷先祖保佑的强烈心理。
其次,祈祷风调雨顺。苗族人民有一种自然的心态,那就是在祭祀活动中“送什么、得什么”。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为了获得丰收,苗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总将风调雨顺的愿望放入祭词里,希望通过祭祀活动,在先祖保佑下,年年获得丰收、岁岁求得平安。因此,祭祀活动中,苗族人民总尽可能多地准备贡品,将墓台摆得满满的,以此表达虔诚、求得吉祥如意。
再次,祈祷人丁兴旺。苗族清明祭祀时现场宰杀的牲畜,或公牛、或公羊、或公鸡,在现场参与祭祀活动的也一律是男性公民。这种公牲(性)祭祀,象征着一种特有文化,即是人丁兴旺。自古以来,苗族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现场禁忌女性公民,这从苗族传统文化来理解,一方面表示了祭祀活动的纯洁性,另一方面表达了祭祀活动的目的性—兴丁才能兴族。
第四,祈祷家庭幸福。按照苗族传统文化的理解,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大自然的五种要素,随著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并影响人的命运。因此,家庭幸福必与五行相关。在清明祭祀活动中,应根据家庭成员五行构成特点,选择合适的六畜作贡品进行祭祀,可求得来年的平安。
第五,祈祷事业有成。在苗族人民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既与他的智慧、能力和努力有关,更与祖先保佑、族人拥戴、亲友支持有关。因此,一个人应该忠于孝道,尊敬长辈,珍惜友谊。那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保持高尚情操,时时处处做好楷模,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尊重先祖,爱惜长辈,珍惜情谊,才是苗族人民普遍称颂的值得信赖的男子汉!
土家族清明节风俗
1:寒食节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2: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4: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存在3种说法。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清明节既为鬼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5: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以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习俗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插柳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食俗
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明时节很多人要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在山东菏泽地区至今仍流传着清明节“碰鸡蛋”的传统习俗,孩子们用煮熟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
清明节食俗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清明节食俗
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省则有吃“寒食”的习惯,要蒸“子推馍”、“子推燕”等,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
清明节食俗
南方地区主要是一些应时应景的时令食物。江浙、上海一带居民有吃青团、清明粑、吃藕的习惯。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节】相关文章:
苗族谚语04-02
苗族风俗03-20
苗族风俗03-20
苗族的作文11-28
苗族的谚语大全10-25
有趣的苗族习俗06-26
有关苗族的作文03-31
苗族服饰作文04-01
关于苗族的风俗范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