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时间:2021-03-10 13:24:30 推荐作文 我要投稿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集锦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集锦15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

  在历史的文化丰碑中,镌刻着无数立下丰功伟绩的人物,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发展。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以其智、勇、忠、贞、廉等诸多美德赢得了身前生后名,世世代代为之传颂。

  我惊叹——惊叹于他的雄才大略,身居草庐之中,却能将天下三分的形势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惊叹——惊叹于他的足智多谋,他并不擅武,却能不费一兵一卒退敌兵千里。他造木牛流马,他名成阵图,他革新连驽,他留给世人太多太多的惊喜。

  他有呼风唤雨之能,未卜先知之才。他凭借鬼神莫测的谋略威震八方,他任借三寸不烂之舌名扬四海。奸臣为之惊心,国贼为之丧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27正值风华正茂之时,是刘备的三顾茅庐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正如《出师表》中所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险之间。他开始辅佐刘备完成他的统一天下之大业,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整整二十一年,诸葛亮用它的忠心帮助刘备一步一步打开统一天下的理想之门,可是就在最后一步中却未能完成刘备的临终托孤,遗憾而去。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的檄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入若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的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盖,使每个人才都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才干,用心于公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

  我欣赏他的智慧,他的忠心,他的廉洁,他的伟大人格深深影响了我。天时、地利、人和无不样样精通。我常把它想像成自己心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战场上的每一场战绩都证明着他巧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他的一生无人可及。但可惜的是最后一步失败了,他带着遗憾结束了他的一生。

  一篇《出师表》见证了他伟大的一生,一部八卦图勾勒了他卓越的智慧,一场空城计再现了他的指挥。是他——一个完美的伟人诸葛亮,让我如此钦佩,如此仰慕,如此想走近他!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2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出生在东周末年。当时东周已经开始衰败,有7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之间发生了历时几百年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战,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在当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战国末年(秦始皇诞生)时,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后,选拔了许多得力武将,对其它六个国施展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即秦王朝,自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宣布郡官职位不能继承,国家大事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调动位置,以防他们建立势力范围;修建驰道、直道,连通首都与各郡。秦始皇所确立的这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这位皇帝在公元前213年,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纳了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工、兵、农书、法书、医书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国史书和其它书籍,使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烈火。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打击异端思想,借故将在咸阳的460余名读书人活埋,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边远山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不仅将中华民族千余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付之一矩,更严重的恶果是扼杀了学术探讨的自由,中断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而且从此开了中国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的先河。

  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击了“匈奴”。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秦始皇调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赵、秦原修筑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补,新筑,把北方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墙,这就是代表中国悠久历史见证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不惜数次花费巨万钱财,还将3000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鱼鳖;为修自己一座陵墓,发70万刑徒,终年累月地去营造;修阿房宫、筑长城、击匈奴、戍边塞……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人民在横征暴敛,苛捐重税和无休止的徭役下已无法生活下去。剌杀秦始皇的事多次发生,但都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农民陈胜、吴广带领广大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就崩溃灭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长河转折点上的伟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3

  狄仁杰,我特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他主演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和《神断狄仁杰》中可知,他是一位心胸宽阔,秉公办案,从不让罪人逍遥法外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的事件流传至今,有多少人赞扬他,欣赏他。

  约630年,狄仁杰出生在今太原南郊区。他家在当时是达官望族,祖父曾任唐太宗时的尚书左丞,父亲为夔州长史。狄仁杰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讲一些奇闻轶事。听到好官为百姓伸了冤,便高兴地手舞足蹈,听到更多的是,官员们贪赃枉法,把好人屈打成招,而让真正的罪人逍遥法外,他气得咬牙切齿。父亲常说:“世上有很多的冤案、错案,需要真正有正义的人来审断!”他听到父亲这么一说,紧攥拳头,信誓旦旦地说:“要想成为一名好官,做到秉公办案,必须要明事理,要明事理,就要多读书!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官,为百姓真正地伸冤。”于此,他铭记父亲的教诲,从此以后,开始努力读书,用知识开化自己的大脑,用事理擦亮自己的眼睛。正因为狄仁杰从小有着这样的志向,便筑就了他的成就。

  狄仁杰在当豫州刺史时,办案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宰相。他初任这一职务便有人向他告密,告密者便是武则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知道你在江南时,有人经常向我说你的事情。你想知道吗?”狄仁杰立刻反驳到:“陛下,千万别告诉我。”“你不相信我?”武则天惊讶地问他。狄仁杰一本正经的说:“不是,而是我不相信自己的雅量。”接着又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听后,觉得他气量大,胸襟宽,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和腰带,并亲自在上面绣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面前不说人?”对于他的议论,如果太在意,那势必劳神伤身,与事无益。狄仁杰以他的宽宏大量,在别的朝员中建立了伟大的形象。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非议,很重要的一条是,把别人议论看成是生活中的常事。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必管他人的议论。

  狄仁杰在维护国家的法律上,狄仁杰铁面无私,从不屈服于任何的权势,甚至敢犯龙颜。有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为不知情,砍断了先帝李世民陵墓上的一棵柏树。唐高宗听到此事后,大发雷霆,下令要斩权善才。狄仁杰了解到,权善才并不知情,按照大唐律法,他罪不及死。于是,狄仁杰便拿出大唐律法,请唐高宗收回圣明。唐高宗怒火冲天地说:“权善才砍断先皇陵上的树,这是在羞辱先祖,而且还使我蒙上了不孝之名,必须要杀之!”狄仁杰略一沉思,说:“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桀、纣时期,我二话不说,因为他们生性残忍,根本就不会念及官员的性命。而现如今,大唐,以仁政取信于天下黎民,如果仅仅只为一株柏树,便要杀掉一员大将,那岂不让文武百官认为,自己连一株柏树都不如,以后谁还会为朝廷效力?”唐高宗思想再三,赦免了权善才。

  公元697年,狄仁杰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成了她的左右手。狄仁杰当时已年近七旬,两眼昏花,行动拙笨,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依然拖着年迈之体,为朝廷献计献策。

  狄仁杰以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后人的赞扬,他的事件,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公正才是民心想要的。

  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认真,严谨,秉公办事,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报,也给自己留下了芳名。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4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项羽!”自古以来,项羽就以一个力能扛鼎气压万夫,英雄豪杰的人物形象出现。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他是一个少年英雄——在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带领八千吴中(今苏州)男儿反秦起义军,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他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他不注意团结,敌军一个非常简单的反间计,他居然也会上当,将身边唯一的一个智囊也赶跑了,如何不失败。任何时候,团结都是最重要的!从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谦虚,知识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无论如何都要牢记并好好运用这三点。 当然,虽然项羽失败了,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怎么讲,他都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5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浩浩长河中涌现过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巍巍昆仑,浩浩黄河孕育了那一个又个令人耳熟能详的悲情故事。—题记

  为何,零丁花胜去年红?那是文天祥忠魂的浇灌。

  为何,野菊花胜去年红?那是陶渊明傲骨的亲抚。

  为何,芳草花胜去年红?那是屈原志节的召唤。

  为何,青莲花胜去年红?那是李白深埋的才情。

  只因,如果没有了血泪的付出,没有了傲骨的积淀,又怎能换得花开时的香气四溢及“今年花胜去年红”?

  忠魂的浇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好一句“天祥为大宋宰相,宋亡,只死不活”。你宁做大宋忠魂而不为元朝宰相,你用你的忠魂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你用你的傲骨顶起了大宋的脊梁。于是,才有那百姓跟着囚车,奔走相告,为你送行;于是才有了那零丁洋中泛起的层层细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才有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忠魂。

  你的丹心留给了汗青,你用忠魂浇灌了一江的零丁花。

  看!今年的零丁花胜去年红,只因它记得天祥的忠魂。

  傲骨的亲抚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好一句“田园将芜胡不归”?你用你的傲骨涤荡世间一切的污浊,用五斗米铸造你铮铮铁骨的腰板,在不苟于世中让人性的大旗在生命的上空高高挂起,不停张扬。你把大印挂在朝堂,用傲骨轻嗅泥土的芬芳。于是,才有了那菊江岸上野菊的阵阵幽香;才有了那后世文人的隐逸洒脱;才有了那中华民族高洁的傲骨。

  你的美名流传百世,你用傲骨亲抚着一片野菊。

  看!今年野菊花胜去年红,只因它记得陶渊明的傲骨。

  志节的召唤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

  好一句“余独好修以为长”。你用你的志洁捍卫了你的忠诚,让那汀芷流芳至今。当秦军把旗插上龙门城楼的那一刻,你的心破碎了,泪水也被风干了。你雄狮般地怒吼着,疯狂地奔跑着,抱起那块赭黄色的岩石纵身一跃,水花四溅,留给汩罗江的只是越荡越远慢慢消失的圈圈涟漪。可那水花飞越了时空,溅到了后人的心里,千年仍觉咸涩;那圈圈涟漪悠悠荡漾开去,荡到了后人的心中,千年从未曾平静。你用生命昭示了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用鲜血孕育了芳草的清香。

  看!今年芳草花胜去年红,只因它记得屈原那清高的志节。

  深埋的才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用你的才情让人们看出了你的桀骜不逊、一身正气与豪气干云。好一个青莲居士。你就如同一朵青莲,出淤泥而不染。但这朵青莲却一度被人们所遗忘在那个大大的池塘里,后来才被人们发现,发现了那映日的荷花、诱人的莲子以及那硕大的藕根。当这时,人们才故获至宝。你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怡人“清香”。那淡雅的清香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点一点的印入人们的心间永不逝去。

  你用你深埋的才情说明了你心中的一切,种出举世瞩目的青莲。

  看!今年青莲花胜去年红,只因它记得李白那“清”香的才情。

  忠魂的浇灌、傲骨的亲扶、志节的召唤、深埋的才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今天。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只因他们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上百,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孙权则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莫属。

  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者可当帝?曹操的一生,有不少罪过和错误,但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称王不称帝,说“天下为定,不得遵古”。是多么有先见之名!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可见他的政治才能甚高。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的天下。

  他还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火烧赤壁使他元气大伤,但他毫不气馁,真乃帝王之大气也!然而,败仗并不能掩盖他的计谋。也有书说道,空城计乃曹操所设,当时,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诸葛亮,才编是诸葛亮出的空城计。

  他又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他还有好多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割发代首,败走华容道……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太多疑,误杀吕伯奢,成为后人反感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有一点自私。他梦中杀人之事,也足够凶狠。因不信任华佗,将他杀害,自己也因病去世。可是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那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总之,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将军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曹操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榜样!,我永远以他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7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要说人才最多的是哪个时代?恐怕所有人都会想起那短暂却又精彩、辉煌的三国。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而其中我最喜欢又最敬佩的,便是蜀汉名臣——诸葛亮。

  说实话,三国之中最不喜欢的便是蜀国。“刘皇叔”靠着坑蒙拐骗占来的地盘建立了国家,我更喜欢曹操那样靠着“真本事”打天下的人。但就在这让我讨厌的蜀国之中,却有一个三国之中无人能比的大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从小就是一个天才,能力不下于管仲、乐毅。他一直想辅佐一位明主成就霸业,只是怀才不遇,直到刘备三顾茅庐。那时他才20多岁(在现代也就是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却能将天下形势看得清楚透彻并制定出老总的路线,足可见其天赋。

  我一直不明白,这个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去投奔曹操或孙权?其实这便是他聪明和伟大之处——如果他投奔了那些强大的势力,谋士如云的主公们根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而这位“德才兼备”的刘皇叔处于困境,自己的帮助一定会像久旱之后的甘露得到重视。于是,他开始自己精彩的人生。

  接下来他的事迹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用兵如神重创敌军、赤壁一战大获全胜、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可以说,每一场的胜利都有他的功劳。

  刘备当初被数十万曹军追得到处逃跑的时候,他没有离开;兄弟诸葛瑾三番五次劝他投奔孙权时,他没有动摇;前方茫茫大军气势汹汹涌来时,他没有畏惧……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面对所有困难,他只是轻摇羽扇,谈笑间便将其解决。这便是天才的能力和品质。他选择跟着刘备,便永远跟着刘备,不论这位主公是强大还是弱小。这份执着,恐怕在现在这个追求利益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了。于是,他用青春换来了蜀国的崛起。十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年轻俊杰逐渐老去,但诸葛亮的心却并未老!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依然对蜀汉、对无能的刘禅忠心耿耿,励精图治,要“匡扶汉室”。先是七擒孟获,用仁慈和宽容平定了南蛮;然后六次北伐,从未断绝过伐魏的心,即便是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他仍然不放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有着一个汉臣的赤胆忠心!

  可是,也正是他的淡泊、认真、勤奋、细心让一生料事如神的他败给司马懿。他再有文韬武略,老弱的身体也会被繁杂的军务拖垮。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在五丈原的一个雨夜,诸葛亮随着那坠落的明星带着遗憾走了。

  他的离世让苍天都为之怆然涕下。司马懿赢了,但他在精神上真的赢了吗?诸葛亮对昏庸无能的从未动过取代的念头,倡导节俭、淡泊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做到了吗?同是帅才,两人的智慧相差无几,可品质和秉性却截然不同。这便是后人更喜欢、赞美诸葛亮而非甚至比诸葛亮更聪明的司马懿的原因。

  诸葛亮的为人的确让人叹服,不愧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蜀汉第一功臣,他的优秀品质是华夏子孙的典范。我敬仰他!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8

  历史的车轮碾过公元前771年的时候,开始变得沉重,刀光剑影中。一群凶蛮的犬戎人围住了镐京,镐京沦陷,西周灭亡。“礼乐征伐天子出”的状况一去不复返。诸侯们征战不绝,整个社会演绎着“武君五十二,亡国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不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闹剧。于是此起彼伏的战鼓颤栗着华夏,四起的狼烟笼罩了大江南北。一个还未成熟的社会在战火中开始迷茫—拯救它的将是哲学。

  于是衣带飘飘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缓缓走来,带着一种神圣的悯世情怀,带着一种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责任感开始关注这个世界——恼人的战鼓,恢复它的一片宁静;驱散吃人的狼烟,还原它的一片透明。

  从此神州大地上便出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一遍一遍地教导他的学生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方法,“不耻下问”的道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厌其烦地说服他们,他还身体力行,以自身为典范,向广大民众表演他的“食不言,寝不语”,坐在车上则不张望,不大声说话等有着众多规范的行为,然而在繁缛的礼仪下,他却如同戴着脚镣的舞者般自由而洒脱,因为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乌托邦”。

  那里没有战争和苛税,那里一片祥和安宁。人们自觉的用道德规范着自己,因此就无所谓偷盗、抢劫。君主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让大家信服,因此就无所谓征伐、权谋,人们的生活必定是幸福的。

  还是这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让他做着这一切,成为他一心的信念,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并未使他沮丧,反而使他对理想更加渴望,他的原始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告诉他实现这种理想不能靠武力,只能靠“仁政”。

  于是,这个倔强的老人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讲学与说服。他没有庄子持竿而不顾的不屑与洒脱,他同下大夫说话,温暖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他没有阮籍的放荡不羁,他喝酒从来都适可而止,生活有规律,他甚至衣着打扮都很讲究,不用深青色的布镶边黑色的罩衣配黑色的羊皮袄,白色的罩衣套白色的鹿皮袄,他的礼仪与规范数不胜数。

  他自信一片阳光可以照亮哪怕再黑暗的角落,他也自信每人都是一片树叶,对道德的渴求如绿叶之下的阳光,他以为整个世界就是暂时进入了黑暗的一片土地,道德的恩泽将使它生机勃勃,容光焕发,于是他尽力发光,然而他换来的却是其他学派的冷眼相看,国君们的一笑了之,就连劳苦大众对他的理论顶多也只是抬头仰望,但他从未放弃。

  这个执着的老人又一次挥鞭驱车前行,下一站将在哪里?或是永无尽头?一切都是如此迷茫,然而老人毫不在意,黄昏中,他微笑着远望,或许他以看到理想中的圣地……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9

  清冷的月光给万物抹上一缕银辉,我漫步走进幽寂丛林深处的一个古亭里。只见李白一袭白衣,坐在石凳上,轻抿着小酒。李白是我最爱的诗人。

  我走上前,礼貌地说:“久仰您李太白之名,今日我有幸与您交流真是三生之幸,有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我从小拜读您的大作,您的大作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敬佩不已?我深深地为您那‘安能摧眉折腰’;深深地为您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折服。”

  “幸会,幸会,如此之赞扬我乃愧不敢当啊!”

  我连忙作揖:“您言重了,何来愧不敢当?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啊!”

  “粉丝?”李白疑惑了。

  “噢,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有崇拜、崇敬之意。我和您一样,喜爱赏月,再次之前我特地作了一首关于月的现代诗。晚辈想请您指点指点,不是您是否愿意?”

  “这是自然,我必洗耳恭听!请!”

  “那晚辈便献丑了!月儿缓缓升起,有雕归巢的声音,鱼儿跃出碧潭;有琴声演绎的美丽传说,浪儿轻怕海岸。清亮的心曲绘成河上的倒影,激动的心弦汇成诗的情缘。虔诚仰望月之清亮,感悟月之风韵。”

  一阵掌声响起,李白捋了捋胡子:“好好!好一首月之诗!完全不拘尼格式和韵律,颇有风范啊!那我也即兴来一首!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多谢您的赞扬,我与您乃是差之甚远!至今,我有一事不明。我听说了您辞官之事,试问,酒,乃是历代文人墨客们皆爱之物。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吟颂,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您也可谓诗坛中以爱酒而著名的人。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政治的黑暗而用酒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用酒为自己的处境诉不平,用酒为自己的灵魂疗伤呢?为何不学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何不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其一味地四海游走,不如去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哪怕是以卵击石,也可留得千古美名啊!”

  “莲,好啊!莲可以净化我愁怨之心灵;梅,好啊!梅可以陶冶我不屈的心志;酒,好啊!可以忘却乱我之今日,可以找回弃我之昨日。奸臣当道,政治黑暗。即便满腹经论也是无用功,我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我胸中的大志未得以实现。我李白傲视权贵,最后纵酒山水,我李白直言相谏,最后流落他乡;这一切,又未尝不是一种宿命?宁可辞官不做,四处游走,享得清闲,我也不愿阿谀权贵。我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那如炬的双眼异常明亮。

  “原来如此,晚辈之前未能明白,真是惭愧啊!”

  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幕。

  李白,这个如诗如谜、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浪漫主义诗人,实在令人折服!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0

  "记得有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他的思想和论著可能不是最出色的,却以自己的成仁取义让后人景仰。这就是方孝孺,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最初了解他是因为六百年前的那场,那时便认为他是一个杀身殉道的了不起的人物,可之后又读了一些书,才出一个完整的他。

  唐代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很好,而方孝孺,却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乡人称为“小韩子”,可见其天资聪颖。父亲方克勤对他一生的为人立世有着深远影响。父亲简朴,体恤百姓,言传身教在方孝孺的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父亲死后,方孝孺又遵照父亲生前的安排,师从“开国之臣之首”的宋濂学习。宋濂称赞他是百鸟之中的,认为他才思敏捷、端庄凝重,以后所取得的成就必然会超过自己。

  一介书生,一代才子。在我看来,他应该在自己的家乡过着闲适的生活,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与名人隐士谈古论今,寄情于山水。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又渴望着有所作为。正是这样的想法,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记得他在洪武朝就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不料两次碰壁,最终也只落得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小官。“三十知未老,已难同少年,谢时辈,心事愧前贤”便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到了建文朝,他终于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可这却是一条不归。

  我时常在想,如果他当初没有步入,或许我们现在就能读到他更多的学术著作。退一万步来讲,如果他当初在汉中府学教书,或许一切的一切就不会发生。

  在六百年前的那场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夺取了皇位,可这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就想让德高望重的方孝孺给他写即位诏书以装点门面。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自然对于朱棣的篡权很是不满。他没有理会朱棣,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在要写诏书的纸上写下了“燕王”四个大字,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朱棣问他怕不怕诛九族,方孝孺却说诛十族也不怕。朱棣本身就是一个的人,听到方孝孺这么说也很生气,就把方孝孺的门生故旧也算作一族,全部杀掉,造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

  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多人,七日方止。

  “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得计兮谋国用猷。发愤兮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这是他临行前的《绝命词》,诗中悲愤的心绪令人不细读。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方孝孺是中国封建愚忠思想的代表。我却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一介书生为了和自己的,无惧的者,坦然死亡。他死时只有46岁。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握,但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扩展。满腹经纶的才子,成仁取义的英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方孝孺,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

  我常常在想,李易安究竟是怎样的女子,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细致善感,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婉约轻愁,还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洒脱酣然。亦或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的豪迈沉静……

  我与她时隔将近千年,本应是西风不相识的人。可每每读到她的词却恍惚间能看到她从风花雪月中走出来,淡雅柔婉静静站立,含蓄而自然的笑容从她的嘴角氤氲开来,那样淡雅脱俗。

  她出身贵族,拥有美好的童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十八岁嫁为人妇,与丈夫赵明诚又琴瑟和谐。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嫉妒了,还是非要给她个美好的开始,又扔给她一个国破家亡的凄凉收场。在他们成亲二十六年后,丈夫去世,也是李清照流离颠沛的开始。

  残花落,几人怜;闻人语,何处见?幽幽小舟泛涟漪,楚楚凄歌醉蜡颜。思君碧叶间,烛影泪连绵。乱世中,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遭际,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我再不忍看,怕又想到她是如何凄苦的度日。

  想必她晚年在读到早年那些简单快乐的'词也会不由自主的落泪吧,只有离别,才更令人忧伤。当年的余花漫天舟清泛,一楫碧波水凌乱。最终却也变成了香沉落絮人长叹,曲终人散终成憾。然而这儿女情长的离别之愁,怎能与她南渡后那些凄凉的词作对比?

  彼时的宋朝早已是摇摇欲坠,几近灭亡。徽宗父子等人的决定却更令大宋雪上加霜,他们的腐朽无能,令李清照的爱国感情最终落空,她主张收复中原的希望成为泡影。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将对宋王朝的愤恨表达的畅快淋漓,那些在灯红酒绿中度日的统治者还不及一个弱女子。而为什么易安身为女子却又这样勇敢。

  难道就是为了让她的词变得雄浑奔放,忧国忧民,就一定要让这个女人,随着朝廷南渡,在人间颠沛流离,流徙飘泊,直至孤老死去?我不解

  然而虽然丈夫故去,亲人离散;即使国破山河破,任是自身穷困潦倒,仍念念不忘国恨。写下《永遇乐。元宵》一面怀念昔日风光,一面因末世繁华感到悲伤。尘世的惊涛骇浪没有将她湮灭,国破家亡的哀痛不会将她摧毁;浮生浮世,终是还要踏碎这场盛事烟花,待到枯藤长出枝桠,她最终也拔节而出。这样出色的女文人,再没第二个了。

  杨柳依依依几株?惨絮凄凄,只觉秋尽苦。冷风切切寒蝉噎,思愁迢迢梨花月。群芳过后空笙歌,帘卷窗拢,彼岸夕阳散。索飘蓬蓬不止,留云不住云已换。

  时光依旧,任思绪穿越千年。乱世中,易安仿若有恨无人省,在萧索飘蓬中黯然消逝,而今生今世希望她能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人,在江南的淡烟轻雨中,盛开如花。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然而在古代众多的才人佳子,帝王上将中,我钟爱一个人物,他不是别人,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枭雄——曹操。

  无论是在京剧中还是在人们的谈论中,只要谈到曹操人们总会把他归为白脸一类,说他是奸诈狡猾的小人。

  谁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度过。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更迭,杀戮漫天,不断在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在那样的环境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谁还敢去奢求那样的生活呢或许曹操的阴险狡诈是他的性格,但他也是靠着那样的性格来保护自己和自己一手建立的国家。

  所以,无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依旧最喜欢他。

  当然说到曹操就不得不说起官渡之战,这官渡之战打得可所谓是惊天动地,精彩之极啊。

  在当时,袁绍的兵力是群雄之中最强大的,曹操预作布置,解决一切状况后,亲自率军隐在官渡,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也曾一度投靠过曹操,但那仅是权宜之计,失败后又投奔了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势力本就很大,之后又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因袁军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袁绍自率大军向曹操发动进攻。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他的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而已,远逊于袁绍。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却安慰众将,在袁军逼来之际杀向刘备。

  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迷惑袁军,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军的突然杀到,让袁军措手不及,袁军大败,白马之围被解。而后又用一记,战胜了袁绍另一大将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

  几个月后,袁军向曹营发动的各种方式的战斗,都被曹军同样以各种方式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而久之,曹操处境变得极为严峻。

  袁绍运来粮草停留在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而来投靠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攻破乌巢却又保得曹营,而袁军几名大将全部投奔曹操。曹军大获全胜。而当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却全部烧毁,不去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虽然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事态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扭转了战争的趋势。从而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了北方。

  我喜欢曹操不仅仅因为他身份显赫,更因为他有着清晰的头脑,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常人没有的。然而,史实不也是证明了这一点吗。

  宽容忍让的曹操;临危不惧的曹操;善用人才的曹操;聪明智慧的曹操;威严于世的曹操……都是我喜欢的曹操。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3

  又是艾叶飘香的季节,轻轻咬上一口黏香的粽子,糯米的香味在口中氤氲开来,在袅袅的燃艾烟气中,我恍惚看到了迤迤逦逦的泪罗江,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奔流不息。

  一个枯槁的老者蹒跚走向江边,花白的双鬓,憔悴的脸色,凄惨而又悲壮。一个打渔的隐者伫立于江边,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沐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老者望着咆哮的江水,泪无声地滑落,国已破,他无能为力,可他更不愿背离国家,苟且于世。于是,纵身一跳,永远陪伴死去的国家。他就是屈原。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于政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理想,他的事业都被无情的扼杀。二十多岁,他风华正茂展现不可估量的壮志才华,得到楚怀王的赏识,升至左徒。然而,卓越的人往往遭小人的嫉妒,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便将炉火烧在他身上,屈原极力主张的六国联盟共同抗秦却被奸人拆散,自己反遭诬陷。

  在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奸臣当道,忠良被迫定,梦国注定要毁灭。在顷襄王二十一年,秦攻打楚国。次年,眼看就要国破人亡,屈原于悲愤之中,抱石自沉汨罗江,一颗闪耀异彩的明星在浪涛中陨落。杜甫曾有计云:“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汀娥倚暮花。

  湖面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屈原未能在政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或许上天就注定他成不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他的铮铮风骨却是后世拼搏抗争的楷模。他不会不明白忠贞耿有会遭奸谄所害,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在“楚材晋用”的时代他完全可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挚爱他的楚国,他用自己的全部去爱,哪怕是生命。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可与日月争光”的意志,在纵身一跳的那一刻被定格。屈原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很难想象,一个仕途如此坎坷的诗人却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是因为他把热烈追求的抱负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的《离骚》以其大胆、丰富的幻想被后人推崇。他开创了新诗体—楚辞。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他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字”。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所作《屈原赋》须曰:“诗家元祖,辉映彼苍。其文丽雅,其气恢张。层出锦句,饶有兰香。幼能济困,志在兴邦。德垂千祀,韵布一方。形随野老,思忧庙堂。举身赴水,可鉴衷肠。”屈原的一生像一本奇光异彩的浪漫书册,令人向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剥开粽子,投入水中,在心中默念:“屈原,请慢用!”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4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阳原山野不随流年更迭,西北风悲壮矣,闻诉稼轩河山之志。

  “挑衅而起,以纾君父所共戴天之愤。”他生长于金疆,却深知遍体大宋热血。自幼无数次地目睹金朝对汉人残酷的欺压,这些画面早已刺痛他的双眼,他的拳在默默地握紧、握紧……雪洗国耻、还民山河,凛然是他生命至高的追求,他绝不卸载的抱负!

  “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时年二十余二,他率家乡二千父老兄弟毅然起兵抗金,二十载的金戈铁马,他气吞万里如虎。他的军政雄才、报国壮志,流洒在塞下明晃的利刃尖枪,倾泻在《九议》、《美芹十论》的字里行间。无奈朝廷昏庸无道,投降派操掌大权,他屡遭掣肘被迫中止灭金大业。但他心中的烈火又何曾熄灭了?重重复复的闲职流转,即使革职赋闲长达二十年之久,即使被放逐到南方作个手无实权的小官,他也依旧兢兢业业,整军练兵无疑是他生命的全部!

  “秋江上,看惊鸿雁避,骇浪船回。”既光复大宋无施展,则一腔豪情注诗词。赋闲年间,他游灵山赏带湖,鹅湖山上抒逸兴,博山小径览幽境,挥毫墨成千古芳。他的文风清爽洒脱,质朴而大气的文字汇聚成他心中波澜壮阔的大江,澎湃不息地流淌、流淌!若他从来如此诗词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赋闲的他道是游山玩水,尽享怡然之乐,心中抱负又何曾搁置在旁了?他的一生矛盾错综,时而心潮澎湃,为理想横溢激情;时而捶胸顿足,为现实就此颓然;时而又强自宽慰,重新描摹褪色的追求…..

  句号画在开禧三年,他裹挟着未酬的大志,溘然睡去了。

  他是宋金战场上的辛弃疾将军,也是带湖庄园里的稼轩居士。

  我喜欢他的才能,他熟稔军事、勇冠三军,是沙场真英雄;我喜欢他的天赋,他予笔下文字大志之势、豪情之魄、至真之情,他是文学天生才;我喜欢他的爱国,他从未诉说过他多爱大宋,却用一生去力书这“爱国”二字,他是真正的大宋子民;我喜欢他的执着,世道的黑暗阻止不了他一辈子行走在光明的崎路上,他的一生是真真正正的有意义!……

  辛弃疾,他在华夏文明的扉页闪耀永恒的光辉,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一个中国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合了《稼轩长短句》,我坐望祖国大好河山,耳畔分明传来一男子雄浑的声音,他念着我最喜欢的诗词,道:“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

  蓦然回首,恍惚中我见稼轩他就在我身后,会心地微笑。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5

  踏着青石路,我追寻着当年你留下的气息,水墨丹青,我依旧沉浸在你的过往之中。

  ——题记

  家庭背景的优越使你从小就饱览群书,书籍是你清新的诗词来源,也让爱国情怀在你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幼年时期,你随父母迁至东京汴梁。虽然你不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你可以划着小舟,嬉戏于藕花深处;可以跟着家人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你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子所不能欣赏到的风景,这为你的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你的词,你的思想,冲破了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礼教。你用细腻的笔尖将风景绘于诗词之中,你大胆地歌颂爱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地体现出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你在词中流露出的感情,贵得其真。“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句,在纸上晕开了淡雅的色彩,绘出了你的如花姿容——似是那空谷绝美的兰,又似是那多愁善感的秋棠。

  你的人格和你的词一样令人崇敬。你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那一年,金兵攻破了汴梁,你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你心力憔悴,曾经语新意隽,清俊疏朗的词风也被留在了回忆中那个繁华一梦的汴梁。凄凉、低沉之音渐渐弥漫了你的词句。你的心绪在“瑞脑消金兽”的烟雾里消失殆尽。同样的事物,一个隐逝在繁华之中,另一个却处乱世动荡之中,你的心境可想而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必更多言语,心碎不思则明。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你“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你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你强烈的爱国情感,你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你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是那么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无奈国破家亡,你愤恨却无力挽回,于是满腔的忧国之心化作了短短二十字的精华。《武陵春》、《声声慢》,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雕琢矫饰。最终,你还是在这样忧愁中离去,再也无法将思绪宣泄,可是你留下的不只是千古佳句,还有你不朽的精神。

  这就是我喜欢你的原因。踏着青石板路,淋着江南的小雨,你留下的文字之香若有若无,我在聆听你依旧在传递的心声,体会你温婉而伟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