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差异在哪里作文
早晨,上班路上,一直在琢磨“十几减几”孩子们会选择用哪种方法口算,依我的想法:“十几减9大多选择破十减的话,十几减2,十几减3呀这些减数比较小的题目,可能会选连减法来做。因为很明显,以11-2为例,11-1-1=9,肯定比10-2+1=9好算。”自己这样想,只是一厢情愿,倒不如趁早,到学校和不同的孩子进行交流,真正地掌握孩子自己的想法。
二班孩子来得早,我先和他们交流了一下。几个女孩在做了几道十几减9的题目后,猛然遇到“13-4”脸上都露出茫然的表情。不过这种茫然是极其短暂的,孩子们还是很快回过神来,并且把“破十减”应用到这道题目上来。欣喜!这也算是会迁移吧!
再到一班,没有选择和几个孩子交流,而是悄悄地叫了几个孩子到身边来,允许孩子思考的时间也比较长,差异就在此刻显露出来。
还是让孩子算13-4。
(一)
甲第一反应:4+9=13,所以13-4=9。
追问:你已经熟练记住了进位加的结果,但有些同学不记得的情况下,他可能会怀疑你的答案噢,你怎样说服他相信你的答案?
甲:摆小棒吧。1个十3个一,先去掉3根,再从十里面去掉1根,还剩9,所以13-4=9。
追问:他要是还不懂,还有别的方法吗?
甲:还摆小棒。1个十3个一,3不够减4,从十里面去掉4得6,6+3=9,所以13-4=9。
我心里暗自评价:1.口算能力超强;2.变抽象为形象的能力超强。在没有看到小棒,更没有操作小棒的情况下,能把这些算理讲得这么清楚,是小老师的料。
(二)
乙第一反应沉默十几秒,没有路子可选。我帮忙搭了个“梯子”:“想想摆小棒试试”。虽然没有真动小棒,但孩子的眼神里像有了小棒一样,有了光芒。他也选择了“破十减”。
(三)
丙很长一段时间没反应。急性子的我,还是忍住了,没有斥责孩子,又一次提醒:“试试摆小棒!”孩子像捡着救命稻草一样,脸上不再窘迫。但很长时间后,孩子还是没有想出来。“我包里有小棒,去拿出来,摆一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用了连减的方法摆小棒。看来他对“破十减”印象也不一定深,倒是很创意地用了“新方法”。
和辛老师谈及刚才孩子们的表现,一边分析孩子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孩子的表现显然是我们做教师的,也是家长期望的。而他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的地方就在于:
1.把抽象的数学构建成形象的生活的能力特别强。
三个孩子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的状态:
甲属于自主地把抽象转变为形象的,并且没有形象的`物品也能想像出来的。
乙构建形象的过程有些被动,但想像的能力也比较强。
丙缺乏把抽象构建成形象的意识,而且想像能力差,必须借助实际操作。
再细看,这三个孩子中甲是平时特别爱看书的,另外两个孩子则一般。“读书使然”,我茅塞顿开。文字是作者从形象中抽象出来的,当孩子面对文字时,他们必须有通过想像还原到形象的过程,才真正地理解了文字。这种能力必然影响到孩子的任何学科的学习。会和文本对话,显然是甲优越于他人的原因。
2.口算熟练程度不同。
20以内进位加极度熟练的孩子,在做退位减时,对什么破十法呀,连减法呀,根本不屑一顾。他们早都在课堂上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了。不过碍于老师的面子,没有在课堂上“造反”罢了。口算能力的培养的确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
如此想来,无论是自己教育孩子还是辅导家长教育孩子:学好数学的法宝:1.多读书;2.熟练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