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苏车的高考作文

时间:2021-08-15 09:51:15 高二 我要投稿

2017年江苏关于车的高考作文范文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7年江苏关于车的高考作文范文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优秀范文】

  篇一:思想的坐骑

  现在社会离不开车:运货物有板车、三轮车、卡车、火车……载人有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公交车、高铁动车、地铁……可是,人们有没有思考:车是什么?于是,肯定有人讪笑我的无知——车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可是,我觉得这样说远远不够。我要说,车是人类思想的坐骑。

  车是人的思想产物。远古本没有车,因为人类有思想,渴望跑得更快运载更多,便发明车。于是,车辆便是思想的标配,思想驾驶车辆伴随人类远航。

  我依稀看见,春秋战国,孔子驾着一辆马车,从山东曲阜出发穿越神州大地,播撒华夏文明的种子,仿佛听到他吟唱《世界大同》曲——这远古的回声,是今天人类文明的最强音。我清楚记得,圣洁的庐山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避开繁纷的世界,呵护心中的一份纯洁、静谧。我更牢记,“车辚辚,马萧萧”,杜甫的《兵车行》飘逸出大唐的雄风,长城抗日的烽火在风中成燎原之势,日寇的车辆被民族的血肉之躯埋葬,红色的中国在烈火中涅槃重生。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演绎成人类历史上最宏观、最雄浑的史剧绝唱。

  当车辆在大地驰骋,思想在水中游泳,于是人类发明了水中的车——船:帆船、轮船、气垫船、潜艇、航空母舰……思想在天空飞翔,于是人类又发明天空的车——飞机: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太空站……那船和飞机的螺旋桨不就是车轮的兄弟姐妹吗?

  思想驾驶着车辆,在现代文明的大道上风驰电掣,人类的脑洞也随之大开,各种奇思妙想的车辆似春江潮水之汪洋,如金秋果园之丰硕。于是,纳米机器人车在清理血管里垃圾,我国首辆玉兔号月球车到月宫拜访了嫦娥,洲际导弹驾着车辆拓展国家的生存力量,未来的光子飞船将拜谒千百光年的星际文明……

  驾驶着车辆的是人,是有思想的人类,更是人类的思想。人类研制出无人驾驶的车辆、飞机、潜艇,虽然看不见人的身影,但是人的思想遍布车船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角落。

  盘点人类的车辆,我仿佛看见人类思想,化作千千万万奔驰在蛛网似的道路上的车辆,化作那航行在河流海洋的船舰,化作那飞翔在天空的飞机、宇宙的飞船……这思想,又好似从人类大脑——潘多拉的盒子放飞出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思想,在辽阔的大地上奔跑、在汹涌的河流海洋里游泳,在蔚蓝的天空和浩瀚的宇宙间飞翔。

  今天的人类啊,请让你的大脑拥有思想吧!未来车辆、船舰、飞机、飞船的门上,将会有一行醒目的标语:没有思想,请勿驾乘。

  篇二:七里靴

  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即,它仅仅是人所利用的工具之一。荀子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系统中,车大概只是一种代步的物事,安于为人所乘坐。

  然而人对车的迷恋却仿佛远远超出了它在价值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车成为人身份地位的代表,从18世纪杜巴利伯爵夫人华丽招摇的马车,到今日报刊中全彩印刷的名车广告,“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价值判断,再到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未来世界的'总统名谓——“福特(Ford)”,或许车在某时某地已经悄悄居于上风,而人类反成为车的暴政对象。

  不过且不要急于摆出否定的态度,即使不追溯到黄帝拨开迷雾的指南车、法国大革命时期运输哲学禁书的四轮货运马车(voiture),每年春运身处和谐号动车之上,感受千里江陵“半”日还的风驰电掣滋味时,我们难免会对车所给予的便利生出几分感激之情。

  车几乎总是在前进的(倒车作为辅助手段,并非其主要功能)。西北的司机总爱说起长时间行车事迹(“凌晨发车,到下午终于拐弯了”),以示他们的车是如何跨越了遥远的路途、用车轮丈量大地的。山区的司机则喜欢显示他们对艰险路段的娴熟掌控能力(“外地司机不敢开,我们天天开,容易得很!”),继而赞叹起有了车和盘山路,就不必仰赖挑夫和马队的山上生活。这时节,车与人融为一体,仿佛手掌和方向盘之间生出了相连的血肉,鞋底与离合器由另一种人体关节操纵着。

  车成了童话中的七里靴,穿上它就能一步七里,最终战胜巨人。这似乎是现代生活中车人关系的一种隐喻:车是一种交通工具,然而又不仅如此。它是人类自身的延伸,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仅凭双脚难以涉足的去处。它跨越缓慢行路时代的时空限制,推动贸易,运送医药品和生活必需品。在美国这样的公路国度,汽车的自由行动催生出凯鲁亚克《在路上》一类作品,行车就对应了年轻人一生的追寻与求索;而在中国,历经多年的努力,列车终于能够飞驰于藏区的“天路”,破开白雪与冻土。

  没有车,人依旧是人,但有了车,人就可以超越自己,不仅仅是囚于皮囊的弱小者,而是能够打败巨人的小个子英雄。车是人的手臂,人的脚掌,人的头脑,帮助书写出更大、更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