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实用[6篇]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1
《桂林山水》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原文解析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2
【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语文教案】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他们感兴趣的多方面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之美,以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先是观赏了桂林的山,然后观赏了桂林的水。
师:(板书写作顺序)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桂林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
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
生:我想知道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桂林水的'这一部分,看看桂林的水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描写课文最后的这一部分,并把它背下来。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后给予必要的提示。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老师小黑板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读一读。)大家可以从这里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好,开始学习。(小组学习)
(这里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学习了描写桂林山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徜徉在这样的山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桂林山水之美在天下排名第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为祖国有这样优美的景物而骄傲。
师:是呀!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漓江水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那我们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漓江水之中。请你开始吧。(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桂林山水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桂林水非常的静,也非常的清、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段。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漓江水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漓江水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练读)(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教者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生:我接着介绍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写得也很美。(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一段。(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桂林的山水。(看图)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齐读)(在基础性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我读完后,也总结了桂林山水太美了,身在其中就如走进了“连绵不断的花卷”。
生:所以作者才会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就是说,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好像在画中游玩,老师,我说的对吗?
师:说的非常好,大家想不想乘船的漓江中游玩啊?好,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吧。(师生起读)
生:我还想说桂林山水之美能名列天下第一,是因为桂林的山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山有着奇、秀、险的特点,水有着静、清、绿的特点,这都是与众不同的。
师:说的非常好,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案例简析】
本节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3
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作者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色彩:云雾——白,树——绿,花——红。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般赏心悦目。
动态美。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轻上船,徐挥桨,方得要旨。于是,通过“船桨激起的微波”与岸、与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徐挥桨、缓行船、细观察、多咀嚼,终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袭水路观赏如手捧硕大无朋的画卷而徐徐打开,细细品味,忽觉自己也成画中一物——“人在画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这景、这情、这意,实在是美妙无比。也只有这温和的动与秀美的静相结合,才会产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学效果来。
作为四年级的讲读课文,在完成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进而实实在在地从学生心底激发起最真切、最朴素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可以先列举我国一些的自然风景区,然后引出:广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风景区。还可以事先编辑一部介绍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节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艳羡与向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随着课文,跟着作者的笔,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二、阅读理解 加深认识
1、理解对比。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的水对比,更显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更显出它的妩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现桂林山那独树一帜的奇、秀、险之独特风韵与气度。
2、理解比喻。这也是本文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本文表现桂林山水的妩媚秀丽、风姿绰约多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全文共有四个比喻句,七个比喻,教学中应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弄明白这个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诉读者什么。如第一个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可提问“这一句主要写水绿,那么后半句要告诉我们什么?”以此让学生知道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漓江水既绿又洁,而且色泽又是那么的光亮。其次让学生明白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如上句是把漓江水比作翡翠。还有的比喻句中有几个比喻,把一物比作几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一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笋。最后理解这样比喻的好处,这也是教学训练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先逐句理解,到总结时加以归纳总结:⑴能把句子意思写具体、写生动;⑵能使人产生联想,如形状、光泽等;⑶能产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让学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头叙述分析,反复诵读,切身体会比喻的作用;再让学生按此学法把三个步骤捏作一团,分小小组进行口头分析叙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并在这过程中获得对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赏能力。
3、理解动静结合。山水为静态,就连水的流动都趋于静止不动。“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互为衬托,互为映照,是二个静物的结合,却呈动的.趋势。挥桨荡舟漓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中间的“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中应抓住一个“才”字,理解到这突出了水静的特点,以动衬静,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文末“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中既有人的动——“走进了……画卷”、“人在画中游”的动感,更要理解到人走进“画卷”后,随着游程的推进,这一“画卷”也渐次展开呈现,因而这“连绵不断”也就获得了动的属性而表现为动态。至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物皆为画中景物,而此画又是动态的,随着观察点的转移而不断变幻着的自然景观,动与静达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统一。惟自然才有如此伟大力量!
三、立体参与 尝试游览
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时兴趣已得到激发,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又已获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认识,但还显得比较支离破碎。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一条整体捏合、整体参与、尝试“游览”的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总结课文阶段,可以放录音(我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随作者去漓江“游览”一番。“游毕”进行交流。我们的这一番“游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巨大无比,孩子们的感受更是无与伦比,必欲吐之而后快,将来必欲一游而却愿。至此,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课文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运用这样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静态美,使读者更加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壮美景色。
三、对比美
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都比较熟悉,甚至有的曾经游览过西湖、大海,作者用“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漓江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课文结尾处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照应了开头,使文章内容更加融为一体,又仿佛把读者带入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阅读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要吧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二、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4
(一)桂林山水课文全原文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 ;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5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甲”是第一的意思。
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
再写桂林的山。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像“竹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栽倒”指头朝下跌倒,这里指山石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的“险”!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来进行描绘。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课文最后运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既总结了全文,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玩、观赏。
附
《桂林山水》名胜简介
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周长1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苏堤分割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个小岛。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传颂了七百余年、最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它源于南宋画家对西湖山水画的题名。这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6
【桂林山水电子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案】
学习目标
1、 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赞美桂林的其他美丽的景象。
3、 拓展积累课外自然风光图片的词句说明。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语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连贯,是不是呢?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连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
二、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分语言。
出示:选择学习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细细品味哪些语言写得特别有魅力;。
3、可以是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导游介绍等)
(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内容,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
2、反馈学习情况。
(1) 哪些语言写的特别有味道呢?在学生的品味词语中教师版图。
出示: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2) 在学生展示朗读情况时结合具体的指导。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读、找个对手比赛读、配上音乐美美的读、无论是何种形式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有没有提高。
(3)学生展示除朗读、品词品句外的学习情况。
3、学生背诵课文的“山”之内容。
(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品读,让学生品出味儿来,读出情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三、 读最后一段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他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他“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谊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读。用读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方法进行读的指导。
1、 背诵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发出感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2、 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响起时展示图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图。
画1——一水遥伸万山间; 画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an);
画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画4——无数青山浮水出;
画5——山在虚无飘渺间; 画6——青山耸翠白云飞;
画7——神秘风彩诱人醉; 画8——兴坪晚霞瑰丽景;
画8——浓淡相间景有致; 画9——江峰回转玉水带,悠悠闲处有奇峰
画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渔火唱晚归。
3、 学生写话。你们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吗?
放一小段录象,用你们的笔抒你们的情。可以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像贺敬之一样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写一句诗。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内容)
(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教师在言语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除了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言语的丰富性,体会同一种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贺敬之语言、教师的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新的言语。)
五、 课外学习
收集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图片写几句说明,参加班里举办的图片展览。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06-24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及分析09-23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07-21
草原课文原文09-04
穷人课文原文11-06
山雨 课文原文09-20
《景阳冈》的课文原文11-22
山雨课文原文07-21
观潮课文原文07-19
《草原》课文原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