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平分生命》课文原文阅读

时间:2024-12-13 17:10:09 美云 课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分生命》课文原文阅读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分生命》课文原文阅读,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分生命》课文原文阅读

  平分生命

  欧阳宗

  男孩与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略略思考后就郑重而又严肃地点了点头,脸上满是勇敢与责任。

  抽血时,男孩十分平静,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他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水,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袖子,露出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哭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平分生命》解读

  《平分生命》全文5个自然段,主要叙述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贝贝为相依为命的妹妹输血的故事,表达了贝贝对妹妹的血缘亲情。教师要基于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重构教材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的交集处,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确定“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言、意、法”兼得,这是教学内容重构的理性路径。

  (一)学会积累:以生字、词串学用为核心

  1、多种方法识记积累

  生字、词串积累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本课有12个会写生字和7个会认生字,其中,“付、否、仍、郑”4个生字认写重合。教师若采用逐个生字识记“音、形、义”的办法,识字会成为一种负担。笔者认为,可采用字族识记法,利用“基本字组合”的造字规律化难为易。如“圈”字,用拆分法,拆成基本字“卷”和“口”,“圈”字的结构就变得简单易记,运用此法还可识记“困、园、围、图”等字。或采用字形小魔术方法识记,“石+角=确”,用石头砸牛角确实不好。教师从本课中选取其他像“确、抽、否”这样具有组合功能的字,集中教,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用结合,可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汉字教学“先识后写”,写字教学可按结构归类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有“依、钱、付、抽”等7个字,左右相等的“郑”。应预设哪个生字学生比较难写,如全包围“圈”字,指导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观察笔顺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做好范写指导。

  2、词串诵读与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词语,教师可将文中相关词语依据事情发展顺序或是某种线索组成词串,赋予它们新的意蕴,便于学生诵读识记和理解运用。如本课可出示3列词语,每列4个词。第一列:相依为命、降临、唯一、勇气;第二列:静静地、微笑、勇敢、决定;第三列:又蹦又跳、确认、昂头、郑重其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可横着读,也可竖着读。竖着读你会发现什么?第一列词串是写抽血前的,是事情起因;第二列词串是写抽血时的,是事情经过;第三列词串是写抽血后的,是事情结局。

  让学生归类诵读,由词串带出主要内容的概括。学生能运用词串上的相关词语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学习、内化与运用上的积累。

  (二)学会阅读:以关键词句品读为核心

  1、感知“预测”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上要教的,不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感悟体会,而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引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课后练习3来助学,学会做阅读批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边读边想“贝贝的哪些言行(动作、神态、语言)令你感动”,用横线画出来,与同桌交流。抽血时,贝贝静静地在想什么?抽血后,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在想什么?由人物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贝贝既然这么担心,为什么还向妹妹微笑呢?如果把微笑换成一句话,他这时可能想对妹妹说什么呢?这是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灵动补白,既实现文本理解和口语表达的有机融合,又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猜想(预测)人物的语言、内心情感的阅读方法策略。

  2、感受人物对话提示语的妙用

  “语用点”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新常态。“语用点”是指课文中最能体现本课语用教学价值目标的用词特征,或句段表达,或布局谋篇。《平分生命》文本中隐含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特征是人物对话提示语,如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文本表示“说”的提示语除了“说、问”外,还有用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和表情作提示语,如“贝贝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握紧贝贝的手说”“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等。也有不用提示语的,如抽血后,贝贝与医生的对话:“真的?那我還能活多少年?”此处就没有用提示语。教材为学生提示语的语言学习提供了范例。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个句群的比照。体会“握紧”是医生说话时的动作,“微笑”是医生说话时的神态。像这样表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情的文字就叫作提示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中品味提示语,从而体验解读提示语这一语言表达的奥秘,为学生迁移运用提示语积累动态的语用知识。

  3、感悟《平分生命》内涵

  贝贝郑重其事的话:“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我有两个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这叫平分;我有一块饼干,你一半,我一半,这叫平分。生命能平分吗?既然生命不能平分,贝贝为什么要这样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品读出哥哥对妹妹浓浓的血缘之情。

  (三)学会表达:以提示语语用为核心

  由关注“写什么”到关注“怎么写”,是阅读教学视角从两级走向融合的转换。吴忠豪教授认为,无论是教学语文知识还是语文方法,都应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这一学生认识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据此,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随机学习文本“提示语”的表达方法,设计学写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练习,迁移语言范式。让学生由读悟写,读以致写,以写促读,改变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使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核心理念。

  《平分生命》教案

  一、教材分析

  《平分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很强,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或许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此外,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日积月累中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本文要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四、课前准备

  查找现实生活中与本文类似的事例,课上交流。

  五、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略)(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

  评:导入富有新意,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评: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发言)。

  [

  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此处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师:我也有两组句子,请大家到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中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自由读),说说你比较后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更能表现男孩的勇敢。

  生2:第一句更能表现男孩对妹妹的深情,第一句好。

  师:说得好,如果能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就更好了。

  试着读一读。(生再读),(指名读)。

  生:读。(师生互评)。

  师:一瞬间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时间短,转眼之间。

  师:还有哪些词也表示时间短暂?

  生:有马上,一转眼,一刹那。

  师:还有很多,要靠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积累,看第7页比一比这几个词,都表示时间短促,(领生读)但使用时是有差别的。比如用这几个词语换掉一瞬间再读读试试(生试读后都反映不如用一瞬间好)。

  师:虽然是同一意思的词语,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词却有差异,我觉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精妙。

  [评:把课文的理解与日积月累中的词句学习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读一读重点句子,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使学生了解怎样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具体,效果更好。几个极短时间的词语的教学,通过学生体会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又丰富了积累。]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生4:我不同意,这句话不是。

  师:小组讨论一下。

  [评: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允许差异的存在是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做的。]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总评: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在师生共同的情感参与下进入情境。文中小男孩勇敢的形象与亲情的伟大、可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悟情感悟出来,实现了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

  六、教学反思

  教《平分生命》这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和老师一样的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课堂上我尽量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创设了一个较好的交际情境:学习课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讲自己或他人的亲情故事。这样的活动,对于新课程下的学生来说很有益,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学生对文章及单元主题的整体基调的把握,在此也得到了反馈。

  在引导学生朗读过程中,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方面还需努力。

【《平分生命》课文原文阅读】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课文原文03-25

生命生命电子课文原文06-07

《望月》课文原文阅读03-09

《石缝间的生命》课文原文03-17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03-13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原文08-05

《风娃娃》课文原文阅读06-19

《孔子游春》课文原文阅读03-12

《“神童”的秘诀》课文原文阅读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