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时间:2024-07-17 11:29:56 禧雯 课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原文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半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图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面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璧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璧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9年2月6日。作者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于此,他早已将苏州园林的建筑结构尽收心胸,而且由文章可知,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童年玩耍的地方,那里有叶圣陶童年的回忆。

  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获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1974年,叶圣陶与陈从周相识,陈从周送了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叶圣陶,叶圣陶则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1979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创作了这篇文章。

  课文结构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总而言之,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第三部分⑽:结尾。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作品鉴赏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通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绍钧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卑琐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饭》中的吴先生和《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争》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其中《倪焕之》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作品赏析

  文章第一段是典型的“文艺写作”笔法。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自己与图册《苏州园林》、与图册作者陈从周、与苏州园林的密切关系。文章开门见山,首先回忆了与陈从周《苏州园林》图册邂逅的故事,图册一问世,他就“函购”了一本。接着叙述欣赏图册的心理情绪是“新鲜有味”,由画册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想”一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这种回忆是特别“愉快的享受”,也非常持久而难以忘怀,“多年珍玩”的不仅是图册本身,更是那段美好的童年生活,当然也有与陈从周的美好交谊。“拙政诸园寄深眷”集中叙说了他对故乡园林的深深眷念,而与陈从周长达十八年的交往,使得这种情感历久弥新、醇厚浓烈。

  这段引言,叙述了这篇文章写作的因由,还透露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如果说,引言诉述了眷念的深情,那么,正式品评的文字则表述了深情的鉴赏。单看后者固然可以明白作者的艺术鉴赏力,兼读前者还可以懂得作者的这种鉴赏力是从早岁嬉游、多年卧游的美感享受中厚积起来的。

  接下来,作者顺着行文次序,评说苏州园林。作者先说苏州园林的总的印象、总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构成这篇文章主体的第一部分内容。作者要说的“总的印象”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这个说法是确实的。北京颐和园就是吸取了苏州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的。“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艺术鉴赏上来。鉴赏园林艺术,作者并不采取择尤一一介绍的办法。这是因为他并非旨在写导游之作,他要从美感享受的角度总结拙政诸园的艺术,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说它们有不同点,乃是垫笔。不同点自然是有的,沧浪亭始建于宋,狮子林建造于元,拙政园筑成于明,留园开辟于清,各有风致,“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元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在交代了总的印象、总的特点以后,第二部分就依次分述了建筑上的四个共同点。亭台轩榭的布局不求对称。对称未必不美,民间的剪纸就讲究对称,西洋的建筑也讲究对称,但“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是因为它“要求自然之趣”。

  关于假山池沼的配合,在叙说上,先山后水再是水与其他景物的配置。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要堆叠得有自然之趣,这样,“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此语深得假山艺术的妙处。苏州狮子林的假山,为吴中第一,相传就是元代画家倪云林设计的,后来无锡渔庄堆叠假山就学狮子林。这个传说不论怎样,都说明了这些假山与工笔云山有相通的美感。这一段叙说假山真水,说前者似画而使游人疑在山间,说后者如出天然而使游人若置身画中,这也就是假中见真,真中见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说假山,从远望、身登来写说真水,从池沼处于中心地位而写到作为配置的周围是物,再收笔写池鱼、池花。写法的不同,适应着假山、真水在园林中所起的配合作用的不同。

  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在画意。”就栽种而言,“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是指空间的变化映衬,“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是指时间上的以变化求映衬。就修剪而言,“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取这种整齐的修剪方法,乃是由于它只能显示单一,不能显示映衬,只能显示人工之力,不能显示天然之致,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作者说清了这一点,再叙述“有几个园林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也就不难理解了,它不是平直齐整而是盘曲嶙峋,并且没有修剪痕迹,只有自然风致,正有中国画的审美情趣。

  远景和近景的层次,是通过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来说明的。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并非让人们见其小,而是要小中见大。作者也指明了这一点:“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句话说得概括而有见地,但对不熟悉苏州园林的读者来说,仍有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点解释。“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这种以砖砌方法构成的镂空图案嵌置在墙上,墙壁称为花墙,镂空处称为漏窗。由于有漏窗,墙虽分隔着园林,但隔墙的景色还是可以饱览;又由于漏窗的图案无一重复,所见的隔墙景色便有所不同;更由于漏窗漏处毕竟很小,隔壁景致不能尽收眼底,游人在行进之中所见渐变,会觉得隔壁境界宽广。即使刚才恰从那边过来,此时乍见也会误认为别有洞天。这是“隔而不隔”。“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也有是依傍花墙的),蜿蜒而前,导人曲径通幽,它作为两侧景物之界而存在,却又因无所依傍而不阻人视线,这是“界而不界”。花墙的“隔而不隔”,使园林不因一览无余而见其小;廊子的“界而不界”,使园林不因一径到底而无所回旋。两者的共同效果是小中见大,而且这“大”又是在渐行渐见显示的,“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探度。”作者又谈到苏州园林还有一个小中见大的办法:“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用一面大的平面镜而使园林增加了立体的层次,这不能不是建筑艺术家的聪明。作者在这一段里附陈这一情事,并未与上文脱开,因为镜子与花墙、廊子,在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上,起了相同的作用。

  第三部分(三个自然段)谈苏州园林的局部空间的虚实、门窗的工朴、砖木的颜色,这一切,也都“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与前一部分同样都是围绕“完美的图画”而叙说的,不同的是,前一部分专说建筑群之间、树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部分则说建筑物的局部状况。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所举的例,有三个。“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都未明说。但下面一句却写明白了:“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蕉芭。”那么,其前两例,也是这样。点明后者,也就暗示了前两者的故意省略,这对前例来说是不写之写,对后例来说是以一示三。只有“几丛”“几竿”“几棵”而不多栽一些是因为不栽固然使阶砌旁、粉墙上、窗槛下过于单调,栽多了又会显得臃肿。只有如此略一点缀,才是虚实相宜。“诸如此类”自不必多写,作者在段末作了概括的交代:“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已能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与段首“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相呼应。首尾呼应并不是每段都必须有的,就这一段而言,如果不用一句话束住,各述一景的三例就易产生散开之感。

  “极少使用彩绘”是苏州园林建筑的高明之处。北京的园林,不乏傅彩飞金的建筑,恐怕与明清的宫殿相关,而苏州的园体则无此必要。梁柱、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广漆并不鲜艳,对外来光线反射少而吸收多,所以说“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接着又写了墙壁、屋瓦、檐漏的颜色,或白或淡灰,“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这是色的设计的高明处之一。“而到各种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这是设计的高明处之二。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屋前屋后花发照眼时并不因建筑物的颜色而令人眼花缭乱,仍有挣适之趣,素朴之美。

  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是作一点交代:“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苏州园林的研究,需要专门著作详说细述,一篇散文式的美学小品何能道尽。这样的交代,留下不尽之意,自属必要。另外,作者在此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作序。按理说,既然是为一本书写序言,就应该对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做简要介绍或评价,但由于作者“还没有看见”这本书,所以对其内容无从“说明”与评价。但由这本画册的名称,却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他围绕苏州园林叙述了自己“所想到感到的”的一些情况,其主观情感左右了他的表达方式:用文艺性语言描述了记忆中苏州园林的模样,介绍了自己所感到的苏州园林的情趣与特征,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这都不是以介绍客观事物特征为主的“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内容。

  以一篇短文来谈苏州园林,虽说可谈的很多,但必须精选。作者此作,由卧游而忆游,引起写作动机。在选取题材组织成文时,可以有两种写法:一是状态、述游,开展画面,作者身处其中,刻画几个代表性的园林;一是以美感展开画面,作者外加观察,抓出它们主要的共同特征来叙说。他取的是后一法。此文涉及的方面很多,大至整个布局,小至阶旁小草,举凡叠石凿池、置亭建榭、筑墙设廊、刻窗漆柱、种花植竹……都说到了。如果按池、石、亭、榭……依类相从,一一介绍,固然也不失为一种结构方式,但这样的文字显示不出园林的整体艺术来。作品的构思上的妙处,在于用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即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如在画图中”成为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在这线索,穿进了有关它们的整体美的叙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有关局部美的介绍(阶旁、墙、窗下的种植,门窗的雕镂,室内屋外的用色),于是,把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清晰明白地写了出来。

  谈苏州园林,着眼于“如在画图中”,不仅在文章的组织上有其好处,而且这句话本身就有美的欣赏上的意义。称赞一幅好画,常说“像真的一样”鉴赏一处名胜,常说“像图画一样”。实际上,画的逼真,并非与真实的景物完全一样,名胜如画,也并非与画里的形象完全相同。画的逼真,指的是把神态画活了名胜如画,指的是它集美于斯,没有欠美伤美可以指责。以园林而言,它们不是自然景物,只是利用了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模仿着自然景物如叠石为山、凿水为池,但既非复制自然,又加全是人工的建筑。园林要设计和修建成巧夺天工而不失自然之趣,用“构成完美的图画”、使游览者“如在画图中”来作说明,应当说是恰当贴切的。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又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当代作家、教育家,是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其题材涉猎广泛,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实无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和散文集《小记十篇》等。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造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初中课文原文05-26

人教版《苏州园林》课文原文05-27

人教版苏州园林课文原文03-13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05-06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苏州园林》教案(精选15篇)03-20

苏州园林课文05-23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12-02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06-01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课文原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