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⑴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提示: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3、怎样评价鲁庄公?
提示: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拓展: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 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 战:战略,战术。(2) 师:军队。(3) 伐:攻打。
(4) 战:迎战。(5) 见:拜见。(6)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 谋:商量。(8) 间:参与。(9) 鄙:鄙陋,目光短浅。
(10) 以:用,靠。(11) 安:养。(12) 弗:不。
(13) 专:独自占有。(14) 以:把。(15) 对:应答。
(16) 遍:遍及。(17) 从:跟从。(18) 牺牲:指猪、牛、羊等。
(19) 帛:丝织品。(20) 加:虚夸,谎报。(21) 以:按照。
(22) 信:诚实。(23) 孚:使人信服。(24) 福:赐福,保佑。
(25) 狱:案件。(26) 虽:虽然。(27) 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 情:实情。(29)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30) 属:类。
(31) 以:凭借。(32) 之:他,代指曹刿。(33) 鼓:击鼓。
(34) 败绩:军队溃败。(35) 驰:驱车追赶。(36) 视:察看。
(37)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38) 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39) 望:眺望。
(40)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41) 既:已经。(42) 克:战胜。
(43) 故:原因,缘故。(44)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45) 作:振作。
(46) 再:第二次。(47) 竭:尽。(48) 盈:充满。
(49) 故:所以。(50) 测:估计,预料。(51) 惧:害怕。
(52) 伏:埋伏。(53) 靡:倒下。
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军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军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曹刿(guì) 间(jiàn) 鄙(bǐ) 小信未孚(fú) 忠之属也 乘 驰 辙 夫(fú)战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mǐ)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间参与隔开,不连结。加虚夸,谎报增加
狱案件监狱信诚实诚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安养安稳
狱案件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福赐福,保佑幸运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男子的统称可以可以,凭借许可,可能
鄙鄙陋,目光短浅卑鄙,道德品质恶劣师军队老师,师长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忠诚、忠心
3.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 故逐之(所以)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从民弗从也(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4.词类活用
①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六、理解性默写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10.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06-03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课文08-07
重读《曹刿论战》10-29
改写《曹刿论战》11-25
《曹刿论战》改写02-11
改写《曹刿论战》11-25
《曹刿论战》改写02-11
《曹刿论战》赏析08-20
曹刿论战的阅读理解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