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五年级草原课文原文

时间:2023-07-10 11:02:09 夏仙 课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草原课文原文

  《草原》是一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五年级草原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借鉴。

  课文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留,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么,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坐蒙古包。

  蒙古包外,很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而都不拘束。不到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地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也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德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的马。太阳以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疑点解析

  1、第一自然段中哪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我们认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总想久久站在那里把草原景色看个够。为了抒发自己当时的感情,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小诗来抒发。这里作者想低声吟诵,充分表现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2、作者快到目的地时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作者除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丽外,还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同时看到了牛羊马群。再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如:“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迂回,有点曲折,不是直线。用玻璃带来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用的是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再例如:“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小丘地势比较高,疾驰马群飞快跑过来容易发现。主人们穿着民族服装,骑在疾驰的马背上,衣襟、绸带迎风飘舞,远看确实如同一条彩虹。这样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分说明了主人的欢迎是多么隆重而热烈。

  4、你能简要地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充分展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面?

  我认为下面几个场面最能展现蒙古族和汉族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分别的情景:第一,主人们来到几十里外隆重而热烈地欢迎远道的客人;第二,蒙古包外,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三,蒙古包内主人热情款待:倒奶茶,摆奶豆腐,端上手抓羊肉,相互敬酒;第四,主客们竞相歌舞,特别是蒙古族小伙们套马、摔跤表演,姑娘们民族舞蹈。

  5、课文哪些内容是静态描写,哪些内容是动态描写?

  课文中作者看到草原秀丽景色是静态描写,主人远道欢迎客人,蒙古包内外的热情款待是动态描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

  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工业基地和一些古迹、学校、展览馆。游记分七节对上述内容依次作了介绍,牧区的一节小标题为《草原》,即这篇文章。

  作品赏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牧区在作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色和一派人畜两旺的气象,蒙古族同志对作者一行的热情款待又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亲如兄弟的一幕幕动人景象。这一切,都大大激发了作者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团结事业的热爱之情,使他难以抑制地要抒发出来。然而,作者的感情又十分深挚与含蓄,因此,他没有用直抒胸臆的笔法来畅怀讴歌,而是采取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让激情在写景、叙事、状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色彩,显得分外真切感人。

  首先是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绘。画笔是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勾起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这三句诗饱含了当时人们低沉的感慨,浸透了悲怆的幽情。然而时代变了,“天”不再“苍苍”了,它“明朗”“清新”得令人总想愉快地“高歌一曲”;“野”也不再“茫茫”了,“翠色欲流”的草原令人“舒服”得直想“低吟”小诗;“牛羊”也无须“风吹草低”时才显现了,连“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着“无限乐趣”。依着三句诗的顺序,作者明快地作了令人信服的对比,绮丽的色彩把旧时代的感慨与幽情一扫而空,对草原景色的赞美之情借托着“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样的反问句,由衷地吐露了出来。昔“紫”今“翠”,基调上的鲜明对比,甚至使作者感慨道:“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这里,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无须多用抒情笔墨,浓烈的情绪就从令人赏心悦目的草原画面中溢出来了。

  接着是作者对牧业公社的访问的记叙。记叙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迎客、交谈、款待、尽欢,这一个又一个场面并未着意铺排,也绝少浓笔涂抹,读来仍不失明丽浓烈之感。关键依然在感情的抒发上。如果说,写景时是寓情于景,情由景生,那么,叙事时就是融情于叙,情由事托了。

  譬如,写迎客。花那么多笔墨写初入草原时的静寂和空旷,无非是借此衬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几十里外的那幅有声有色的热闹画面。画面中融注的正是蒙汉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

  再如,写交谈。不写交谈的内容,不介绍几句精彩的对话,而偏偏要写那位翻译“水晶花”,这是为了强调交谈是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此时此地,这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却恰恰“用不着”了。因为尽管“你说你的(蒙语)”,“我说我的(汉语)”,“总的意思”却是心心相印,“都是民族团结”。这是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的又一次别有风味的抒发。

  又如,写款待。写主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有礼貌”却又“不拘束”,看似有点矛盾,实则这两个侧面实在是统一的。而且还是统一在“情”上。因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礼貌,因为有情;不讲虚伪客套,就能毫不拘束。洋溢在这场面中的还是一个“情”字。

  这类融情于叙的语句比比皆是。诸如,用独词句“河!”所表达的猛然见到河水的欣喜之情;“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所体现的不分彼此的友爱之情;“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所流露的生活在友谊海洋之中的微醉之情;“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所暗示的流连忘返之情,都使这次访问带上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至于相继出现的“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和“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夕阳”这两组诗句当然更是把感情凝聚起来的点睛之笔。

  最后是作者对草原上牲畜的描绘。描绘的笔集中在马、牛、羊三种牲畜上。对马的介绍,主要通过感受,“真体面”,“令人想起龙马精神”,“想骑上它”,字里行间,包含着赞赏之情;对牛的介绍,主要借助描绘,“重达千斤”“乳房像小缸”的形象,化成诗句“牛肥草香乳如泉”,惊叹之情溢于言表;对羊的介绍,则主要进行评价,“肉美”,“毛好”,流露出的依然是喜不自禁的夸耀之情。和“寓情于景”、“融情于叙”相匹配,这里的状物可以称得上“借情赏物,情随物移”了。

  总之,无论是草原景色的描绘,访问过程的记叙,还是牲畜情况的介绍,“桩桩件件总关情”,处处饱含着作者强烈而又含蓄、鲜明而又深挚的感情。这或许就是一千多字的文章却能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名家点评

  兰州大学教授吴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写罢林海,很自然地转入草原。有别于《林海》突出的是兴国安邦的现实意义,《草原》则畅谈蒙汉民族的兄弟情,但这里同样没有任何说教。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卜师霞《从语言规律到文学形象——以老舍〈草原〉的景色描写为例》:《草原》第一段景色描写共二百余字,却生动地反映了老舍在语言结构、字词运用、写作手法上的高超技巧,体现了语言规律在文学形象表达中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谈谈对老舍〈草原〉的阅读理解》:由于作者是作为一个陌生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的,所以在写作中,有意把生活中得来的真切感受,以一种冲突方式来设计表达的策略,从而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一生创作极勤,硕果累累,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儿童剧《宝船》等,其作品多选材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层居民生活,通过塑造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于“平常”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拓展:草原的说课设计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

  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

  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

  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草原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草原课文原文09-04

《草原》课文原文08-21

小学课文猫原文07-27

小学课文凡卡原文07-20

小学钓鱼的启示课文原文04-14

小学语文《观潮》课文原文09-04

小学散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原文07-28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课文原文08-22

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课文原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