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讲少年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明白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
3、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理念】
1.巧抓主线,贯穿全文。
一直以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因此,抓住三次写“爷爷的芦笛”的句子,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抓住了这条主线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情、景结合,走进内心。
本文的第三部分,也即课文的7~13自然段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强强的反应。作者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边描述环境边记叙强强的反应,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环境描写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环境恶劣,又能反映强强的坚强。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由第九自然段的人物描写——“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为切入口,先让学生品读这个句子,然后思考强强此时为什么会这么害怕?从而回到文章的第八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抓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品读第八自然段,体会狂怒大海的可怕。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可怕的夜间大海,强强才会如此的害怕,然后再读这句话。由于有了环境的烘托,强强恐惧的心理才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才能走进强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6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这,就是爷爷的芦笛声。(音乐响起)在强强的想象里,那笛声婉转悠扬,让他闻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在白天,那笛声是那么清脆悦耳,招引来好多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强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第三次芦笛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它又给强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请大家快速浏览7~13自然段。(指名学生答)
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强强,走进那个难忘的夜晚,感受他经历的一切吧!
二、研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夜晚很快就到了,爷爷要出门去查潮汛,临走前,强强满怀自信地对爷爷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齐读)他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白天—— 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生答)白天的大海是多么的柔和温润啊。而在他的想象中,夜晚的大海一定是——“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生答)充满了浪漫和诗意。所以他才会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齐读)
2、真和他想的这样吗?默读课文的8~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强强的的句子,体会一下他心里的感受吧!
结合环境描写,体会强强内心的恐惧
1.学生默读、勾画,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八、九自然段结合,体会强强的恐惧
A:第九自然段“强强裹紧……连大气也不敢出。”
(指导学生找出“裹紧、蜷缩”从而体会强强很害怕。)
①指导学生通过动作体会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过渡:强强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呢?请大家联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
CAI: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读,体会。
预设一:
学生读整段,谈出自己的感受。
师:在强强的想象中,夜晚的海面上繁星点点,如同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而现在的大海却如此的狂怒可怕,难怪他会裹紧被子——缩成一团。(生答)
预设二:
①学生找出“摇撼”一词体会风非常的大。
评价:是啊。这猛烈的海风似乎要把小闸屋连根拔起!可见这“摇撼”的力量有多大!强强当然会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生答)来,请你读读。
(指名读1、2句)
②学生从“这小屋好似……吞没的危险。”体会到风浪非常的大。
师:能把你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读出来吗?还有谁来试试?男生试试。
③来,我们一起听听大海狂怒的声音。(CAI播放音乐)
这与他想象中萤火点点的海面截然不同啊!我们一起来读读。男生读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女生读强强当时的表现!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只读“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CAI:所以——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学生齐答)
因此——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学生齐答)
B:“又是一个大浪……把玻璃打碎。……连大气也不敢出。”
后来怎样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后面的句子。
①指名一学生读“又是一个大浪……把玻璃打碎。……连大气也不敢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我请一位同学读强强的表现,其他同学读描写大浪的句子。
(2)学习第十自然段,感受强强心理的变化
①狂怒的.大海并没有因为强强的害怕而有所收敛。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生齐读)也不知过了多久,强强焦急起来。咦,刚才不是有同学把“焦急”这个词圈出来了吗。你怎么体会强强此时的“焦急”?(害怕、担心)
②CAI:“他哆嗦着下了床……又钻进被窝。”(自由读,体会)
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刚才是“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现在虽然依旧恐惧,但还是“哆嗦”着下了床。与前面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开始变得勇敢起来。)
④男生齐读“他哆嗦……又钻进被窝。”
⑤强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漫漫长夜啊?我们一起随强强再来感受,读课文的8~10自然段。(齐读8~10自然段)
三、品位第三次芦笛声
①这个可怕的夜晚,强强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是漫长啊。他没想到自己终于熬过来了!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波)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听!(CAI播放芦笛声,板书:奇特)这,就是爷爷的芦笛!
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是什么心情?请你读!谁再来读这句话?多么熟悉多么令人激动啊!还有谁来读?
②在这个漫漫长夜中,这是强强听到的第一个亲切的声音啊!他仿佛就看到爷爷就站在他的身边啊!再读——“啊,爷爷的芦笛!”(齐读)
③强强就是这么激动,这么欣喜,他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CAI:“爷爷!爷爷!”齐读。)
④经历了这个他从未经历过的漫漫长夜后,强强从爷爷的芦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CAI:强强听出了爷爷对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强强听出了爷爷对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强强听出了爷爷对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好了吗?谁先发言?(指名说)这笛声奇就奇在这里,这样的奇妙、这样的与众不同。嗯,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帮忙:爷爷在海边生活了多年,难道不知道有潮汛的夜晚大海会变得狂怒吗?为什么还把他独自一人留在小闸屋里呢?(锻炼、爱)
⑥强强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想起了爷爷说过的一句话:
CAI: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指名读)
⑦(拍肩)强强,你明白了什么?(指名1)这一位强强呢?你又明白了什么?(指名1)请你读!
⑧孩子们,所有的强强们,我们都明白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齐读)贴板书。
⑨我们再来感受爷爷的三次芦笛声。
伴随着音乐声,师生合作齐读描写爷爷的三次芦笛声的句子,感受爷爷对强强的爱。
⑩你们看(指板书)。在这个难忘的、不平凡的夜晚,强强先是那么——自信、不怕(生答),后来极度——恐惧(生答),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他变得 ——勇敢、坚强了(生答)。在爷爷的笛声中,他成长了!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这声声芦笛,分明是爷爷对他深沉的爱啊!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四、小结拓展
①生活就如同这大海,有水平如镜的美丽,也有狂风怒吼的危难。只有在生活中学会经历磨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会真正地成长。请大家记住爷爷的话,他也会让我们受益无穷!(再次齐读“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②老师想起了这么几句话,也想送给大家:
1、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指名)
2、花盆里栽不出千年松,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指名)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齐读)
【板书设计】
8、爷爷的芦笛
悠扬、清脆 奇特
不怕 恐惧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
小女孩神情深深自责
动作专注认真
一般大小
种子饱满精心挑选
乌黑光泽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昨天,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你有读懂了什么?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二)、这四句话谁会读?指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全是强强说的话,……)强强说这四句话的时候的心情相同吗?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爷爷的芦笛做好了,瞧,出示图: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用书上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话。)这时你觉得爷爷的芦笛又是怎样的芦笛呢?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平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六)、第四句:应该怎么读?惊喜,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想像强强心理活动,为什么说芦笛驱走了恐惧?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如果不准确让学生进行选择,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完课文后,想想:爷爷的芦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2、积累关于大海和笛声的词语:
婉转清脆悠扬柔和温润温馨风平浪静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文本。
二、读题导入,把握朗读基调。
1、爷爷的芦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婉转清脆悠扬
2、能读好这三个词语吗?
结合词意,引导学生读出“婉转、悠扬”的抑扬顿挫。
3、喜欢这样的芦笛吗?读出自己的喜欢来;
在强强的想象里,这芦笛给他什么感受,读出强强的感受;
在五月里的白天,强强和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芦笛给他什么感受,读出强强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走进人物内心。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看,在狂风怒吼的夜晚,大海是什么样的?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给强强怎样不同的感受呢?用标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想想读文后的感受,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环境描写(大海):
⑴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⑵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⑶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⑷“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老师也来帮帮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海潮的录像,想看吗?(在声像材料的辅助下,学生在生活阅历上的缺憾得到补充,对于入情入境的朗读得有裨益)
A找一个与你选择不同的伙伴合作一下,快练读吧。
B汇报。请同学来读,可以单独读,也可以合作。评一评,你认为他们读得好在哪里?哪里可以更好?就请你来读一读好吗?C听了朗读,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许多画面,哪一个镜头是你印象最深的?给大家说说。
人物描写(强强):
⑴强强听说要他一个人在屋里,他怕不怕?他是怎样回答的?(语气、动作)再读,做上这些动作。(自信、胸有成竹、拍拍胸脯……)他没有想到——
⑵强强的心理还是怎样的?
3、这恶劣的环境,与强强的心理有什么关系?
(填空:环境非常恶劣,强强。)
可见,越是把环境写得可怕,越能表现强强内心的恐惧,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我们在作文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四、对比朗读,表现人物情感。
1、大家都对环境描写和强强的动作、心理感兴趣,有没有注意强强的.语言?“爷爷!爷爷!”与第13自然段的一样,读起来也一样吗?为什么?看谁读得好。
2、再次朗读,强强变得勇敢了,这组填空还可以怎么填?
(填空:环境非常恶劣,强强。)
五、拓展想象,感悟情感变化。
爷爷的芦笛为什么能使强强变得勇敢?上课时,大家提出来要先知道爷爷这一夜干什么去了,现在在哪里,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你现在能告诉大家吗?
(出示)写话训练: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爷爷;
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现在,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么勇敢的爷爷啊,多么伟大的爷爷啊!他在如此恶劣的环璋中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强有这样的爷爷一定感到无比骄傲,他也一定会以爷爷为榜样。所以他会变得。
想象说话:
风中传来悠悠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想到爷爷的勇敢与伟大,怎能不?
现在,结合大家的发言,你明白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中,“海水”、“结实”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意思什么吗?到前面来写吧。
(海水:困难、挫折、磨练、恐惧……;
结实:勇敢、成长为男子汉、坚强、健康成长……)
六、感悟表达,升华主题。
朴朴实实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强强今天才算明白了爷爷这句话的意思。你喜欢强强吗?你想对强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活就如同这大海有水平如静的美丽,也有狂风怒吼的危难,这就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会经历磨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会真正地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自己,做真正的强者!
七、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到作业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吧。
必做题:背诵课文8——13自然段。
选做题: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借鉴本课的写法。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七至十三自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板书设计:
25
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二、自学探究
1、(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爷爷让强强一个人留在屋子里,强强是如何回答的?
(2)用“
”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读7~10自然段。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学习第三部分(7~10节)
1、强强是如何回答爷爷的话的?(指名说)
2、强强认为自己不会害怕,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自信的)
3、指名再读。
4、你找到了哪些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指名生回答,师出示投影片)
5、这些句子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吗?(恶劣或凶险)(指名回答)
谁来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分组读)
6、大家再读第7~13节,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生自读画句子。(指名回答)
师出示投影。
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强强此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反映强强此时的心情。(紧张或害怕)
7、学生再读,体会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指名读)
8、刚开始,强强却说——引读“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这两种心情是不是矛盾呢?
9、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之前强强为何不怕,之后为何害怕?
引导懂得刚开始,强强还没尝过海风海浪的厉害,所以对爷爷说不怕,后来,夜里突然刮起风时,强强紧张了,害怕了。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过渡:强强最终战胜害怕心理了吗?
请大家读11~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使强强最终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的?(出示小黑板)
2、生自读课文思考。
3、回答(指名说)引导得出强强勇敢的原因。(1、经受了锻炼;2、爷爷的笛声给了他力量)
4、此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板书: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指名读,齐读。
生自读,感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5、说明类似道理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也送几句给大家。
出示小黑板: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年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6、你有没有像这样的话送给大家。
生说。
(三)指导背诵。
课文7~13自然段不仅有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还细腻地写出了强强的心理,结尾更有让人回味的哲理性话语,让我们把它们背出来好吗?(时间关系,可让学生自选认为感受深的一段背下来。)
学生试背。(机动)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
正如课文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冲过去,你就真正的长大了。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通过风雨夜爷爷让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经风雨才能成长”的道理,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将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结合起来,读来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学习运用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的含义。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品读描写强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感受强强的心理变化,进而理解爷爷的做法。
设计理念:
1、从课题入手,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来理清思路,以“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什么”展开教学,感受爷爷的那份爱。
2、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言文字,将文字描绘的情景还原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抓关键词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以读为主,品味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
课件一、有关风雨的图片资料
课件二、文中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1、大家见过芦笛吗?出示图片,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卷成,放在嘴里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出示芦笛声)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
生自由谈感受
3、让我们闭上眼睛,美美地感受这天籁之音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芦笛第一次出现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一小闸屋给强强带来了快乐?
2、海边的风光是那样迷人,笛声是那样美妙,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让我们读出这如诗如画的美!
3、在强强的想象中,小闸屋的一切是令人向往的,强强多么盼望再回到这里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中看到了大海的美丽,见识了芦笛的悠扬。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芦笛给强强带来的快乐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受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2、从他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呢?
3、每个人都能读出大海的美,请大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评评看,读得怎么样?会评价就是会读书!
感受害怕
1、白天,海边的生活快乐自在,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那么多的.惊喜,不知不觉中,夜晚很快就到了,自由读7—13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度过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讨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夜晚。
3、大海变得狂怒起来,风是怎样狂?大海是怎样发怒?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看看波涛汹涌澎湃汹涌的大海。
(1)大海变得怎样?发出怎样的声音?
(2)大海真的是发怒了,谁能来表演读一下。
看得出你朗读时脸上的表情很激动,很紧张,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情感写在脸上,我们也这样试着读一读。
4、假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5、现在强强就在这样一个天气可怕、风狂浪猛的夜晚,一个人孤独守在小闸屋里,他会怎样度过呢?
(1)划出强强表现的句子。
(2)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大声呼喊?你来喊喊?
你为什么这样喊?
(3)在爷爷查看潮汛前强强是怎样表现的呢?你认为这时候强强该怎样对爷爷说?
6、可强强毕竟是个孩子,而且孤身一人,他能不害怕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强强的害怕。
过渡:
强强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他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他盼着爷爷出现在自己面前,就这样,在焦急的等待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
1、没过多久,强强在蒙眬中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听到爷爷那熟悉的芦笛声,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媒体出示:爷爷!爷爷!
3、在这漆黑的夜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你对爷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4、同学们,请你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强强从爷爷悠扬的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5、生交流:
安慰关爱……
6、是啊!有了这充满爱的关怀的笛声,有了这充满希望的笛声,强强无形中鼓起了勇气,变得坚强了,他还明白了爷爷那句话的含义,你明白了吗?
7、生交流
师引导:学到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动听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希望和启迪,也给我们了许多许多,我们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点出“爷爷!爷爷”
板书设计:
8、爷爷的芦笛
爱
勇气
勇气
笛声美风浪人
快乐害怕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大结实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懂得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坚强勇敢。
2、能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认6个生字。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课《爷爷的芦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芦笛 婉转 悠扬 温润 脸颊 潮汛
喷洒 摇撼 打碎 裹挟 恐惧 驱赶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
三、自学生字
1.自己把课文中难度大的生字再记一记
2.交流难字:裹: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是个“果”
碎:“卒”的左边加上“石字旁”
颊——挟:“夹”字加偏旁
3.其他字按照预习情况进行交流
四、交流预习的词语
五、深入学习课文
1、在强强的想象中,爷爷的小闸屋是什么样子的呢?回读第一自然段
2、默读思考:来到小闸屋后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给课文分段。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1)兴奋
强强为什么兴奋?
指导朗读2——6自然段
(2)害怕
你从哪儿看出强强十分害怕?
指名说:
①“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②“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③“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指导朗读
当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时他的感情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静。”
在独自一人经历了狂风大浪后,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心情会怎样呢?
兴奋:因为爷爷在不远处陪伴着他,而且爷爷就要回来了。
塌实:那么大的风浪都过去了,现在风浪小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自豪:独自一人度过了风浪最大的时刻,度过了令人紧张、恐惧的时刻,自己不是也很了不起吗?
勇敢:经历了这样大的风浪,再遇到这样大的风浪还会害怕吗?
指导朗读
这是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讨论)
齐读最后一句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爷爷的芦笛》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自由发言)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懂得只有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坚强和勇敢。
3、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六个生字。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边读边找找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然后借助注音认识生字。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3)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文中几次提到“爷爷的芦笛”。
2、同桌交流所划的句子。
3、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
4、教师引导学生划出正确的语句。
①“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枝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第一节中)
②“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一枝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第6节中)
③“……啊,爷爷的芦笛……”(第12节中)
四、品读感悟,体现情感。
1、自主学习第1~6节。感受“海水的湿润”与“强强的愉悦”。
(1)自由练习读,个别试读,大家评议。
(2)教师指导读。
①抓住“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成群的海鸟”“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柔和湿润”“拂过”等词语结合看图,引导学生感受海边自然风光的美丽宜人。
②抓住“好玩”“清脆”“拉着”“招引”“别提多高兴了”等语句,体会强强对海边生活的向往与依恋。
(3)启发思考:在这里我们除了体会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强强的愉悦,我们从强强的爷爷身上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2、以读促悟,学习第7~13节。感受“环境的变化”和“强强的心理变化”,即感悟“两条明线”。
(1)初读第7~10节,整体感知。
①引读第7~10节,要求:自由朗读7~10节,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自然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的'句子。
②小组交流。
⑧全班交流。
(2)细细品味,读出感情。
①学生合作找出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永不疲倦”等词句体会海水肆虐凶猛的情景;找出“裹紧被子”“蜷缩一团”“连大气都不敢出”等词句体会强强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
②认真听教师范读。
③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④指名读、评议读、齐读。
3、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从“爷爷的芦笛”中受到感染。
(1)自由读第11~13节,自主质疑。
(2)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
①强强一开始在他爷爷走时说不怕,后来为什么又害怕呢?而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又不怕了呢?
②强强的爷爷在漫漫的长夜里做了些什么呢?他不害怕吗?
(3)小组就以上问题合作探讨,交流认识。
(4)师生小结:
①强强未经过实际锻炼,所以害怕。
②强强的爷爷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大风大浪,所以尽管一个人去查看汛情,也不害怕。
③正因为强强从“爷爷的芦笛”中感受到爷爷坚强勇敢的生命形象,所以后来又似乎变得勇敢起来了。
过渡: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让我们再来细读感受一下,这样悠扬的芦笛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听到的呢?强强心理有何变化呢?
适时板书:
海水湿润强强愉悦
适时板书:
爷爷:慈祥能干
启发思考:这里写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这与“爷爷的芦笛”有什么关系呢?(过渡到下一步)
引导质疑,教师出示梳理出主要问题。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五、小结。
1、让学生谈谈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理解。
(1)同学们互相交流认识。
(2)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学生可举例说明)
2、小结: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形成坚强的品格。
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适时板书:坚强勇敢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的芦苇()的笛声
()的海水()的海鸟
()的曲调()的孩子
2、仿写词语。
湿漉漉
一干二净
3、摘录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
把比作,写出了。
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4、爷爷的芦笛
暴风之夜
胆小→勇敢
实际锻炼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13自然段。
2、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风暴之夜的环境恶劣,体验强强独守小闸屋的恐惧心情。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7—13自然段中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明白环境与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爷爷的芦笛”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味一下,这笛声怎样呢?出示: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2、学生交流。
3、小结:可见,这悠扬的笛声已经打动了大家的心,我相信如果学完了全文,大家会从芦笛中体味出更多的内涵。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过渡:夜晚很快就到了,爷爷告诉强强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1、精读第7自然段,感受强强的“不怕”
(1)出示爷爷与强强的对话,分角色指名读。
(2)爷爷说今晚会有潮汛,强强要一个人留在小闸屋里,他怕不怕?
(板书:不怕)
(3)当时的他在爷爷面前表现得怎样?(勇敢)
(4)指导朗读,读出勇敢。
过渡: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一起去瞧瞧晚上发生了什么?
2、精读第8—10自然段,感受强强的“怕”
(1)欣赏动画,了解今晚发生的事情。
(2)潮汛之夜,强强一个人呆在小闸屋里,到底怕不怕?(板书:怕)
(3)强强为什么这样害怕?(风浪的凶猛)
(4)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风浪凶猛的句子。
(5)指名交流相关句子。
出示:
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6)逐句说说哪些词最能让你感受到大海的凶猛。(狂怒、喷洒、摇撼、吞没、摔打、永不疲倦等)
(7)指导朗读,读出海的凶猛。
(8)小结:这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夜晚!
过渡:这样的夜晚,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有趣的话题,这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这样的夜晚,你孤身一人,躺在一个漆黑的海边小屋,听着风的摇撼,浪的巨吼,此刻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就让我们走进主人公强强,去感受他心惊肉跳的暴风之夜!
(9)再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找出描写强强表现的句子。
(10)交流出示: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11)读第1、2句,说说强强的害怕从哪些词语体验到的?
强强为什么要呼喊爷爷?
你能把这种感觉放进带进你的朗读吗?
(12)读句3,你们又可以读出什么?(焦急)
可以从哪些词语体验到?
能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13)刚才我们仿佛亲身来到了小闸屋,感受了风浪的凶猛,与强强一起焦急、恐惧,担心,人物的心理与环境紧密结合,文章写得生动,扣人心弦,让我们再一次共同欣赏这精彩的语段,男生读描写风浪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强强表现的句子。
3、精读第11、12、13自然段,感受强强的“不怕”
过渡: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传来了奇特的声响!
(1)播放笛声。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啊,爷爷的芦笛!
感情朗读这句话。(两个感叹号传达了强强的怎样情感?带上人物的心情读好它。)
(3)听见了爷爷的芦笛声,强强变得怎么样?(板书:不怕)
出示: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4)交流:仅仅是爷爷的笛声驱赶了他的恐惧吗?到底是爷爷的什么让强强不再害怕?(爷爷坚强的品格、丰富的生活经验)
(5)交流:风涛声中悠扬的笛声,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些什么?
(6)引读这句话。原来这优美的笛声竟然包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因而这悠扬的笛声。
四、理解爷爷的话,感悟文章主旨
1、理解两个“不怕“的不同。
2、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交流:爷爷明知道今晚会有潮汛,为什么还要让强强独自一人留在小闸屋?(板书:经受风雨接受锻炼健康成长)
4、齐读这句话。
5、出示有关诗句,丰富积累。
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6、写写自己的感想体会。
7、一个人要经历磨练,才会更坚强、勇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老师也深深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笑对挫折,笑对人生,经风雨、见世面,迎着风雨健康成长!
五、课后练笔
强强觉得自己变的勇敢了,并想到爷爷平时爱说的话,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人在小闸屋面临风雨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映?展开想象,借鉴8-12自然段的写法,写出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强强的反映。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 “婉转、悠扬、潮汛” 等。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爷爷的芦笛声使强强变得勇敢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爷爷对强强的爱,体会强强在经历恐惧后变得勇敢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困难的品质。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滋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爷爷的爱和强强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的芦笛声为什么能使强强变得勇敢,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尤其是对强强心理变化的部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大海、芦苇荡、爷爷吹芦笛的画面)、音频(芦笛的声音、海浪声)和视频(如果有合适的关于海边生活的视频)。
制作简单的芦笛道具(用于课堂展示或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音频:播放一段悠扬的芦笛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知道芦笛是什么样子的吗?” 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课题《爷爷的芦笛》。
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芦笛和大海边芦苇荡的图片,简单介绍芦笛在海边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检查生字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如 “婉转、悠扬、潮汛、蒙眬、脸颊、摇撼、颠簸、蜷缩、哆嗦、漩涡” 等,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认读,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重点强调和纠正。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20 分钟)
学习第 1 - 6 自然段
朗读指导:指名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这些段落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喜爱和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分析描写: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闸屋环境的语句,如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小闸屋的美丽和宁静,体会强强对这里的喜爱。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强强心理活动的语句,如 “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分析强强的心情。
学习第 7 - 13 自然段
情境营造:播放海浪声的音频,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当夜幕降临,大海突然变得波涛汹涌,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里,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心理变化分析: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强强心理变化的词语和句子,如 “害怕、恐惧、焦急” 等,以及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等句子,体会强强在狂风巨浪面前的恐惧。
朗读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现出强强的害怕和无助,可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等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学习第 14 - 19 自然段
芦笛出现:引导学生思考,在强强最害怕的时候,什么出现了?(爷爷的芦笛)让学生找出描写芦笛声音的语句,如 “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体会芦笛声音的美妙。
情感升华:讨论爷爷的芦笛对强强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爷爷的芦笛能让强强变得勇敢?引导学生理解爷爷的芦笛代表着爷爷的爱和鼓励,这种爱给了强强力量,让他克服了恐惧。在讨论过程中,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遇到困难时亲人或朋友的鼓励对自己的影响。
角色扮演:选择部分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强强,表演强强在听到芦笛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 分钟)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强强在这次经历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爷爷的芦笛所蕴含的意义。强调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有亲人的爱和鼓励,我们就能勇敢面对。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强强这样从害怕到勇敢的经历?如果有,是什么给了你力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自己在困难中得到鼓励后变得勇敢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爷爷的芦笛
强强:
高兴(喜爱小闸屋、思念爷爷)
害怕(狂风巨浪)
勇敢(爷爷的芦笛 - 爱与鼓励)
芦笛:
声音:清脆、悠扬
意义:爷爷的爱、力量的象征
【四年级《爷爷的芦笛》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12-27
《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设计08-08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08-05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05-27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07-28
音乐教学设计榕树爷爷05-13
《蟋蟀的住宅》公开课教学设计09-22
《燕子过海》公开课教学设计10-24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八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