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及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课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四、背读。
当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 挺拔
B.震撼 遗憾 喊叫
C.耳闻目睹 赌博 堵塞
D.容忍 万仞 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 )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 )
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
(四)《观潮》中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波澜壮阔、势极雄豪的景象,你还能举出几首杨万里的诗吗?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C 5.B
(二)《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南宋
(三)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3.A.√ B.√ C.× D.√ E.×
《观潮》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参考答案:
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江面风平浪静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 迫切 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及答案】相关文章:
《画人记》导学案附答案05-11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及答案06-23
高二《祝福》导学案附答案(精选10篇)05-14
《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及参考答案07-13
《谈生命》优秀导学案09-08
《离骚》优秀导学案(精选10篇)05-21
导学案心得体会12-23
《苏武传》导学案(精选13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