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时间:2022-08-24 16:04:59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

  《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诚信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要言而有信。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教学重点:

  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文题目《商鞅南门立木》。

  3、商鞅历史背景介绍。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4、快速阅读课文。

  5、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齐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3、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4、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5、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研读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2、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3、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解决问题: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4、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5、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怀疑、不相信)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抓住小伙子的动作语言描写(走挽扛)(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学生表演谈谈此时小伙子的心理想法。表演时抓住小伙子的动作语言描写(走挽扛)(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同时也有一种讽刺意味,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大家看看商鞅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人)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五十两黄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让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托,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这句话表明了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研读最后一部分第十五自然段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

  三、课堂小结

  1、谈谈对商鞅这一人物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诚信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是做人的准则,是得到他人信任的基础。

  四、课外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拓展

  作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法家后学将商鞅言行与史载汇编成《商君书》。西汉的司马迁著《史记》时,立商鞅的单独传记——《商君列传》;另外王蘧常撰写《秦史》时,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

  原文

  商鞅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③南门,募民有能徙④置北门者予⑤十金⑥。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⑦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⑧下令。

  注释

  令:指变法的法令。

  既具:已经准备就绪。

  市:市场。

  徙:移动,迁移。

  予:给。

  金:古代货币单位。

  辄:就。

  卒:最终。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就赏给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运木头。商鞅又宣布命令说:“能够把木头搬运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启发与借鉴

  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取得了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为自己变法法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信用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宝,对于个人而言亦然。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做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品德和人格的体现;做人诚信与否,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商鞅南门立木01-09

南门立木的商鞅03-27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03-27

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03-30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模板03-25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商鞅南门立木》课文12-17

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商鞅南门立木04-15

六年级语文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案03-19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