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课前,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学生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
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师:右面是——
生:盾!
师:(对着画“矛”和“盾”的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
生:别吹破了吧。你看,我的“盾”你就不怕你。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
生:我的可厉害了,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你们这些原始性的兵器“矛”了!
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的“盾”更坚固!哪一位要是请了我的“盾”做保镖,哈哈,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们说是不是?
师:同学们,他们“夸”得怎样?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高声喝彩)
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是用来——
生:(齐)进攻的!
师:“盾”呢?
生:(齐)防守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故事的题目就是——
生:(齐)自相矛盾!
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
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是投入。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互相纠错。如果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生:(展示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情况,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
师:这个楚国人是怎样来卖自己的“矛”和“盾”的呢?
生: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夸口的语气读。我来试一试。
师:读得怎样?
生:不错!他重读了“坚固得很”“锐利得很”。
生:重读“坚固得很”,突出了“盾”的坚固;重读“锐利得很”,显示了“矛”的锐利。这样读,还显示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忘形。
生:我觉得也可以重读“我的盾”“我的矛”,因为突出“我的”,充分地表现了这个楚国人的得意洋洋、狂妄自大!我来示范一下。
生:我觉得,还可以重读“随你用什么矛”和“随你什么盾”,说明他的“矛”和 “盾”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他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自己还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两句话读一读,好好地体会一下这个楚国人的心理状态。
生:(自由朗读体会;齐读)
师:他这样“夸口”说能卖得出去吗?为什么呢?
生:(大家异口同声)“卖不出去”!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戳不进去或穿不透,这只能说明他的“盾”还说得过去,但“矛”就谈不上锐利了。
生:如果用他的“盾”来挡他的“矛”,“盾”被矛戳穿,就说明他的“盾”并不坚固。
生:如果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矛”断了,“盾”也被戳穿了,只能说明他的“矛”和“盾”,没有一样是好兵器。
生:他在叫卖时,说的话前后不一致,这就叫“自相矛盾”,当然没有人会相信他,更加不会上他的当!
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自相矛盾,还在自吹自擂,实在是太可笑了!
师:所以,当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话时,他的反应是——
生:(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抓住“夸口”,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自由朗读体会→小组朗读交流→全班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
三、表演展示,评议深化
师:现在我们来演一演,有兴趣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先请组长分配好角色,在组内练习。(小组内根据角色要求进行练习)
师:我们请第二小组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生:(表演者兴致勃勃,高度投入;观众们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师:(当学生演到其他围观的人质问楚国人时)这位将军经常带兵打仗,听楚国人这样夸口说“矛”又说“盾”,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这位生意人,你竟然夸下如此海口。我纵横沙场多年,可谓见多识广,但从来没见你所说的的矛和盾啊!你能告诉我,它们交锋后,会出怎样的情况吗?
生:(表演楚国人的学生,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抓耳挠腮,急得浑身直抖)
师:看他那哑口无言的样子,真可怜!(对着一位“围观的人”)这位老爷爷,你来提醒提醒他。
生:(捊了捊“胡子”)年轻人,以后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做生意嘛,讲究的可是诚信啊!
师:你们也是做生意的,快来帮帮同行吧!
生:像你这样说话前后不一致,谁还敢来买你的东西呢?你这不是不打自招吗?以后还是实在点儿好啊!
生:以后说话做事可要动脑想想,千万不可以不切实际地说大话。知道了吗?
师:“楚国人”,你别再哑口无言,急得脑门儿上直冒汗了。也来说跟大家说两句吧。
生:(演楚国人的那位学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大家教训的是,以后我说话、做事,一定会实事求是、注意前后一致的!请大家看我的行动吧!
四、适度拓展,以写促读
师: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是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愿意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吗?
生:愿意!
师:(挂出小黑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生:(借助拼音读通原文→小组里交流读正确情况;老师指两名学生朗读,并纠正读音)
师:能够读懂原文的意思吗?
生:(边读边想,不是与课文对照;小组里交流)
师:古文讲了一个楚人在干什么?
生:卖矛又卖盾。
师:他先吹什么?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又吹什么?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有人问他什么?
生:以子这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段本来比较深奥的文言文,一会儿就读懂了。真的懂了吗?
生:(非常肯定地一起高喊)懂了!
师:老师来考大家几个字,就可以知道有没有真正读懂。“鬻”字什么意思?
生:卖!
师:“誉之曰”中的“誉”呢?
生:夸口!
师:“陷”呢?
生:戳穿!
师:“其人弗能应也”,“弗”什么意思?
生:不!
师:同学们真是好样儿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故事,又懂得了一个道理。我相信那个楚国人也一定受益匪浅。如果他再次来到集市上卖矛和盾,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题目自定。
(学生练写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展示,教师适时组织评议)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2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矛”的古文字)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
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
生:古代的将军、武士。 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出示“盾”的古文字)一起说——盾。
师:同样是一种武器,他们有什么差别?
生: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
师:我们把这两种武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齐读——矛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前后相对。
师:两样不相干的武器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件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矛盾课文,题目就叫——自相矛盾。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课文虽然短,但有几个关键词语考考你会不会读? 指读第一行“盾 坚固 戳不穿”,师评价:注意了词语间的停顿。 指读第二行“矛 锐利 能戳穿”, 指读最后一个词“张口结舌”。
3、指导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这些词中有两个字提醒大家注意的, 第一个“矛”,师范写:横构下面有一点,最后还有一撇。 “盾:”先写横撇,再写竖撇,一横长,一竖短,下面加个目。 请大家把作业纸拿出来,把课题中的“矛盾”补充完整。 (师提醒写字姿势)
4、齐读大屏幕上三行词。
师:当我们把这些词连起来读的时候,你是不是联想到了课文?能不能借助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旁边有个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他张口结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师:你一定读懂这个故事了。
生: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没有矛能戳得穿,他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锐利的,没有盾能防住它,有个旁观者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问得楚国人张口结舌。
师:他不但记住了课文,还会加进自己的理解来讲。
5、师:同学们,要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得回到故事的现场。来看课文。
师引读课文: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说——(指读)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指读) 楚国人一共说了两句话,先根据自己的读法辨一辨。(生自读)
师:请问楚国人卖的是什么?
生:矛和盾。
师: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介绍自己的矛和盾?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我的矛非常锐利。
师:他用自己的话说的,我要求能不能读出来?如果让你来卖,你怎么读? 指读。“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他是这么介绍的,你呢?再指读。
师:同样的.文字每个人介绍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再指读。
师:楚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的时候,书上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你注意到了吗?
生:夸口。
师:什么叫夸口?
生:很夸张地说。
师:你试着学着楚国人夸张地说一说。指读。
生:我觉得他是夸大地说。
师:你也来夸大地说。指读。
师:你觉得楚国人——
生:本来他的矛和盾不像他说得那么坚固。
师:自卖自夸。再默读这两句话,你从哪儿发现他夸张,说大话吹牛?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说明他的盾十分坚固。
师:突出“得很”,再读。
生:还有“随你”也是夸大
师:换个词
生:不管你。
生练读。
师:他理解了,但读不出,谁来帮帮他。再指读。 指读以上两句话。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两句话,楚国人介绍时很有特点“我的盾坚固得很”,他为什么不说“我的盾很坚固”?
生:程度更加深一点。
师:强调他的盾——
生:非常坚固。
师:改一下,他的盾是——
生:十分坚固。
生:我的盾是最坚固的。
师:所以他才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一起读好这两句话。
师:就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再请一生读刚刚两句话。另请一生读旁观者的话。
师:有两个词红色的(你的,你的),能读好吗?
生再读。 师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师:楚国人话都说不出,连嘴巴都打结了吧,这就叫——张口结舌。刚刚夸得那么好,怎么一下子张口结舌了?
生:他说盾能挡所有的矛,他卖的矛也是其中一个。
生:楚国人说他的矛十分锐利,他的盾十分坚固,如果他的矛戳穿他的盾,说明他的盾不是最坚固,如果他的盾挡住他的矛,说明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他已经给我们两种结果,如果用矛戳盾,戳穿盾说明——
生:盾不是最坚固。
师:如果他的矛没有戳穿他的盾——
生:他的盾不是最坚固。
师:他已经被我们混乱了。
生:他的矛不是最锐利的。
师:同学们,除了戳穿戳不穿还有什么情况?
生:矛戳了一半戳不下去了
生:矛戳了盾,盾碎了,矛的头掉了。
生:盾没破,矛也没碎。
师:说明这两样东西都不容乐观。我们做了这么多假设,他说的话总是——
生:他说的话总是不实现的。
生:总是会露馅的。
生:总是很矛盾的。
师:他用了“矛盾”,不管怎么样,他说的话总是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
我们已经理清了当时的现场,作者写自相矛盾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要夸大,要把它最真实的一面体现出来。
师:就是要实事求是。
生: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不能表现不一致。
师:前后言行一致。把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读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话气,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三、补充学习
《自相矛盾》古文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出示小古文《自相矛盾》)
师:先跟我读两遍,第一遍注意红色的生字。第二遍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已画好节奏号。 师领读,生跟读。第三遍齐读。
师:读了三遍,其中有几个关键字理解吗?“楚人有鬻”中“鬻”什么意思?
生:卖。
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陷”什么意思?
生:戳穿它。
师:小古文不仅让我们读懂,还可以表演。让你学古人,你会怎么说?先试一试。 指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之”读正确。学生自由练读。 再指读。指名问问他。(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再请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读。
师:能一个人把这个故事诵读下来吗?指名读。
师评价:第一次读小古文能读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掌声献给她。 再指读。
师评价:这是轻轻吟诵。 再指读。 (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延伸再学
师:同学们,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楚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他心里肯定有想法的,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着“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 ”,就写楚国人心里的想法;如果你的作业纸上写“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 ”,就写围观的人心里的想法。 学生练笔。
师:先听听楚国人的说法。
生:我这次说了大话,本以为大家会抢着买,谁知他们一下子看出来,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被大家取笑一番,真丢人啊!我以后再也不说大话了。
师:她想的不太全面。
生:我真不应该夸大自己的矛的盾,现在怎么解释呀!如果用我的矛戳我的盾,一定会露馅的,怎么办呀?
师:给这两个楚国人提提醒,不仅仅是夸大而已,听听围观的人怎么说。
生:这个人说话真是前后抵触,我可不能像他一样夸大某个事物、某个人,否则难免自相矛盾,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要做个诚实的人。
生:卖矛的盾的人说他的矛能戳穿所有的盾,又说他的盾能防住所有的矛,前后抵触,哈哈哈,说话那么矛盾。
师:看他们把自己的答案修正一遍,听听他们的见解。
生:这个人还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我看他是吹牛吹大发了。
师:是仅仅吹牛呢吹大发了吗?看看黑板,他说的话前后—— 生:欺骗顾客。
师:有欺人之嫌。
生:他说的话前后抵触。
师:再修改一下自己的话,特别是楚国人,你不仅仅在夸大,还在前后抵触呢。 (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里借用“写想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写想法”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帮楚国人写想法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写得还算精彩,但是刚开始,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表层,只认识到说大话不好,教师继续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接近“自相矛盾” 的本源之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两句话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可能同时成立。至此,才算真正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师:成语故事不但给我们带来快乐,还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
课后作业:
1、回家后把《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读《韩非子》中其他成语故事,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
3、自己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如果有,试着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3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六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1-16
《春联》教学实录04-12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模板10-09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优秀10-13
语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2-21
古诗《蜂》教学实录04-15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精选14篇)06-07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实录04-1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