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下册语文《永远新生》课文
《永远新生》是201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篇文章一点一滴都是灵魂深处的菁华,一笔一画都是生命到老的诚恳、率真、智慧与深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永远新生》课文,欢迎阅读。
《永远新生》
世界上的艺术珍品已是洋洋大观,但是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卞和之玉人不识,杰作诞生之初被讥讽、咒骂的情况经常发生。莫奈被官方排斥终生,晚年婉谢了法兰西学院提供的交椅。凡·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
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肪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毫无异议,古老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但哪一时代哪种风格能代表传统呢,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近亲婚姻导致衰颓,每次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都经历过孤陋寡闻的时代,引进外国艺术是新鲜事,但外国传统犹如中国传统,都是在反、反、反、反、反中积累形成的,要识别精华与糟粕并不容易,取哪样的经呢?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现代中国人同古代中国人有距离,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也有距离,但哪种距离更遥远?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但肯定一点: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包括建筑、雕刻、绘画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的出版正是时代潮流的产物,并又促进了潮流的正向发展,因在宏观中,在比较中,提高了人们的识别力,不识货,货比货。
人情的共性绝不会埋没艺术的个性,正因物质生活太相似了,人们珍视独特的精神享受,追求奇花异草。猎奇亦是新鲜,但是短暂的,绝非艺术创作。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产足于土生土长。
【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3、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三、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四、研讨课文
1)生字识记
筛(shāi):
1.筛子。
2.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
3.比喻经挑选后淘汰。
4.使酒热。
5.斟(酒)。
卞(biàn):
1.急躁。
2.姓。
梵(fàn):
1.关于古代印度的。
2.关于佛教的。
隅(yú):
1.角落。本文取此义。
2.靠边沿的地方。
昉(fǎng):
1.明亮。
2.起始。
糟(zāo):
1.做酒剩下的渣子。
2.用酒或糟腌制食物。
3.腐烂,腐朽。
4.指事物或情况坏。
2)词语识记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向隅: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五、本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讨新课
1、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2、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3、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否定“规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4、“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举例说明。
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二)对课文第四段的诠释
最后一段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三、写作特点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写作借鉴:议论文一般语言严谨,但本文在严谨中还透着睿智和幽默,这是同学们写作议论文需借鉴的地方。如:“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再如:“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议论文语言的幽默与生动,会给文章增色很多。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四、小结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字句间透出一种睿智。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永远新生
吴冠中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勤奋著述,立论独特,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有《吴冠中全集》行世。2010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
创作特点
吴冠中持有独特的艺术传统观点,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和程式,包括各种皴法、描法以及诗书画三合一的当代价值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些程式可能导致创作力的衰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些程式可能会导致作品变得陈旧。吴冠中提倡现代文人画应该融合西方艺术的元素,从而拓展到更多现代造型空间,如雕塑、建筑等。他认为传统与外来影响的重要性应由画家自行决定,并选择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表达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
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吴冠中展现了他独特的简洁、锐利和明晰的写作风格,其核心是“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提出“风筝不断线”的理念,质疑“内容决定形式”,为“抽象美”辩护,并勇于批评以笔墨为评鉴绘画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他在艺术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1997年11月,吴冠中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笔墨等于零》一文,提出脱离具体画面的笔墨价值等于零的观点,引发了美术界长达十几年的激烈争论。
晚年时,吴冠中曾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表达了他对鲁迅在社会精神世界贡献的高度评价。评论家王进玉认为,吴冠中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讨论绘画的社会功能性问题,强调了作品对人心灵震撼和生活启悟的重要性。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融合了中西绘画元素,长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实践。他的油画作品清新、明快,充满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同时,他也致力于水墨画的创新,其作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
吴冠中的艺术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关怀。他的绘画作品以祖国山川和家园景色为主题,通过艺术形式上的敏感和坚持,打破了油画和水墨画的界限,创造出意象的艺术境界,以现代方式展现“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吴冠中专注于油画风景创作,并探索油画民族化。他将欧洲油画的直观生动性、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相结合,擅长表现江南水乡的景色,创作出具有抒情诗感染力的画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吴冠中也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他利用中国传统材料和工具表现现代精神,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诗情画意,作品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
吴冠中的水墨画主要以风景为主题,偶尔也包括鸟兽、花草等作品。他选择的材料着眼于形式构成特征,喜欢那些能够激发他水墨点线的疏密和力度、韵律和节奏的景物。他对这些景物的处理与传统水墨画家不同,他的山水画作品蕴含着生命律动,展现了他对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尽管在技巧和章法上远离了传统绘画形式,但在艺术精神上与历代水墨画大师们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
【九年级下册语文《永远新生》课文】相关文章:
吴冠中《永远新生》课文原文06-20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永远新生教学教案09-07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望月课文09-14
九年级语文下册《家》课文10-15
初三下册语文《笑》课文12-08
五年级语文下册《猫》课文01-05
九年级语文下册《废墟的召唤》课文10-18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猫》课文01-0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谈生命》课文10-21
五年级语文下册《虎口藏宝》课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