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和鉴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和鉴赏,希望有所帮助!
汉语译文原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英语译文原文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ont be dismal, dont be wild!
不要忧郁,不要愤慨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悲伤的日子需要宁静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相信:愉快的日子终将来临!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心中的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眼前不过是暂时的悲哀
In a moment, passes sorrow;
一切将会在瞬息消逝而去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而逝去的一切将会变得亲切。
作品鉴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开头是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脆弱的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那些不够坚强的人面临“灾难”。那的确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但诗人并不因为这而消沉、逃避和心情忧郁,不会因为被生活欺骗而去愤慨,做出出格的事情。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正如诗中写到的那样,“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生活往往是有曲折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失去了,才能知道拥有的可贵。
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观。“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尽管“现在却常是忧郁",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感受到被欺骗,但这是暂时的,不会停留在这儿,不会就在这儿止步。要用对立统一、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生活中总会出现。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坚持美好的信念和进取的态度,才能更好的把握住现实,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切艰难险阻都是暂时的,因而那逝去的也就变得可爱,这才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中的辩证思想。
最为经典的尾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表明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困难迟早是会成为过去的,而那些过去的将成为人生财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领悟人生的真谛,走完人生的道路。当成功后,回首一望,这些就成了自己成功路上的足迹、见证。
这首诗的前四行侧重于安慰困苦悲伤中的某个人,这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诗人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精神在欧洲大陆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那时的俄国,一方面处于沙皇暴政的统治下,另一方面,人民的自由意识大大觉醒,起义和反抗此起彼伏。诗人出身贵族,有着强烈的自由民主意识。这些注定了诗人的生活会充满暗礁、漩涡、险滩和坎坷不平。诗人在面对困苦时坚定自己对生活的信心,诗人就靠着信心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暴力的压迫。而后四行则试图理性地解释悲伤和泪水有害无益。困境中的“温和、平静”是生活的大智慧,只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机会永远在那里,逃避困境,回避现实都于事无补。无论灾难何时发生,都要学会豁达从容,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精神抖擞地直面沮丧,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战胜困难,只有这样,希望才一直都在,才能看到雨后彩虹的绚烂,体会到重重磨难之后的人生幸福。
诗人对生活的假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正是这种生活观,这种对人生的信心,这种面对坎坷的坚强和勇敢使得这首诗流传久远。
总体思想
曾经,对生活作出过一次又一次的判断。在判断中,生活是一个公正的裁判员:曾经坚持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也相信,幸福会像梦想一样在每个人的前途上闪耀;而且,仍然在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努力而变得更好;所以将人生的格言严格地定义为:做一个好人。
这简单而又幼稚的格言,越来越显得假声假气,令人疑窦丛生。在经验世界里,似乎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很认真地生活着,每个人对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理由,每个人为自己的活着铺满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每个人都在宣称付出了很多得到了很少,每个人都很快乐,每个人在愉悦着自己,也在愉悦着别人,所有的人对世界都不满意,所有的人又相信自己的世界就是必定如此。
很多人感受到了痛苦,但没有忧伤,在苦苦地煎熬,却毫无知觉。曾经所坚信的,正如现在所怀疑的,但没有什么分量,也没有什么重量,每每随着夜进入了黑暗的腹部,进入了所有模糊不清的心脏。在这世界上的存在感到惊慌,对一直在欺骗生活感到憎恶。
内心承担着所不能摆脱的困惑,但却要在生活的欺骗面前镇定自若,装扮成心甘情愿的样子——有关于这些说法的解释,有人称之为存在,有人称之为意志的苦恼。但是为长久以来,同生活最浓烈的苦酒——孤独,作着最不妥协的斗争。感受到在孤独的液体中,生活在向施加一个又一个诱饵。它们设计出了一条一条的出路,但事实上,当每次上钩的时候,都会感觉到附着孤独的一切显得更加明亮,具有着某种必然性。
文章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第一段是低声嘱咐,第二段是理性分析
整首诗充斥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普希金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1825年俄历十二月,俄国爆发了反对沙皇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面对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即诗人的女友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诗人的这首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诗人广为流传的作品。
作品简介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种假设,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中,生活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欺骗者,而你恰巧在一个很不幸的位置上。在假设的情境中,生活与你一起陷入了不正常的境地中,而你作为一个有判断能力的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糟糕处境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需要在想象中的不幸境地里做一个勇敢的抉择。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被认为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一、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二、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三、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诗歌,初步对诗歌作自我的解读;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查询什么叫象征;教师准备课件及诗歌朗诵录音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3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交流:
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延伸: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可感。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五)、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
(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和鉴赏】相关文章:
现代诗歌鉴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08-26
普希金经典励志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04-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代诗歌鉴赏09-09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05-16
初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和反思06-2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文(精选30篇)05-16
初三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06-27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通用5篇)07-3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代诗歌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