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1-08-08 10:58:00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主题

  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1: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

  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

  反思2: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唯一一篇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文章。这组诗歌文辞浅近,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但是易读却不易解(叶嘉莹语),唯有反复涵咏体察,方觉其深幽曲婉,意味无穷。在学生缺乏相关情感积淀和人生体验的情况下,想让他们在一节课中主动体会到这种幽微婉曲的情致,是需要费些功夫的。我对于本堂课教学中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体会颇深。

  1.立足学情,针对性开展技能训练

  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我为本课制作了一个时长为4分钟的课前微视频,在其中增加了“《古诗十九首》基本常识”、“本课疑难字词字音”、“解读诗歌情感的常见方法”这三个内容。从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微视频中识记性的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但属于应用层次的“解读诗歌的常见方法”这部分内容因个人学生能力的不同,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仅能停留在记忆和简单应用阶段。也就是说,学生能把知识点和方法记住,但不能运用自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这个学情正是我教学的起点。为了让学生对解读诗歌情感的三种常见方法(意象分析、抓关键词语、析表达技巧)从记忆、理解到运用,我由浅入深、由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共进行了4次方法教学或训练:首先在课前微视频中做了第一次教学;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品味思想情感,让学生从简单的词句中,由只读出“思念”、“忧伤”之情到读出了“热烈”、“急切”、“珍惜”、“失落”、“宽慰”、“无奈”、“无助”、“执着”、“遗憾”、“坚贞”等三起三落的情感变化;课末学生再次用这些方法对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及教师词作《卜算子》进行情感解读;课后让学生比较《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两首诗歌抒发情感的异同,使其解读诗歌情感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教学当堂的检测来看,方法训练从始至终的贯穿让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升。

  2.还学生以舞台,让同伴引领成长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相对于识记性的知识,学生更需要我们传授的是方法和技能,而这个学生演练的舞台,在日常教学中时常被教师占据着。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丰富,我慢慢地意识到,教师要敛起自己的光芒,隐退在学生身后,学生才能有更大的舞台,他的同伴才是他最好的老师。

  为了上好这节《涉江采芙蓉》,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做了相当多的思考和课堂情境预设,有很多时候学生触碰到相关话题和预设时,我恨不得一吐为快。但每在此时,有个声音就在反复提醒我自己:“忍住!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他自己来说!”我深知,学生这转瞬的火花如果得不到表达,他思维的世界里将永远是一片黑暗。为此,在课堂中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见,学生能讲得到的适当引导、拓展并加以表扬,他的同伴能补充完善的予以鼓励,经提示学生还想不到悟不出的,老师就无需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来压制课堂。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肯定来确证自己的能力,老师教了多少不算数,学生学到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探究诗歌的情感,绝大部分的情感都是学生发现、互相补充完成的,教师没有代替学生思考,甚至连板书也是学生的功劳,学生在思考与判断中印证能力、巩固方法,互相学习。而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和把握课堂节奏,肯定学生的发现和思考,帮助他们甄别相互间的判断,针对他们的疑难进行点拨拓展。课堂中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和假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通过思辨使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印象由模糊、简单变得清晰、丰富。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学生诵读方面的指导不够、部分地方的情感挖掘未到位、提升训练时间略显局促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涉江采芙蓉板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涉江采芙蓉》赏析09-27

涉江采芙蓉散文04-06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03-27

《涉江采芙蓉》教案03-07

读《涉江采芙蓉》有感04-06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08-09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01-27

涉江采芙蓉古诗欣赏08-05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