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时间:2021-04-05 14:00:59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一、积累重点字词。

  二、掌握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因事析理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积累重点字词,总结“其”字用法,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学习记叙部分。

  第三课时:学习议论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1、比较《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梳理文章思路。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相同点:都有对景点,景物的记叙。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

  不同点: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2、梳理文章思路,哪些是记游部分,哪些是议论部分。(注意找提示性的句子:于是余有叹焉)

  总结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二、学习记游部分

  (一)分析第一段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2、作者身为学者,治学严谨,一开始,他对山名做了一番考证,作者拿出了怎样的证据证明本名为华山,别名为褒禅山?

  第二句写出了褒禅山名称由来。写禅院,为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而作的补充,证明此说正确,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与开头一句照应,也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记仆碑文字,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3. 明确作者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熟读第一段。

  四、研读第二段

  1、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这一段中有哪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出来后为什么后悔?力尚足,火尚足却未尽兴,作者缺的是什么?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出

  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

  追记自身,以“悔”结束记游(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于是余有叹焉”的作用?

  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4、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的?

  讨论归纳:

  从四方面阐述:

  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⑵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5、通过以上议论,作者要说明什么?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二、研读第四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有何作用?

  (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联系这一段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说说他的这一观点如何得出?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三、总结拓展

  1、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领悟到了治学、做事的道理,他从一朵花中窥得了一个世界,我们又从王安石给我们的这朵花中悟到了什么呢?“尽吾志”与“深思慎取”

  2、请谈谈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与“深思慎取”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推选代表谈一谈)

  3、请以你所看到的景或经历的事情为载体,先写景、或叙事,然后由此生发某种感慨。写成200字左右的文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1-30

《游褒禅山记》赏析12-28

游褒禅山记的中心句是?06-23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09-26

游褒禅山记阅读理解02-02

《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2-26

《游褒禅山记》古文赏析10-07

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03-24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