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教学实录

时间:2023-03-21 15:06:02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实录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实录】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与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希望这节课能够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提高我们的诗词鉴赏能力。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声声慢-风中采莲》,背景是一幅李清照吟诗的竹简画,学生一边听着歌曲,一边进入《声声慢》文本。)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实录

  师:(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图片,一个在黄花中寂寞回首寻觅的身影)在这哀婉低缓的音乐声中,我们穿越亘古的画面,凝眸处——黄花零落,秋风萧瑟,一个被万般愁绪困绕的孤独而寂寥的身影,让我们如此的熟悉——一曲歌,两杯酒,三行诗,千滴泪,万种愁情。她便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共同感受词人的万古愁情。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师: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门,我们就由诵读入手,迎难而上先来解读《声声慢》。我们采用轮读的方法,由一位同学先读,遇错即停,再由后面一位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并接着读下去,直到读完全诗为止,好吗?

  生:好——

  生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ì)

  生乙:“戚”应该读(qī)。(接着往下读)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

  生丙:“积”应该读(jī)。(接着往下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一读诗歌就是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屏幕展示:一读诗词,读准字音和节奏。)可是光读准了字音和节奏是不是就达到了诵读的目的了呢?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再读。(屏幕展示:二读诗词,读懂内容。自学指导:边默读诗词,边运用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3分钟后看谁能正确理解诗词内容。)遇到不懂的字句可以标记出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

  师:同学们对诗歌的字句意思完全理解了吗?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字词?

  生甲:“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敌”字如何解释?

  师:哪位同学能帮这位同学解释这个“敌”字呢?

  生乙:“敌”可以解释为“抵挡”或“抵御”,就是说,抵挡不住秋天天气的萧杀,阴冷。老师,我也有个字“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是什么意思?

  生丙:“堪”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忍”,就是不忍心摘下那黄花。

  师:这位同学认为“堪”的意思是“忍”,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丁:我觉得联系上句,不应该是“忍心”的意思,而应该是“能够”的意思。

  部分同学:对,应该是这样的!

  师:正确。看来大家对诗的字面意思都把握得很准确了,但是对诗歌而言,仅仅读懂字面意思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字面意思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的情感,并再次通过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屏幕展示:三读诗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鉴赏手法。)

  师:通过前“两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为大家示范朗读一下这首《声声慢》,尝试读出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一致推荐一女生朗读,学生读完后,老师与学生同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的女同学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甲:好,她读出了全词的哀婉的基调,语速合适,使人感到很感动。

  师:不错,这位女同学朗读得非常好,可谓声情并茂。使老师都不敢再献丑了。(学生窃笑)可见朗读的确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方法,下面,老师献丑挑战一下,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屏幕展示: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千般愁绪?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愁绪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组8人,确定奇数排左边第一位同学为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生甲:文章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眼,直接用“愁”字抒发了作者此时心境,千般愁绪难以化解。属于直抒胸臆。

  师:对,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情感,并有关键字眼“愁”,那么,词句中还有没有其它直接抒情的句子呢?本小组,有没有同学加以补充?

  第一小组,生乙:还有文章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好像也是直接抒情,比如形容词“凄凄惨惨”就给人一种很不好的感觉。

  师:那么,你可以把这第一句为大家朗读一下吗?读出那种很不好的感觉。尝试一下,来……

  (生乙朗读)

  师:你感觉这句话给你带来不好的感觉的,除了形容词之外,还有什么词,可是运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法没有?

  生乙:还有动词“寻寻觅觅”,好像是诗歌中的叠词,诗人“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营造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师:很好,这位同学连郑智化的《水手》的歌词也运用上了,很形象地说出了作者李清照此时的处境。这是文章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屏幕展示:直接抒情——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那在中国诗歌里抒情大多其实是很含蓄的,中国古典诗歌里最大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接抒情,而是——

  众学生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师:没错,中国古典诗词里常说的一个名词就是意象,借景物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本词中的哪些意象能体现作者的愁思?

  第二小组,生甲:词中的意象有很多,我们组找到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雁、黄花、梧桐、雨。其中,我们觉得“梧桐细雨”这个意象最有表现力。李煜写过一首词,有这样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细雨,给人的就是寂寞啊,孤独啊等感觉。

  第三小组,生甲:除了第二小组同学说的,我们组还有补充,比如“秋风”,还有“酒”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常出现,李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在本词中“酒”这个意象,也代表了一种愁,还有刘禹锡写过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更加说明此时天已转凉,给人一种萧瑟的气氛,为作者的伤感作了一定的补充。

  师:第三小组补充得很好,但老师有个问题了,为什么要说“淡”酒呢?“淡”字说明什么?

  部分学生:说明李清照没钱,淡酒度数低,便宜……(学生哄笑)

  师:酒淡,难道说真的是酒淡吗?或者说,是因为……

  生乙站起:是因为作者李清照此时心中愁苦,再浓烈的酒,也没有办法消解她心中的愁苦,所以觉得酒没有滋味而显得淡。

  师:非常好!的确,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愁正浓,所以相比之下,酒显得太淡,用了对比的手法。好,第四组同学继续……

  第四组,生甲:该说的,他们都已经说完了,我们组和他们找到的意象差不多,但是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词中有个情形“守着窗儿”,李清照在傍晚倚窗而望,这个“窗”该算意象吧?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甲:我记得有一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是对家对妻子的思念,什么时候能够和自己的妻子倚窗共享家庭之乐,而此时,李清照无家可回,无乐可享,所以更加突出了她的悲苦可怜。

  师:大家说的都太好了,不仅能从一般的意象切入,而且更有同学善用以前学过的诗词来对比迁移,说明大家的诗词积累已经非常有基础了,词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大家所总结的意象间接地抒发的作者李清照的悲愁。(屏幕展示: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雨)还有刚才那位女生找到的“窗”的意象。

  师:通过大家的品读鉴赏,我们明已经明白了诗人的情感:愁苦、凄凉、哀伤。李清照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向我们传递了自己无以言说的愁绪,那么作者缘何而愁,又愁在何处呢?

  师:我看见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注释,很好,那么,请这位女同学来读一下注释1和注释7。

  (一生朗读)

  师:在注释中,引入了词人的身世背景和个人遭遇,这在诗歌鉴赏中,叫作“知人论世”,想知道诗人当时的情感缘由,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来感知。(屏幕展示:知人论世—愁自何来:前期 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在辗转迁徙中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之后又遭遇了再婚离婚等不幸。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师:可见,李清照此时之愁,包含了多个方面,有颠沛流离之苦,有亡夫之痛,也有亡国之恨。最后,我们合上课本,一起来吟诵这首愁肠百结的词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三读三抓法”。(屏幕展示: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二读读懂内容;三读诗词,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一抓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二抓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三抓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最后留给大家一道作业:运用这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自读下一首李清照的词《醉花阴》,思考:两首词中“愁”的程度与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声声慢》国家示范重点高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  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02-03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实录(通用13篇)05-09

李清照的婉约词02-16

李清照教学设计05-29

李清照写的婉约词大全03-20

李清照教学设计[荐]05-29

李清照教学设计【必备】05-30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实录01-03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6-19

李清照怨王孙 湖上_李清照《怨王孙》全词翻译赏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