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1
学习目标:
1、 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 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赏析叠词等艺术手法,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 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 诵读感知:
1、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2、 个别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点评,提示从字音和节奏两个方面。)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忧伤、悲哀意。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 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1)、淡酒、急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师:为什么“淡酒”而不是“浓酒”?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板书:淡酒、急风
(2)、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雁”在诗歌中有什么意义?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师: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 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板书:鸿雁
(3)、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板书:黄花
(4)、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板书:梧桐 细雨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 “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独居之愁 丧夫之痛 流离之苦 亡国之恨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诵读,思考:两首词所写的愁有何不同?
前期:儿女情愁 闲愁 私愁 清新明丽
淡淡的愁 相思之愁 有盼头 少妇时期 细腻深婉 闺情离愁 清丽明快
后期:亡国之痛 深愁 大爱 沉郁感伤
浓重的愁 死别之愁 没盼头 万年寡居 凄凉孤寂 怀旧悼亡 凄婉哀愁
六、背诵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七、 结语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八、 板书设计: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3
一、设计思想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 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 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
(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
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
(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声声慢》
2、思考课后练习4
3、比较本板块四首词,总结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比较《声声慢》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认识婉约派词和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5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7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对于作者,梁衡用“乱世中的美神”来界定,那么何谓“乱世”?又何谓“美神”呢?“乱世”是指金兵入侵、国土沦丧、家破夫亡、人民流离失所、朝廷腐败无能。“美神”指李清照在诗词、词论、史学、金石学以及其人格方面的突出表现。郭沫若在济南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中题有对联,可以显示其艺术女神的风采:“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风婉约,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经典作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3、部分学生朗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首先进行学情调查:同学们对本词有哪些阅读期待,想要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哪些知识。随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采用研读的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在词中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的?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用“寻寻觅觅”这一动作行为表现愁情。这三句共十四个叠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等打击后,诗人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只有在漫无目的的寻觅中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冷清而内心则充满惨戚。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③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2、概括本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①运用叠词,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借景抒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像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愁情。
3、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
四、深化阅读,自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让学生再回读诗文,鼓励他们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后由大家分析、探究、解决。
五、强化练习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
《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六、小结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却又让人述说不尽的艺术女神,我们在对《声声慢》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了她的痛苦和悲伤,也懂得了她的美丽与愁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醉花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毛泽东《虞美人》)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8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 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
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
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
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
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
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
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声声慢》教案高二下册】相关文章:
评李清照的声声慢高二作文(通用21篇)10-31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优秀11-08
《声声慢》优秀教案(通用16篇)09-25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06-21
声声慢作文05-28
《声声慢》李清照05-20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6-19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原文03-18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1篇)11-03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11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