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课堂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课堂练习及答案】
《永久的悔》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ī 唾手tuò 俩liǎ 伶仃língdīng 赖以lài 简陋lòu
倾注qīng 缩回suō 够呛qiàng 面糕gāo 懵懂měng 轮廓kuò
2.多音字
┏ jǐ济南 ┏ yān 咽喉 ┏ sāng奔丧
济┫ 咽┫ yàn下咽 丧┫
┗ jì救济 ┗ yè 呜咽 ┗ sàng丧失
3.词语解释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九:接近十九。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_________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赴_________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________、________、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________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回国。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他翻译了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剧本《_______》和《______》,并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之中细微的错误,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比喻义,经过分析:B项中的“寄人篱下”是错误的,不是比喻“生活贫困”,而是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5.(1)季羡林 过去的家庭生活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
6. 清华大学 德国 梵文 巴利文 哲学 天竺心影 朗润集 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 沙恭达罗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二、课文学习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明确】没有。作者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是为了说明母亲所受的磨难,母亲生活的艰辛。
3.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明确】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明确:树想安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子女想奉养亲人而亲人却不在了。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2)段落分析
1.① ~ ②段,点题——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③ ~ ⑨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③ ~ ⑤段),概括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二层(⑥ ~ ⑧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⑨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3. ⑩ ~⒀段,扣题—— “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1)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
(2)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在平常的日常絮语的叙述中,蕴含了至深至爱之情。
(3)中心明确,无论是写家庭情况,还是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以及母亲的艰苦生活,都是紧紧围绕“永久的悔”而写的。
(4)写作借鉴:这篇散文语言平实自然,用极平常的叙述语言来叙事,在平静的叙事中融进了自己的深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写文章时学习。
2.对文中不同抒情方式的表达作用的理解
文中抒情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寓深情于平淡的叙事中;
②通过作者的自责、内疚反衬对比抒情;
③作者激情奔放式的直抒胸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是第三种抒情方式在文中尤为鲜明突出,表达效果异常强烈。长歌当哭,悲天抢地,无处呼告,后悔莫及,既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对文章巧妙的构思的理解
(1)课文用明暗两条线索经纬材料。
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这是以人物的主要感情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这样以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材料,又以一明线组织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使文章更具感人力量。
(2)在详略得宜的对比中突出主题。
①运用详略得宜的对比突出主题。
文章在母亲“恩重如山”与“我”的“无一回报”的对比中突出主题。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婚后,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过着含辛饮酸的生活;在作者呢?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每想至此,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把文章的主题渲染得异常深刻。
②巧妙地选取特殊角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简洁而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质。
作者采取了三个精彩的表现方法:
一是以点带面的特殊角度。文中以“吃”为切入角,纵深拓展了母亲一生艰辛苦难的生活;
二是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文中忆家庭生活,选取“我”的儿童视角去展示母亲的生活,给人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三是多种表现手法,如文中用少时的“我”、大奶奶及邻居多角度、多侧面对比烘托母亲,使母亲的形象具有了格外动人的力量。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_____________,什么_____________,什么_____________,什么_____________,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的“红的”。
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1.把下列四个词语还原到文中的空缺处。
A.幸福 B.名誉 C.尊荣 D.地位
2.解释文中红色的词。
寄人篱下:
心肝俱裂:
简 陋:
3.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段意。
4.作者在文章中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文章的结尾是:“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6.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课外拓展阅读
中考题(宁夏)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红色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蓝色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B D A C
2.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比喻伤心到了极点。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3.作者后悔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4.这句话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真情的伟大。
5.在内容上,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在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6.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这个“悔”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课外拓展阅读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解析:应整体把握本段内容,明白母亲为什么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儿子、体谅儿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
3.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了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解析:插叙部分是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文章情节。本文的插叙部分有三处,答一处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丢掉了。答作用时要联系文章中心。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5.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课外拓展知识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记》等。
2.我与季羡林先生聊《永久的悔》(倪萍)
70岁该是苦尽甘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季羡林先生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从70岁高龄开始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激情勃发、才情泉涌,迫切地开始实施他大学时代的梦想,创出学术界的奇迹,连续写出700多万字的著作。
所以我和季羡林先生一开始聊天就说:“季老,你看,你绝大多数的书都是70岁以来写的,差不多有700多万字。季老,你的时间都是怎么安排的?一般早晨几点起床?”
季老说:“平时会非常多,所以我就早晨四点半起来。四点半,你总不能让我开会吧。等到上班时间,我的工作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真的很难想象,季老竟然坚持早上四点半起床整整50年,更让人难以相象的是,季老一度一身数百任,用季老自己的话说:“什么主编、编委、顾问,加起来……有200多个职务职称”。要是印名片的话,估计他老人家的名片在我们的演播室能拉一圈。我算了算,就是一个单位开一天会的话,老先生一年也得开200多天会,那就什么都干不了了。我跟老先生开玩笑:“我们想谋职都谋不上,你分我们两个吧!”季老也幽默了我一把:“分你们两个,没什么实惠,又没有钱。”
跟季老聊天,我们当然要谈到《罗摩衍那》,这是一套书中的一本。这套书是印度历史上一部最重要的史诗,季老花了10年心血翻译的,这是全世界除英文之外的惟一一个外文译本,出版后在海外影响极大。季老69岁那一年,也就是1979年,曾经重返德国哥廷根,这是阔别35年之后的第一次旧地重游,季老带了一本《罗摩衍那》,把它作为礼物带给自己的老师。我以为季老的老师应该特别高兴,结果季老告诉我:“不高兴”。
为什么不高兴呢?
老师说:“你是研究东方语言学的,怎么搞起翻译呢?”
就是这次从德国回来之后,季老就下决心要开始加紧学术研究与写作。他跟我说:“我其实是80岁以后开始冲刺的。”并且跟我强调:“现在看起来,步子最大的,外面反映比较强烈的著作,都是80岁以后的。”
我读过季老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读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读的时候,那种痛的感觉永远新鲜。我们山东有句老话,说“儿子长得特别像妈”,所以我问季老:“你长得像母亲吗?”没有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一张照片都没有?”“没有,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有照片?”“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了。特别有一点,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我曾经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在我们的节目现场,特意请来濮存昕朗诵了一段季老的《永久的悔》。朗诵结束,所有的人都深深地被感染了。
我当时真有一种愿望,真想告慰已经长眠在官庄的季老的母亲,她用尽她所有的想象,她都不可能想到,她养育了多么多么了不起的一位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个伟大的母亲。
【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课堂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永久的悔散文04-03
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学设计10-21
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课堂实录03-12
《永久的悔》阅读理解05-01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永久的悔》教案02-24
初二下册《永久的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3-15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永久的悔》教案04-12
初二下册语文《永久的悔》阅读题练习和答案03-21
泪光——读《永久的悔》有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