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随笔散文
陪考随笔散文1
虽说目前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虽说我和老公没给女儿很大的压力,虽说我和老公也一直努力想方设法给女儿提供营养,但高三一年的备战高考,女儿还是瘦了,原来一头浓密的头发也减少了近一半,看着让人心疼。
一直以为女儿还小,一直把女儿还当成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小女孩,可是女儿真的长大了。每每轻松的步入考场,给我一个自信的背影,而自考场返回,又每每给我一个甜甜的微笑。我不敢问考的如何,唯恐影响了她的情绪,但从老师的一个个短信中可以知道这次考试很难,而且他们的备考偏离了考试方向;从女儿关于考试的只言片语中,从女儿的进餐情况中,我也知道她发挥的并不理想,可女儿还是一直保持着微笑,一直给我一个轻松的背影,应战下一科的考试。我知道,女儿为了不让我和老公操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终于考完了,返校收拾东西,碰上了班主任老师,女儿和老师很亲近,如实的讲述自己的考试情况,讲述自己的关于本次考试的看法,依然微笑,而且似开玩笑的和老师说‘’我的心里承受能力很强大的啊!‘’,让我很受感动,女儿真的长大了,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面对困难和不顺,能坦然面对,没有牢骚满腹,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哀哀怨怨、萎靡不振,而是以饱满的热情笑对任何结果。这一点远远超过一直优秀的我,甚至超过了她的爸爸;而这一点也是我非常担心的,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生活优越,都似温室里生长的花朵,真的可能不能承受困难与不顺。很庆幸,我的宝贝女儿的表现很出色,我也将用出色的表现回应女儿,不管女儿考试结果如何,我都将和女儿一样坦然面对,一样微笑面对,尊重女儿的选择,毕竟女儿长大了。
陪考随笔散文2
每年一度的“6、7"又到了。今年,我的女儿,将面临她人生的一场重大的考试。对众多高考的孩子来说,是对十年寒窗的总结;是人生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是青春里,不再重现的一次精彩放飞!
从深圳赶回家的时候,又是一次空前的拥挤。火车上节节车厢爆满,过道里,蹲的、站的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的拥挤又一次再现。我想,这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家中孩子的高考!
6月7日,我知道,孩孑的第一场考试已正式开始。女儿说过,不让我去陪考,只让我考完接她回家就行。可是,一早上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挤上客车,匆匆赶到高考考点一一阳新实验中学,考试正在进行中。学校大门已封闭,门前守着荷包实弹的特警,
离大门几米远拉着防护条。防护条外站满了家长!六月的阳光是炽烤的,我看到身旁的人们流着汗,眼里有焦虑,有期待有担忧……,各种眼神张望着大门里严肃的校园,人们偶尔小声地交谈一下什么,尽量压低嗓门,生怕惊忧了奋笔疾书还是苦思冥想的孩子们。也许这一刻,这里的人们,心是相通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们静静地等在烈日下,我们都知道,我们并不能给孩子什么帮助,也许会给孩子压力。但我们更希望给孩子勇气和力量!也许,平日里忙于生活,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只是在孩子人生最大的考场上,我们渴望陪在他们身边,陪他一起渡过,也许只能尽一份心。但更希望是站在他们生命里一棵能挡风遮雨的树。也许不一定要很高不一定要很大,但能够一直温暖和感动着他们!
铃声响过,第一场考试结束。孩子们涌出大门,我努力地在人潮中寻找女儿的身影。但人太多,应接不睱,而女儿却看到了我,她挤出了人群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胳膊。她是出乎意外的,是兴奋的,是骄傲的!孩子见到我那眼里闪着的亮光,使我庆幸我没有听她的!也许,这一刻我没在,将会是她人生里的一种缺遗。
从考场到停车场只有500米左右,我们无法交流更多。我只叮嘱她,无论考得好坏,忘掉上一场的结果。调整心态迎接下一场,尽力就好!学校是封闭性的,开考由校车送进考场,考完一门再由校车送到专门的酒店吃饭休息。这其间不准和任何人接触。
我和其它的家长一样,守在考场和停车场之间,饿了找一间小吃馆吃一碗面或一份快餐,累了找一面阴凉街角蹲一下靠一回,盛夏的烈日和我们无关。只愿孩子能顺利通过人生的大关。我们用我们的微笑,送孩子走进考场迎接孩子走出考场!
也许,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纵是碎了,也要让碎片附在孩子上,守着孩子的脉络,听着孩子的心跳。
陪考随笔散文3
家门口的学校是高考点,高考这天,只见黄黄的.警戒线外,站着许多不愿离去的家长。
家长千姿百态,沉静的,渺茫的,自信的,窃窃私语的。一个精神矍铄的老爷爷兴高采烈,在和一旁的家长聊天。
老爷爷说:“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经历了高考,那天,我是早上喝碗稀粥,吃个窝头,临走,母亲给我塞个煮鸡蛋,那算是最奢侈的。我将一支笔插到衣服上兜,练习本往胳肢窝一夹,就喊了邻居同学,走路半个钟头,才到的考场。”
老爷爷继续说:“1977年,我大儿子高考。那是十年的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呢!由于‘文革’不考试政策,社会上已经积压了十余届毕业生,录取比例,据说是10:1,也有说是25:1。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相差几乎一辈了。我那下放当知青的儿子,在农村劳动四年,回到了考场。那年高考,天气可不像现在这样热,因为,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儿子从报名到考试,只有短短的四十余天。文科考四门:政治、语文、史地、数学。高考时,儿子骑着自行车到的县城……”
老爷爷还说:“我小儿子高考就不一样了,吃得好,穿得好,参加高考,粗心的他竟然忘记拿准考证了,回家将准考证拿走,再到考场时,考试已经进行半个钟头了,他妈妈心脏病就是那年吓出来的……”
老爷爷仍然在说:“今年是我最小的孙子高考,人在一中上学,分到了离家远的考点,这不,一家人早定下宾馆,住在宾馆,吃住都现成,空调24小时开着。唉,如今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可幸福多了!”
陪考随笔散文4
“一模”如同中央“春晚”的第一次彩排,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半小时的“大综合”,考生一直处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中,只怕时间过得太快。而我的感觉却与考生大相径庭。名为监考,其实,这时的学生已经用不着老师来监督了。为了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几乎没有那个学生会自欺欺人,干打小抄的傻事。发卷之后,陪考而已。两个半小时,在宇宙的发展进程中可以忽略不记,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可是陪着学生,干耗在考场上,墙上的钟表像停滞了一样,时间格外漫长,真闹心哪。
两个半小时,如果做事,能干什么呢?
我忽然想到了和妻未婚时的第一次约会。有人搭桥。第一次相约。晚六点。桥边倚栏。老半天有了一句:“你吃了吗?”又是老半天,又有了一句:“你冷了吗?”再过老半天,再有了一句:“你们单位工作很忙吗?”断断续续,还没有说到一句有用的话,远处广播喇叭上已经传出了“新闻和报纸摘要”结束后的《国际歌》声。她“呀”了一声:“八点半了,我该回去了。”这么快,感觉刚刚一会儿的功夫。两个半小时,恋爱的喜剧还没能拉开了一点儿序幕。这样的效率可实在太低了,哪里比得上人家萨达姆哇,早上八点钟出兵,两个半小时后,已经吞噬了科威特的全境——那时的我真够笨的!
一阵胡思乱想之后,再一看表,已经过去一个半小时了。唉,还有一个小时呢。一个小时,能干什么呢?
我又想到了儿子的出生。妻子眼看要临产,赶紧把她送到了几里地外的大医院。折腾了一宿又半个上午,也没个结果。护士说,产妇饿得没劲了,生不出来,你赶紧回家弄点产妇吃的东西过来吧。我二话没说,拿出刘翔的速度向家里冲去。一个小时后,我已经拎着小米粥煮鸡蛋出现在病房门口了。然而,屋里出奇地安静。头部裹得严严实实的妻子冲着我嫣然一笑,把头歪向了左边。我这才发现,一个大胖小子已经端端正正地安睡在襁褓之中了。哈哈,仅仅一个多小时,这小子就趁我不在的时候,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中间。不过,用这么长时间冲破一座生命之门,速度也不能算快吧?就在儿子拼命争取破门而出的那段时间里,也许中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已经围绕着地球旋转一圈了。胡思乱想,哑然失笑。
再一看表,只剩下5分钟了。五分钟,几乎什么都干不了,还值得一提吗?
我忽然想到了大哥之死。十九年前的初冬,大哥因肝病到小诊所点滴,病情却突然危急。大嫂报信之后,我和两个弟弟赶紧护送他去大医院。客车刚开动一会儿,大哥突然昏厥。我大声呼叫,没用;打了他两个嘴巴,也没用。我催促车快开,可是雪大路滑,上坡下坎儿,车还是在20分钟后才开到医院。我背起大哥,一进门就大喊:大夫救命!大夫赶紧做人工呼吸,又用半尺长的银针刺激大哥的心脏,然而,最后还是遗憾地说:如果早来5分钟,也许还有救的希望!5分钟,仅仅错过了5分钟,哥哥那高大的身躯还没有走完第50圈的年轮,就过早地离去了。几个弟弟后悔莫及:如果当时不奔矿务局总院,而是就近去中医院抢救,也许哥哥会挺过那一劫。然而,“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拖延到五更,”历史不能假设,过去的一切,即使有一百种假设,又有什么意义呢?五分钟,印尼海啸,五分钟内会淹没多少人呢……
突然。铃声连响,呀,交卷的时间到了。
两个半小时,就在我的胡思乱想之中悄悄地过去了。空虚,怅惘,我若有所失的对考生说:到点了,交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