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散文:夏至未至
不如归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的阴风一起,季节的瓶子打着旋儿应声倾倒,被禁闭了大半年的雨水瘦成一茎轻飘飘的落花,连绵不断地往外逃逸。铺天盖地而来的蒙蒙薄雨袅袅地氤氲在空气中的每一个间隙里,别在无知孩童凌乱的衣襟上,落在阶前黄狗的绒毛上,缭绕在落寞游子迷离的眼眶神中,挥之不去。
肩负着一个小麻布质地的带子漫无目的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游走着,透明得像一个午夜的幽灵,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没有人。袋子里面是一年前远游临行时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春衫——尽管被风雨漂洗得发白,不堪时间的粗糙打磨得露了破洞,却仍被我视若珍宝贴身携带,好像这样就能更贴近母亲的温度一点。
树隙里蹿出来的风像一只只白鸽扑棱棱拍着翅膀往袖口里钻。裹挟着的雨丝扑面而来润湿了衣衫,一双破旧的布履因吃了水而更显拖沓沉重,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脚底间或夹杂着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打着节拍。
道旁三三两两的低小屋舍在雨雾的笼罩下看得朦朦胧胧,只听得檐下断断续续几声稚嫩的雏鸟啼声,咿咿呀呀地应和着,大概是在这纷纷细雨天得了很好的理由不出门,窝在温暖的窠里和家人说着自己进来的见闻,讨论着哪家的新燕又啄了春泥。
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老老少少黄发垂髫,在人间风雨里相互扶持着,结伴前行。女人口中说着听不太懂的本地乡音,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圆润音韵曼婉,煞是好听,正像这江南水乡缓缓流淌的条条清溪。行人们该是踏着相同的步子,去往不同的山头,拨开离离的青草,祭拜逝去的亲人的吧:为隆起的坟包锄锄枝枝蔓蔓的野草野藤,替长眠地下的死者捎上几串冥钱,敬上一杯生前没来得及喝的醪酒。逝者已去,睡成了一座静默的山丘,再多的悼念也不过是为了弥补他们尚在人间时没有完成的`遗憾。唯有珍惜眼前人吧。
几步开外一户人家宅前三两株棠梨花开未落,密密匝匝宛若不化的白雪,披上一树银装,诗意地为老宅撑起一把花伞,亭亭如盖。屋顶一阵炊烟环璇而上,宛如一匹素色的丝绢散开在半空。既是清明寒食节,为何却生起了炊火?是奶水不足的新妇在灶前草草地燃起了生柴给初生的嗷嗷待哺的婴孩细细熬着米糊?抑或是是久病不起日渐瘦削的老翁侧卧在病榻等着喝上最后一碗滚烫的稀粥?还是妻儿备了一桌盛宴替风霜雨雪里远征数年饱经沧桑归来的男人接风洗尘?大概人世的悲欢离合都默默蛰伏在这瓦屋里,而这人间烟火便作了最好的注疏。
雨势不住,今年的清明略带寒意。不知家中的老夫身体是否还康健?母亲是不是又站在村口斜柳旁痴痴地望儿归家?鸟儿尚知回巢我又何尝不想归去呢?奈何当日不甘做辕中驹今日远游不居官位不取进仕又有何颜面归家?游子的路,在那古道西风里,在那嶙峋的瘦马脚下,在那呜咽的鸦蹄中。而此时此刻,我只想寻一个住处添一壶春酒不醉不眠。
迎面有牧童懒懒地骑在牛背上,牵着一枝嫩嫩的细柳笑从双脸生,仿佛自己将整个春天都握进了手心。
止不住疲累的侵袭,横路拦下牧童,“小孩儿,这附近可有酒家?”
稚嫩的小手一扬,指着掩映在一片杏花深处里酒肆招摇的小店,又把弄着柳条咯咯笑着走远了,带着欢脱脱的春的气息。
穿枝拂叶来到酒肆门前,抬头望见旌旗上写着:杏花村。择窗坐下,叫了一壶老酒。隔席有一人,风尘满面,鬓角如霜,扛着坛咕咚咕咚将酒灌进肚肠。想来,应同是天涯沦落人,抡起酒壶同座对饮,不言不语,只是吞咽,五脏六腑顿时回暖。
来!干了这一壶叫往事的浊酒,把这半生的沧桑一饮而尽,从此,绝口不提。
雨渐渐弱去,窗外杜鹃声声泣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