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散文赏析:远去的大南门

时间:2021-04-13 08:44:4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散文赏析:远去的大南门

  远去的大南门

散文赏析:远去的大南门

  从清朝王德振的《南楼谒关帝像》一诗所描绘的“马首望荆州,江清漾碧流。目空吴大帝,身本汉诸侯”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关公塑像的威风凛凛;从那些保存至今、早已发黄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目睹当年的大南门和城墙上的关帝楼的模样,从那本《夷陵地名掌故》中,我们可以读到“因为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所以当时主要是些袍哥大爷去进香;来往宜昌的柏木船的船老板去进香,是想求个航行安全;每年正月初,很多商人去‘出行’,则是为了讨个一本万利。”都是有钱的主,香火钱自然大大的有。

  围绕着大南门那座城门周边,就有南正上街、南正街、南正下街、南正后街;还有南门外正街、南门后街与之相关的街道,在这些长短不同、宽窄各异的大街小巷里,曾经有过多少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木制小楼;曾经聚集过多少南来北往的客商;曾经开设过多少钱庄、绸缎庄、客栈和茶馆,曾经有过多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在这里浮沉,也曾经有过多少本小利薄的饭馆、剃头铺和卖针头麻线的小摊小贩的生意红红火火,加上曾经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又是南北客商聚集之地,还是农副产品、杂货贸易的中心区域,自然很是热闹。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满清与英国签订了极不平等的《烟台条约》,其中就确定已经十分繁荣的宜昌为开埠码头。这被后来的学者说成是“开埠纳洋,亦辱亦兴。”“辱”的是外国列强的军舰、商船纷纷抢滩宜昌,贪婪地攫取中国的`自然资源;“兴”的是为了方便泊船,那些列强避开了宜昌古城的固有-码头,先后在大南门以下的江边修建一个又一个的码头。大南门的兴衰也就从此成了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宜昌码头开始转向现代化的开始。

  两年以后的1878年,英商立德乐驾着“夷陵”号汽船在中国人领水指挥下,首次试航宜(宜昌)汉(武汉)线获得成功,这是宜昌码头正式开班的第一艘商业轮船,然后就是小火轮闯过长江三峡,直达重庆。这不仅宣告了机械动力的轮船加入到长江中上游航运的竞争之中,还因为航行时间的缩短、运费的快速降低、运输量的大幅提升,使得以宜昌为中轴的水路交通大为便利。就出现了长途的宜汉线、宜渝(重庆)线先后开通,短程的宜沙(沙市)线、宜枝(枝城)线、宜万(万州)线、宜巴(巴东)线、宜秭(秭归)线、宜三(三斗坪)线的相继问世,宜昌码头的空前繁荣就从大南门为分界线,上游的码头运输日益萎缩,下游的码头的数量、运输的运力在不断地得到增强,这就是最典型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1929年,那个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宜昌县长赵铁公下令拆除宜昌老城所有的城墙和所有的城门以修建环城路,可唯独保留了大南门。据说赵铁公曾经梦见过关公,被关二爷严词呵斥过,醒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而且头痛得厉害,所以不得已赶紧下令停止拆除大南门。其实这不过就是赵铁公编造的一个传说,其根本理由是因为收受了关圣楼的住持和尚隆湘偷偷送去的贿赂,所以冠冕堂皇公开的理由就变成了大南门城门上面是关圣楼。

  有关这一点其实很正常,谁都知道“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谁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收赂、不动些脑筋、不玩些手段,如何才能打着关心民众的疾苦、改善市容市貌的幌子,大行、贪得无厌之实呢?现在的修路架桥,常常莫名其妙的改变原有设计、要么绕行、要么改道,据说与官场的风水有关;如今各城市之所以舍得花大价钱整顿市容市貌,执政者除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执政形象,也可以,与老百姓无关,这在中国早就不是秘密;加上“钱多人傻”,那些老虎苍蝇就是处在高压状态下,也依然如故,赵铁公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