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教学指导
一、含义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二、抒情的分类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 江城子》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借景抒情 是指诗人将自身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思想寄寓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词:“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与景高度统一。
3、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骚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4、用典抒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叫做“用典”。用典恰当能以少量文字传递丰富的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语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在于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春风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莽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借议论来抒情 如杜甫《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柞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八句,除第二句外,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
6、借叙事来抒情 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结尾两句叙事,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7、借古抒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的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抒情散文教学指导】相关文章:
抒情散文写作指导04-23
中考作文指导:抒情散文的特点04-08
幼师教学指导评语12-19
教学指导教师评语12-23
语文朗读的教学指导12-17
《语文乐园四》教学指导12-17
散文写作指导的教学设计12-28
专业实习教学指导教师评语02-28
语文期末复习指导教学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