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随笔经典散文

时间:2021-04-08 13:22:0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有关随笔经典散文

  从人生角度去发现法律感知法律,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感悟生存

有关随笔经典散文

  公平与正义是法律上永恒的主题,生活中凸显的各色现象反映着社会的不同侧面。好坏不再是区分事物的主要标准,对错也不再是一个必然尺度。自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思想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存在即合理,人们不再去考虑花开得漂不漂亮,而是仔细去研究滋生花苗的土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存环境决定生活态度。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平的审判只是污染了河水,而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断送的却是小河的源流”。对于拥有自净功能的水体,一次不公平算不了什么,而对于水资源匮乏的现在,一次竭泽而渔无异于自杀!有过一个案例,外国有个不公正的判决,误判当事人杀人既隧,判处监禁终生。出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事人在狱中表现良好,含冤服了三十年徒刑终于熬到假释。出狱后已经沧桑、不惑之年的他找到那名所谓的被害人,拉到法院门口当场对着他的额头开了一枪,真正实现法院三十年前的故意杀人既隧的判决事实。这个案子是一种讽刺,不过却也可以生存在当代这种社会土壤里。判决的不公正是一剂注入司法体制血管的氯化氢,不能纵容犯罪但也得注意生活中误伤自己情况。法律的灵魂就是公正,真正实现法律的价值就得成就公正!作为准则规章的法律指引教育着公民,尊法守法依法的前提是有个公正的法律!还有个案例:一群矿工因矿场事故被困在矿下,没吃没喝快饿死的他们约定与其都死在里面不如牺牲部分生命,抓阄决定谁被吃。终于在只剩两个人的情况下剩下的矿工被营救出去。人吃人的社会只会出现在远古时代,难道人类倒退了?抑或是人性中就残存这些劣根性。根据马克思的一分为二,多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刑法理论界有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在矿下,矿工面对饿死的挑战约定吃人充饥苟延残喘的心情不就是一种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表现?对女人因自然灾害流落在另一个地方,为生存,已结婚的女人再嫁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认为是重婚罪的理论早广为人们所接受,那这种更紧迫的威胁下所做的决定就是犯罪恐怕也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一言以蔽之,生存环境决定心理追求。

  渺小的一个人生追求通过法律表现的'是利益冲突,价值选择。法律就是衡量价值平衡的天平。

  法律不断地调整利弊,法益。整合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人情人身赔偿的深层次是多种利益之间的摩擦。

  当代社会存在许多明显的与潜在的矛盾,农民工工资难取、农村医疗社会保障过于低下、老年人赡养问题等等都是国情环境滋生的产物,只是区分顺产跟难产,正常或畸形而已!贫穷是个问题,也引发不少问题。而贫富差距下的浮华与饿殍也是潮流内海浪间的碰撞。北京“天上人间”休闲娱乐场所只是市场经济北冰洋里的冰山一角!泡沫经济下浮华背后渐渐凸显法律人生。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法律的大前提下,不能只是盯着人性的某一个优点或缺点,法不容情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是否接受法益被侵害的结果程度,不在乎人性的好坏。马加爵的案子轰动一时,云南中院公开开庭审理这起恶性杀人案件,对被害人家属是亲者痛仇者快。不过法律弥补不了人性弱点所带来的灵魂深处的伤痛。“逍遥只叹蜉蝣短,休因耕耘湿愁痕”,人生短短数十载,浪费一分钟就失去了六十秒。

  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也许就多了几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