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母亲节-散文随笔
想来对于许多的节日我似乎不曾关注,除了一年中几个传统的节日----诸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外,能够唤起记忆的大概就是“感恩节”和“母亲节”。能够执着地不忘传统的节日,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是国人的节日,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现代文明浸染的都市城镇,还是远离时尚喧嚣的山野村际,人们都在以相同的或是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些节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传承。人生翻转几个春秋----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相同的节日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断却是散射了不同的光彩。
幼年的初始犹如一切混沌中的万物或是无色或是单一的白色,所以幼年的节日里不曾给我们涂留太多的画图。
童年总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无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光亮的,鲜艳的。春节的红衣,红帽,红对联,红红的爆竹筒里放射的五颜六色的烟花,红的充满喜气,艳的让人欢欣。我的元宵节里没有太多有关百嫩嫩的汤圆的记忆,在我生活的村落里,人们习惯在那一天炸出金灿灿的油糕,咬一口掉渣的松软而津韧的皮,便看到裹在里层的散发着豆香的深红的豆沙。元宵节里的另一处色彩就是各家的小孩尤其是年幼的但已经会行路,稍懂事的女孩,双手捧着年前母亲为她用发面做的“枣山”,叫枣山是因为其形状像是金字塔式的小山,上面要镶嵌很多的枣子,当然还有很重要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盘踞在枣山上的一条嘴里衔着硬币的小蛇和蹲坐在蛇身圈里的小兔子。白色的面团裹着红色的枣子,再用玫瑰红的色素间隔点上一些类似花瓣,圆点的图案。穿着新衣的小女孩捧着属于自己的这个宝贝走到院前的旺火旁,对着红红的火焰烧烤着枣山,直到白色的面皮有些微微泛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一年平安,健康。这就是元宵节里的色彩。端午节总是与葱绿的艾草和鹅黄的“凉糕”分不开。此外还有一绺红黄两色夹杂的我们称之为“顺线”的棉线。艾草总是在太阳出山前被大人小孩采回家里,据说放在屋檐窗台上一年可以避邪。有没有这样的灵气没有人去探究,我没有相信也没有不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的药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草药清洗浮肿,涂擦在蚊虫叮咬的患处,或是晒干后点燃熏赶蚊虫。小孩总是很贪婪地似乎要把野外长最高最盛得艾草统统抱回自己家里。所以我现在想,每一年的端午节一定是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艾草的患难日。让这些绿色的生命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遭受的苦难愈来愈少,或许有一天它们将幸福地不再经受任何践踏,鹅黄的凉糕类似于端午的粽子,苦于我们的村人手笨指拙不会用粽叶将米粒包裹,只得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米粒平铺在放了粽叶的蒸笼里,蒸熟再放到凉撒了白糖,也有淡淡的粽叶香味只是不够浓郁。
“顺线”是用白色棉线浸染而成的红黄线绕成的一绺线,通常系在扣眼里或是腰带上。据说也是祈福一年通顺平安。这些节日的色彩或许是我生活的那个世界里独有的颜色。然而中秋的色彩应该是大相径庭。当然这也是一个色彩最为夺目的节日。金黄的月饼配上各色的瓜果,连同成熟收获后的喜悦,再添上一轮玉盘似的明月,凿实是一幅人间仙境五彩图。乡下的中秋还有一处让小孩萌生兴奋,让大人觉得有些麻烦的环节,就是“中秋打月饼”。小孩子总是玩新鲜,凑热闹的时而拿起月饼模子打上几个月饼,时而受大人指派端着一盘渗着亮晶晶油光的月饼去替换那些将要出炉的焦黄的散发着香气的月饼,时而又在炉坑里添点麦草放几颗土豆,时而又去数数出炉的月饼究竟有多少个…就是这样折腾到十一二点,终于禁不住瞌睡虫的侵袭悠悠进入梦乡,在梦里继续打月饼,吃月饼…而大人们则要一直坚守,时常是几家人凑在一起,包馅的一直包馅,打的一直在打,看炉的一直看炉。记忆里一直端坐在炕上包馅的那位必定是外婆,一直守炉的那位多数是外公,父亲或是舅舅。而母亲是属于综合人才,一会包,一会打,一会送,一会接。时代的变迁总是在经意不经意间冲刷着这些传统的色彩。随着外公外婆的年迈和相继去世,以及我的父母的年长,这样的中秋画面也渐以消失,只有在记忆里可以捕捉。
少年时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又为童年已有的色彩平添不少花色---六一,元旦,也是个彩色的节日。洁白的.衬衫配上天蓝的运动裤和白色球鞋,胳膊上佩戴红杠,神气的走上领奖台接过烫着金字的奖状,这样的六一我正儿八经只过了一次,那是小学最后一年,在镇上读书,感觉镇上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就是不同,可以有这么多色彩。那一年里也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用正确的格式写作文,还是经过当时的同桌指点撕掉好几张后终于知道作文要分段,每段开始要空格;第一次学着上课举手提问站着回答问题;第一次有了所谓的日记本,不过就是白纸订上牛皮纸的小本,每天挤牙膏似的胡乱拼凑,等待老师在上面做个红色的标记;第一次参加所谓的学校竞赛,居然也破天荒的有个名次;也有第一次没有回答出老师的提问的那分尴尬,害羞的许久不敢看自然课老师的眼睛;第一次开始吃食堂,挤大炕,食堂里饸捰面的粗糙,大炕上许多个小身体的拥挤至今难忘。然而那时眼里的世界依旧是阳光的,色彩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也掉过眼泪,闹过别扭,却终究是有趣的,有色的,现在想来是甜蜜的…。。
少年的日子里,每一个节日都是与色彩有关的。元旦新年是那个季节里最常上演的色彩剧:五彩的气球悬挂在教室的屋顶,再拉上几条彩链。我特别衷爱那对高挂在各单位门庐上的大红灯笼,喜欢红的罩黄的穗,在黑夜里通红的亮光,所以那时无聊时在纸上涂画最多的就是大灯笼。而当时许多女孩热衷于画各类大眼睛,小鼻子的长头发美女。少年时代的天空是蔚蓝的,明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节日也是多彩灿烂的,与童年的色彩相比更有新意更有时代气息。无忧无虑的天空里任何色彩都是明艳亮丽,令人神往,让人欣喜的…
青年时期的节日突然间少了许多色彩,再也没有从前的多彩和光泽。许多的许多都平淡了,安静了,单色了,没有了少年时湛蓝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的蓝,忧郁的久了则会有一层灰蒙蒙的薄纱笼罩其中。传统的节日色彩不经意间褪色。喜气或许还有,只是我的感觉渐渐的迟钝。许多时候触及到的只是淡淡的,悠悠的近乎灰白的冷色。按理说这个季节也有许多娇艳的色彩,情人节玫瑰花的艳丽,圣诞节巧克力的古朴,但是这些从未走入我的视野,没有色彩的季节丽,我似乎只能记住“感恩节”和“母亲节”,或许我也会记住“父亲节”。。
今天是“母亲节”,我却在一味的回味记忆里的那些传统节日,其实每一个节日,每一种色彩都与母亲分不开。我能例外的记着“感恩节”“母亲节”全都是源于我对母亲隐藏心底的爱。我无法以父辈的心去理解他们心中母亲的位置,也无法以80后甚至90代的人们的方式纪念母亲节。他们或许会送母亲一束花夹上一张贺卡,或许会打个电话问声“妈妈节日快乐!”,而我则不会这样的做。我只能以一个七零末的成长于我那个特定环境里的人惯用的方式表达我对母亲的祝福。把这些祝福和心意写在心里,记在情里…我的母亲根本就不知道有今天这个属于她的节日,也许是这几年对母亲的那份情意越来越浓的缘故,我总是有种冲动记下这一天的心情。母亲不识字,她永远也不会读到这些文字,而我却执拗的相信这份情会随着笔端的墨汁慢慢渗入母亲和我的血液。我在写下心情的时刻,收到一条短信:
What does family mean?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hope everyone have a family fill of love。Happy Mother’sDay。Bestwishes to your mother!
为编写此条短信的人的创新而啧舌。对一个如此简单的单词给了如此精彩的诠释。我突然意识到昔日的色彩都已融入一体,一种深情注入血液。曾经的五颜六色,大多是母亲赐予的,当这一切渐已模糊散尽时,该是我把这些色彩回赠给母亲的时候了,我能做什么?努力的前行,健康的生活,才能搜捕到这些多彩回赠于母亲一个五色的环。
【再忆母亲节-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再忆山塘作文03-18
忆的散文随笔02-13
再忆父亲日志04-29
再忆杉木河散文01-01
再忆初一作文03-26
忆老友的散文随笔05-08
随忆散文随笔05-04
忆扬州散文随笔05-01
忆屈原散文随笔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