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散文探究

时间:2021-04-01 18:24:1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散文探究3篇

  散文探究篇一:2.4散文探究

散文探究3篇

  第四节探究类考题破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海光

  薛尔康

  ①我们决定夜行到海边去玩,并在那里观看日出,这意味着必须在黑夜穿过约莫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大滩荒无人烟,也没有路,至少没有通向大海的路——在本地庄户人家的心中,大海仿佛不存在似的。他们从来不到海边去,也从来听不见他们谈论海。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带着迷蒙的光晕,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这才更有刺激呢。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②我们先沿着牛车道走。所谓牛车道,只是牛车的木轮碾出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夏天乡亲们进滩放牛留下的痕迹。眼下到了秋天,车辙里长满了歪歪斜斜的盐蒿子。车辙终于在放牧者遗弃的窝棚前消失了。回首朝夜深处一望,还能瞥见村庄里稀疏的灯火,路在盐蒿丛中延伸,在布满芦苇的水滩边迂回。走了好久好久,按时间计算,该已有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我们还未摆脱背后那更为稀疏的灯火。

  ③天穹被翻腾起起伏的阴云挤满了,那些无法容身的云块从穹顶倒悬下来。月亮早已消逝不见,连远方的最后一点儿灯火也熄灭了,黑暗的世界没有一丁点儿光亮。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方向的标记,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踌躇,担心到天亮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村庄的周围转悠。大滩上没有兽类,也不闻虫鸣,但阴森森的盐蒿丛中似乎暗藏着更为凶恶吞噬人类的怪物,四周沉寂得令人心惊肉跳。

  ④我们从死寂中预感到不祥的征兆。果然,一阵凄厉的吼声从大滩深处袭来,一路的盐蒿和芦苇匍匐喧响。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揪着头发把我们撕扭了一会儿,又呼旋着远去。

  ⑤“我们受到好奇心的惩罚。”有人说。

  ⑥“我害怕,从未感到自己是这样胆怯。”又有人说。

  ⑦“你们看,那是什么了?”我叫喊道。

  ⑧在黑夜的尽头,在天与地的交接处,出现了几道惨淡的白光。白光像火焰那般蔓延舞蹈,又像波涛那般忽隐忽现,它来得神秘,叫人几疑是幻觉。

  ⑨这是海光。

  ⑩大海昭示着它的存在,大海在向我们召唤呢。

  顷刻间,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它的活力,我们呵呵地欢呼起来。欢呼声使大滩震荡起来,大滩原来这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勇气和活力同时在周身膨胀起来,我们顶着风朝海光跋涉。狂暴的风席卷而来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弓起身或侧着身走,甚至倒退着行走。不管怎么走,走出多大一步,我们毕竟是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了。老天像有意要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下雨了,雨点零零落落,但很大,击在脸上产生钝痛。老天爷并不明智。这会儿即便下铁,我们也只能前进。我们无处躲藏,只有向前向前,脖子里直冒汗气,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疲惫。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脚下从此不再有犹豫,无路的大滩有了一条直插大海的路。我们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

  海光在天边闪耀,恍若儿时爱看的映在水光壁上的反光。夜海怎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这是谜,是大千世界无数的奥秘之一。就连此时离大海多远也是谜,似乎很近,似乎又很遥远。我们还是确定离海尚远,因为跋涉了许久,感觉不到海光的逼近。

  仿佛被海风吹灭似的,海光时而消失,每当为此忧虑的时候,它总又忠诚地重现在前方。我们泰然了,不担心失去它,我们脚下的路在倔强地延伸??

  终于,在一次消失之后,海光不再出现。我们茫然四顾,不仅哀伤失去了一位引导者,还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失去了一切?

  这时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异样的声响。凝神聆听,这是一种有节律的低沉而雄浑的声响。是海涛。不错,是拍岸的海涛!

  海涛奔跑着前来迎迓我们了,想不到大海这么快这么轻易地出现在面前,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奔跑。

  我们筋疲力尽跑到海边礁石上坐下,等待日出。大海在黑暗中汹涌,波涛黑魆魆的,只偶尔泛出些微的亮光。那神秘的海光是怎么出现在天际的呢?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等待中沉思,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如“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后有照应,如“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下雨了”等。

  B.本文写观日出要从黑暗中徒步穿过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从而说明了实现目标就

  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否则就到不了目的地。

  C.作者笔下勾勒的一幅夜行图,是用眼观察、用脚寻路、用心思索的现实过程。

  D.“车辙的消失”,“灯火的熄灭”,“狂风的逼近”,让夜行者退缩和恐惧;而“海

  光”的时隐时现,则使夜行者感到前路的茫然。

  E.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柳暗花明。而等待日出时的沉思,就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解析B项“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概括不全,还应有“要有坚强的意志,历经磨难挫折”。D项“退缩”有误,文中无此信息;“茫然”有误,海光出现的时候,给人以希望。

  答案BD

  2.文章第⑨段“这是海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题。本文的重点就是围绕“海光”而层层推进的。

  ②承上启下。由上文在艰难的夜行中,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的标记,让我们备感踌躇、预感不祥和恐惧,过渡到下文写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魅力,给我们增添了勇气和活力,让我们面对目标而不知疲倦地前进。

  3.文章去看日出,可结尾处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经历了看海途中的艰难跋涉,最后靠海光的指引才到达海边,由此而产生了新的感悟,认识到找出神秘的海光对人生的启迪答案,要比单纯的观看日出更有人生意义。

  【目标对应题】

  4.通读全文,探究本文为我们揭示了哪些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们的奋斗总是有目标的,只要坚定不移,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到来。

  ②走向目标的旅程是遥远而又曲折的,既要满怀希望,又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目标的过程比最终的目标更有意义。

  ③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现实又常常在变化,所以,免不了有挫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河

  赵丽宏

  人们聚集在江河畔,靠水为生,以水为路。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水的波光,映照着人间的哀乐疾苦。江河犹如母亲,哺养了城市。

  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黄浦江雄浑宽阔,穿过城市,流向长江,汇入海洋,这是上海的象征。而苏州河,虽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但她和上海的关系却似乎更为密切。她曲折蜿蜒地流过来,流过月光铺地的沉睡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流过兵荒马乱,流过饥馑贫困,流过晚霞和晨雾,流过渔灯和萤火,从荒凉缓缓流向繁华,从远古悠悠流到今天??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在苏州河畔聚集、居住、谋生,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犹如蘑菇,在河畔争先恐后滋生。苏州河就像流动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市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苏州河是一条变幻不定的河。她清澈时,河水黄中泛青,看得见河里的水草,数得清浪中的游

  鱼。江南的柔美,江北的旷达,都在她沉着的涛声里交汇融和。这样的苏州河,犹如一匹绿色锦缎,飘拂缠绕着城市的胸脯。

  我无法忘记苏州河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我曾在苏州河里游泳,站在高高的桥头跳水,跳出了我的胆大无畏;投入无声的急流中游泳,游出了我的自信沉着。我还记得河上的樯桅和桨橹,船娘摇橹的姿态仪态万方,把艰辛的生计,美化成舞蹈和歌。我还记得离我家不远的苏州河桥头的“天后宫”,一扇圆形的门洞里,隐藏着神秘,隐藏着往日的刀光剑影。据说那里曾是“小刀会”的指挥部,草莽英雄的故事,淹没了妖魔鬼怪的传说。我还记得河边的堆货场,那是孩子们的迷宫和堡垒,热闹紧张的“官兵捉强盗”,将历史风云浓缩成了孩子的漫画。

  少年时,我常常在苏州河畔散步。我曾经幻想自己变成了那些曾在这里名扬天下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和他们一样,踩着青草覆盖的小路,在鸟语花香中寻觅诗情画意,用流动的河水洗笔,蘸涟涟清波研墨,绘树绘花,绘自由自在的鱼鸟;画山画河,画依山傍水的人物??然而幻想过去,眼帘中的现实,却是浊流汹涌,河上传来小火轮的喧哗,还有弥漫在空气里的腥浊??

  终于有了像童年时一样亲近苏州河的机会。前不久,上海举办了一个讴歌母亲河的诗会,请我当评委。组织诗会的朋友说,请你从近处看看今天的苏州河吧。昔日杂乱的堆货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游船码头。踏着木质的阶梯登上快艇,河上的风景扑面而来。先看水,水是黄色的,黄中泛绿,有透明度。远处水面忽然溅起小小的浪花,浪花中银光一闪,竟然是鱼!没有看清楚是什么鱼,但却是活蹦乱跳的水中精灵。童年在河里游泳的景象,突然又浮现在眼前,40多年前,我在苏州河里游泳,常有小鱼撞击我的身体。现在,这些水中精灵又回来了。河道曲曲折折在闹市中蜿蜒穿行,两岸的风光,也使我惊奇。花圃和树林,为苏州河镶上了绿色花边。河畔那些不知何时造起来的楼房,高高低低,在绿荫中争奇斗艳,它们成了上海人向往的住宅区,因为,有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从它们中间静静流过。

  生活中有一条江河多好,没有江河,土地就会变成沙漠。江河里有清澈的流水多好,江河污染了,生活也会变得浑浊。苏州河,我亲爱的母亲河,我为她正在恢复青春的容颜而欣慰。一条污浊的河流重新恢复清澈,是一个梦想、一个童话,然而这却是发生在我故乡之城的真实故事。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河”——苏州河,而作者却在第二段的开头说“上海有两条

  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并且进一步说黄浦江“是上海的象征”,这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

  B.苏州河见证了上海从贫穷到繁华的过程,为像“我”这样的上海普通百姓带来了许

  多成长的乐趣,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便利,所以作者说和黄浦江相比,苏州河与上海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C.作者少年时期常常在苏州河畔漫步,曾幻想自己能像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一样,在苏

  州河畔寻觅诗情画意,纵情描绘苏州河的美景,这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喜爱和赞美。

  D.本文主要从“我”的视角和“我”的经历来写苏州河,写了苏州河在“我”生命的

  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面貌,并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

  E.现在的苏州河,不仅有着现代化的码头,而且河水也变得清澈了,两岸栽花种树,

  生机盎然,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样的变化让作者感到既惊奇又欣喜。

  解析A项这样同提二者,单表其一,既显得自然全面,又做了很好的引渡,突出了写作的重点——苏州河,而非“喧宾夺主”。D项“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错误,文中虽有对苏州河遭污染的遗憾,但这不是作者的主要感情。

  答案AD

  2.文章第六段突出描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六段突出描写了鱼儿跳跃的细节。这样写,说明这里的水已经泛绿透明,侧面表现了治污的成果,表达了作者此时极为欣喜的心情。

  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苏州河被污染的情景,一是治理后苏州河的景象。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对比。这样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

  【目标对应题】

  4.文章结尾写道:“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请结合文章内

  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新时代把人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里说的人们的梦想就是把环境治

  散文探究篇二: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探究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研究,有所发现、创新的学习方式。

  1.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宏观层面设题,微观层面作答。

  从文本宏观层面设计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类题目客观上要求从文本微观层面作答,要求我们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文本中找寻证明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和依据。

  (2)紧扣文本特点设题,吃透文本写作技巧作答。

  关注不同类型文本的写作特点,由形式层面切入文本内容层面,深刻挖掘文本的内蕴,是探究类题目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

  (3)多角度评议中设题,立足文本原点作答。

  如新课程标准考纲高考调研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狼情》设置的探究类题目:“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显然,该题围绕着文本主旨“狼情”列出了三种不同的解读观点,以引发我们对文本意蕴的深层次探究。我们作答时,应依据自己对文本主旨的分析、归纳,对每一种解读观点提出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正”的意见,并作相应的分析。

  2.探究类试题的规范答案——小论文的构思与设计

  组织探究类试题规范答案的关键是依据题目的意图,构思、设计、创作出一篇“小论文”。“小论文”的构思思路:提出观点论据采集精要分析

  其中“论据采集”中的“论据”应该主要来自文本中与探究类试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要分析时,应该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与意图、自我对多元解读的评判等连缀起来,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小文章。

  答题策略: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技巧和思路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本。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

  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2.顺藤摸瓜,由外到内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心理的“瓜”。

  一般来说,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如果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往往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可以把文本里

  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3.深入慎出,融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进行适当的个人解读。这是从文本中得出的个人的理解,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进行论证便可以了。解答时,要特别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辅助自己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时代背景等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三、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解答技巧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修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好的切入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如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

  “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

  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具体可尝试按“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步骤进行。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想一想】散文的探究题要有自己的评价和分析。那么,探究时如何发表自己的评价呢?

  【拓展延伸】

  如何分析、评价散文探究题

  1.评价要紧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笔墨集中,主旨明确。如果有问到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应同意作者的看法,不要偏激,不要唱反调,不要“剑走偏锋”。

  2.评价要结合所举的例子。举例是为评价服务的,把例子与原文作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评价联系起来,用这个例子说明自己有着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因此赞同原文作者的观点。

  3.评价要有自己的看法。当试题问到“你的评价”“你的理解”“对你的启发”等等时,需要阐发属于自己的看法,不能仅仅是抄袭拼凑原文的语句。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联系例子阐发与原文作者相类似的体验,或者是指出原文观点的意义(好处)所在,或者是分析原文的观点包含了哪几个方面并对此表示肯定,等等。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解答探究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地联想,选择那些与文本关系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查视点。

  2.答案简明而规范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散文探究篇三:现代散文研究综述

  1.现代散文研究

  (1)有关现代散文内容的选择:刘占泉的.《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新探》(语文教学通讯,2010,3/B)一文中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确定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针对《济南的冬天》一文,提出在教学的内容方面的具体化的建议,从在提取和标示相关语句中梳理文章脉络,到结合相关语句探究描述特色解读作者情感,再到学会采用批注,写感言的相关方式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美读中学会由最简单的感受体会逐渐走向了鉴赏。朱莹蓓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一文中,则认为高中现当代散文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分析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与需求三个大的方面去进行确定。在文中作者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确定依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散文的显著特点以及它的审美属性对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确定与总结。在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方面,可供参考的文献还有:吴敏《散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刊,2007,11),夏朝晖《浅谈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通讯,2014,01)还有吴忌的《散文的阅读深度——略谈高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2012,07)等等。

  通过对以上文章观点的梳理研究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对现代散文教学的内容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困难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众多专家和学者。其中的原因不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标准”的缺失,对语文应该教什么没有清晰的表达,大多数的教材都把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个难题留给了一线语文教师。虽然当下散文在我们的教材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缺乏散文类的系统知识,缺乏对于散文的相关教学规律的研究,所以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当下散文教学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2)有关现代散文有效性的研究:冯义珑在其《散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一文中说到散文教学在长期以来没有突出散文本身的特色,没有真正引领学生领会文本意蕴等“失效”问题。提出对散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主要有以“情思”做支点、要守住“散文”本体教学、要以真挚的情感作为方向等。朱莹蓓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10)中将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切入,也就是根据散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去探讨有代表性的、能体现某些类型特征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在逐层深入中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也有从逆向推进中去赏析文章的精彩的语言表现形式。其他相关论文:如冯春秀在《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广西教育,2012,03),特别提出以加强朗读与感悟、尊重学生主观感受等策略来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艾文慧在其论文《中学散文教学策略研究》(延安大学,2013,

  6)中提出中学散文教学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可行性的策略,如诵读吟咏、将审美教育引入散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设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坏境、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等。林朝霞在《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语文教育,2013)一文中提出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应注重课堂师生互动,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去适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文学作品中渗透的思想内涵,在情感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发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

  由此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力求从散文这类文章的独特性入手,探索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方法,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但此问题研究也不乏倾向于另外一个极端,即研究范围较大,有效性策略的探索过于泛化而空洞、模糊、零碎。因此,对于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探讨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有关现代抒情散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李红斌的文章《让抒情散文的阅读与琅琅书声同行》(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中提到“抒情散文整体感悟五读法”,强调整体感悟,提倡以朗读为主线,做到精讲细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趣味中找到乐读,进而爱读到会读。张雪梅硕士论文《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从初高中散文对比角度切入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曾雪莲的硕士论文《高中散文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研究》(喀什师范学院,2013)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切入散文教学。李瑞玲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从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角度阐述散文阅读。仇恒榜在其硕士论文《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10)中提出散文教学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把握文本,利用散文中的形和神的特有的关系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二是领悟情感,启发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写景和状物、抒情和议论中去探究作者的情感渗透;三是体味语言,引导学生在品味优美诗意的语言的同时去积累和总结,并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实践当中让自己的语言运用更灵活,更有语文味。与此类论文相似的还有吴海艳的《高中散文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05),林笑《浅谈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现代语文,2014,01)等。

  由此看出,现代抒情散文阅读的教学,在方法选择上往往面临与其他文体阅读教学相似的困境,即在多元阐释与刻板印象中寻求出路。立足于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者提出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审美阅读法、文本细读、意象法、情境法、探究法、比较法等。

  此外,还有有关散文阅读的测评和导向方面的研究:范玲玲的《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08)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她提出散文阅读的三个重点,即相应的知识储备,认真的情感和态度以及认知过程。总体上来看,有关散文阅读的测评与导向方面的探讨并不是很多,仅限于宏观层面,对于相关问题的提出多论述多定性分析而少调查研究。虽然提出的策略较为多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多数策略是泛化的、模糊的和零碎的。

【散文探究】相关文章:

散文精品品读探究03-11

九上语文《散文家谈散文》探究练习题06-15

传承伏羲文化探究图符秘笈散文优秀范文02-19

探究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论文05-16

商品合算探究05-08

探究乌龟的冬眠09-12

探究身边的科学11-26

探究化石作文05-16

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