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明天留下什么散文
我们给子孙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大出息,最不济也能自食其力;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指望弟子们能超过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愿意自己的学生能出大成就,成为社会栋梁,引领时代风流。
愿望当然是好的。但是人们往往又在下一代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人为的温柔的陷阱,不知不觉中又把他们往陷阱里推。
每年到了暑假,就到了各级各类学校争夺生源的关键时期。在所作的宣传中,学校无一例外要把校园建筑、园林规划和教学设备大肆宣扬,希望借此来招徕更多的学生。这无可厚非,因为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对于教学活动很重要。但学校的过分宣传正好迎合了一部分家长的口味。因为家长们在帮孩子选择学校、送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常常充当着反面角色——很多家长会格外关心学生的住宿条件,诸如宿舍有无空调、电视、洗手间之类的设施;会格外关心学校食堂的饭菜的花样和质量。这些都会成为许多家长选择学校的参考标准。家长们不是在选学校,而像是在选宾馆。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缺少了这些设施,自己的孩子就很难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学习。家长们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要求等同于孩子的要求,用自己的逻辑替孩子们思想,到孩子们那里似乎是关怀备至、仁至义尽了。殊不知这样的关怀已经将孩子们许多受教育的机会剥夺殆尽。
人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得到更好的历练。这大概是古今常理。当然不是要我们把已经拥有的好的条件统统破坏掉,再去造一些恶劣的环境来培养后代。说的是要培养孩子们一种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要让孩子们懂得艰苦奋斗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人必须经过坎坷和挫折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他不在物质上经历磨难,必定要在精神上经历阵痛;他不在这个时候经历痛苦,必定在另一个时间承受挑战。我们渴望我们的后代个个都能勇挑重担,克难攻艰,成就一番伟业,成为光照千秋式的人物。但要是生活环境太过安逸,就只能培养出一群不知人间冷暖、不晓生活疾苦的废物。
浙江大学博导郑强教授日前在江苏大学演讲,他对目前流行的各大中学校争相兴建新校区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现代豪华的校园是对学生的双重毒害。因为很多边远地区生活贫困的孩子,进了这样的校园,恨不得马上把身上简朴的衣服扒掉,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只有穿名牌、骑名车才匹配。在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花园一样的校园里读书,还能指望将来到艰苦的地方去吗?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墙一屋一物都应成为教育资源。豪华宾馆一样的'地方培养不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是真想培养出大量有用的人才,心思应当花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花在调动广大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上,花在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上。学校的要旨在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延续,在于一种精神的确立,在于一种独立人格的完善,在于对文化文明的传承。学校建设豪华美丽的校园,家长选择宾馆一样的校园不应该成为生活的首选,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更没有必要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
我们给明天留下什么?我们愿意留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留下延续传承的智慧,留下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留下星火吧,因为我们的未来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