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散文 没了手机,我们怎么交流

时间:2021-03-31 11:04:44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散文 没了手机,我们怎么交流

  一大早,我们就徒步进入了法国南部山区。经过昨夜雨水的洗涤,大地显得格外清新。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蓝天向远方无限延伸。突然,我听见一阵微弱的响声,听起来不像是鸟叫虫鸣。与我同行的徒步旅行爱好者,来自意大利的布森·福尔格姆听到响声,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了手机。是布森的母亲打来的电话,询问儿子的徒步旅行是否顺利。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布森既不聆听鸟儿歌唱,也不观赏清晨美景,而是一直和母亲聊天。

散文 没了手机,我们怎么交流

  这就是我沿圣地亚哥横穿西班牙北部,时间长达一个月的徒步旅行的开始场景。我决定借这次旅行摆脱我的手机和电脑屏幕。这次逃离让我进一步领悟了亨利·大卫·梭罗的话:“我已经成为我的工具的工具。”

  在我的徒步旅行启程之前,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叫作《现代科技的奴隶》,作者斯雷特回忆:“有一次,我坐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突然,这名男子的手机响了,他不但没有接听,反而将手机随手从车窗扔了出去。我惊愕地张大了嘴。他看着我,耸耸肩,然后就把视线移开了。但就是凭这个看似毫不在意的举动,他成功地将自己从某种东西中解放了出来,而这种东西却几乎已经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

  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就像今天许多人一样,生活基于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不论是上网还是使用手机。但是,在沉迷于使用手机5年而不能自拔之后,我意识到,我的手机不但没有让我和他人联系得更紧密,它反而成了隔离我与周围的人和社区的一道墙。而且,有这样感觉的不止我一个。在我徒步横穿西班牙时,脱离了与网络的连接后,我深思了手机的使用是怎样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地削弱了人类的基本交流的,而这种交流正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要素。

  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在使用手机。尽管手机是一种先进的、了不起的通信工具,它似乎使我们摆脱了办公室的束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但事实上并非这样。使用手机模糊了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之间的界限,增加了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压力和紧张气氛。正如斯雷特在文章中写的:“好像我们越联系越变得疏远。”

  在西班牙的徒步旅行中,我一遍又一遍看到这样的情景,虽然我那时在体验着没有手机的自由,但我发现周围的人,整天都在手机上浏览社交网站,与陌生人聊天、视频。几乎每一天,人们都在发展与陌生人的友谊,疲于应付。

  联系过于紧密,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在徒步旅行途中,我迷路了几次。但在迷路的途中,我看到了新的景色以及碰到了令我惊讶的小镇。回到美国,一迷路,我就打手机向朋友问路。有了手机,你就不太可能走错路,也就看不到新鲜事物,不能意外地结识到新朋友。所以,在徒步旅行结束,回到佛蒙特州伯灵顿的家中之后,我收起手机,用一辆锈迹斑斑的旧自行车换来一部固定电话。如果必要时,这部固定电话同样能让我联系上亲朋好友。现在,我外出时不会立即打电话或确认是否忘了带手机。因此,我在附近一带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像街区旁的大花园,路边的艺术装饰和雕塑。现在,我不会紧盯着手机屏幕,我已经在街上和超市结识新的朋友,开始和以前没有说过话的邻居聊天,跟我的老朋友们见面,喝咖啡,而不是打电话、视频。

  我发现,离开了手机,我不但没有和这个世界脱离联系,反而和这个世界接触更频繁了,和亲戚朋友的关系更亲密了。有一天早上,我和邻居们看见一头驼鹿穿过马路向不远处的一个小湖跑去。我们惊奇极了,瞬间有了聊天的话题。聊着聊着,我猛然发觉,与手机相比,这头驼鹿更能使邻里关系走得更近。

  自由的代价

  养鸟人捉了一些鸟关进笼子里,他最喜欢的是那种羽毛光华艳丽的鸟儿,只要一发现这种鸟,就单独关在笼子里驯养。

  为了养出自己需要的那种鸟,养鸟人把鸟关进笼子里,定时喂食喂水,每天都进行仔细观察,严格挑选。为了防止鸟儿飞掉,只要一发现鸟的翅膀长长了,养鸟人就用剪子给剪短;凡是他看见长胖了的鸟,就送到厨房做菜吃。

  一只鸟儿见自己的同类要么成了菜肴,要么失去自由,永远关在笼子里,它可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它的理想是蓝天,重新获得自由。于是,这只鸟就尽量少吃一些,这样就不会长胖了,身子变得又瘦又小,羽毛又光润悦目。一天,趁养鸟人不注意,这只小鸟缩紧了身子,终于如愿以偿从笼子的缝隙间飞了出去。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任何事都要自己管束得住自己,都得付出代价,才能从困境中脱险。

  母亲大人的微信“追杀”

  “我已破产,明日收拾行李回家,回家的高铁票钱还是有的!”晚上10点,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我妈能看到的消息。

  妈妈的留言言简意赅:“删除此条!”这是本年度她第18次勒令我这样做了,理由惊人的统一:“你又在胡说!”

  2013年2月,在继微博、人人网、QQ之后,我妈再度与我结为微信好友。之后的每一天,我总能看到,我妈在我的聊天对话栏里置顶闪现。

  早起的早安句:“囡囡!”课间百无聊赖的问候句:“囡囡,你在上什么课呀?”晚间泡脚时分的总结句:“囡囡,你今天吃了什么?”这些和我那语句稀疏的回复,构成了每日里忽长忽短、韵律跳跃的诗句。

  当然,以上这些你或许也在经历,只是以下所述却也未必。

  我妈发的“朋友圈”消息大致归类如下:1.各路营养专家不知何年发布的营养保健信息;2.当代商界成功者的励志故事;3.近郊旅游图片;4.佛教修行故事。

  与之相对,我发布在“朋友圈”的内容,则有一种文无定法的紊乱性。有时,我甚至开始认为,每一日和我妈寥寥的交流,全都仰赖于此。

  老妈说:“给我发一张你的近照吧。”我闪回:“已经上传,请看‘朋友圈’。”15分钟后,收获了朋友们的一堆“点赞”和我妈在下面孤零零的一句话:“胖了?还是你头发扎得不好?”手机漫不经心点下的一张照片,成了她眺望我的唯一可参考的视角。

  如果除去以下这些:恼人的天气、剧增的体重、看不懂的书、标新立异者主持的讲座、“男神”在学校里的奇观异景……那么,我的“朋友圈”里,大概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当然,以上所述,只在我和妈妈并无任何共同好友的空间里,所以,她是看不到的。

  过度的私人领域展示,只会引来她的一个电话,或一句留言——“删除此条”。她总是说:“别人看到这些,会把你想成怎样的一个人?”我说:“想成我本来就是的人呀。”我妈留给了我最后的四字短语:“祸从口出。”

  我抬眼望望天花板,却觉得满鼻子呼吸的都是青天白日、太平盛世的自由之气。那种人言可畏的后果假设,真的像老妈想象的那样存在吗?或许,我可以整理出这样两条成长的轨迹。

  我妈妈4岁那年,邻居邀请她一起吃饭,她赶忙跑开,说:“妈妈今天做了好吃的。”其实,家里做的,是一如往常的只滴了几滴油的酱豆腐。

  而我5岁时,邻居阿姨请我们全家到小区楼下新开的饭馆吃饭,妈妈强调了好几遍:“无论谁问你吃饱了没有,你都要说吃饱了。”我会意地点头。尾声,邻居阿姨询问,我欢欣地告诉她:“没有吃饱,还想再要红烧肉。”一阵清脆的笑声之后,我妈狠狠地瞪了我几下。

  妈妈15岁那年,身材姣好,歌声动听。只是那一次的校文艺会演,依旧没有她的合唱名额,而表现平平的校长女儿却榜上有名。老师想过去安慰她,她却已经收回滚落的泪,抬眼尽是明媚:“老师,我没有关系,让更合适的同学上吧。”

  而我17岁时,老师按照考试成绩选报“三好学生”。作为第三名的我却没有上名单,原因是我晨读连续迟到。我找到班主任,劈头盖脸就问:“老师,你没有逻辑一致性,你选择的标准为什么会增加一条考勤呢?这是双重标准呀!”我的班主任一如世界上一切你所见的老师一样,正言厉色地对我说:“你的性格,以后会让你吃亏的。”而我却酣畅淋漓地离开了办公室。

  48年来,我的妈妈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说着有分寸的话,在一个自由度不算太大的话语空间里,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说话人。

  22年来,我承担着与生俱来的自我表达使命,说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心话、狡辩话、老实话。

  直至有一天,我妈在网络上,沿着我的行踪追杀我到微信。

  只是你或许不会相信,每一次,在接收到妈妈“删掉此条”的信息以后,我都是第一时间照做。不再年幼的我终于明白,自由在高处,而我的脚下,尽是人到中年的爸妈用“好好说话”的信条编织出来的对家庭、对我的守护。

  删掉此条,让她安心!我所知道的天然正义、终生浪漫的一件事,莫过于:无条件让你安心。因为那是一路踉跄走来的妈妈,沿袭至今的对我的呵护与成全。

  所以,口无遮拦的我,今夜,再度缴械投降!

  来自小混混的信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高中同学。

  女孩上高中的时候,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为什么说轰轰烈烈呢?因为女孩是个富家女,家庭条件非常好,长得漂亮,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个标准的白富美。而男孩却是个小混混,以打架收保护费抢地盘为生,就像香港电影里面的古惑仔。

  没人知道这两人是怎么认识的,反正我们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一起了,并且很相爱,每天如胶似漆。终于有一天,这段恋情被女孩的爸爸知道了,女孩的爸爸当然强烈反对,给女孩讲各种大道理,请来各路说客,结果统统无功而返。爱女心切的爸爸只得拉下老脸,去找小混混谈判,苦苦哀求他不要耽误自己的宝贝女儿。

  “她有更好的未来啊!你能给她什么呢?”爸爸这样说。

  出乎意料的是,小混混竟然答应了女孩的`爸爸,因为他是真的爱女孩,他也觉得,女孩有那么优越的条件,不该跟着自己这么过,她应该受到更好的教育,嫁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公,一辈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他选择离开女孩。

  女孩的爸爸为了让女孩跟小混混断绝往来,想送她去读寄宿学校,女孩不肯,女孩的爸爸又找小混混,让他去劝女孩。女孩果然听了劝,乖乖地去了寄宿学校,但是有个条件,她要小混混每周给她写一封信,小混混答应了。

  从那之后,小混混便真的每周都给她写信。但是对于小混混来说,写信这件事真是太难了,比拿刀砍人还要难!一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要写什么,他不是能够写出肉麻情诗的文艺青年,他所知道的爱一个人的方式,仅仅是对她好而已;二是因为,他确实没有读过什么书,很多字都不会写,有些词在脑子里,也不知道对不对,要写成一封完整的信,真是要了他的命。

  但为了完成他的承诺,他可真是煞费苦心,每次写信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去查字典,写完之后还要一遍一遍地检查,然后工工整整地誊写在干净的信纸上。

  如果你看到一个平时凶巴巴拿着西瓜刀收保护费的小混混捧着一本硕大的字典专心致志地写信,你会想笑吗?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却想哭。

  女孩每周都会收到小混混的信,她把它们一封一封全部收集起来,越来越厚。那些信陪伴她度过了整个高中时代,是那段青春与爱情的见证。

  后来,女孩考上了大学,小混混因为犯了事,进了监狱。每周写信的人就变成了女孩,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也不知道他看了多少,总之,她把要对他说的话,全部写在了信里,信是他们交流的唯一方式。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女孩大学毕业,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香港人,跟着丈夫去了香港。小混混从监狱里出来之后,又混了几年,最后在老家自己开了个小吃店。

  现在女孩每次从香港回来,都会去他的小吃店看一眼,用她的话说,是去看看他死了没。

  她一直很担心,怕他真的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被人砍死在街头,说没就没了,所以,只要看到他还活着,她就安心了。

  有时候爱情就是如此吧,两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甚至不需要任何联系和回报,你若安好,在谁身边都不重要。

  当你放下iPad,未来才有更多iPad

  前几天,我在吃早餐时,被一个可怕的想法击中:我们正在扼杀创新。

  比如iPad,发明它的人,童年时光都花在了后院和大自然中。而当下的孩子,全都安逸地坐在室内,拿着平板电脑玩个不停。这样的对比很有趣,但实际上,我们手中的iPad或许会影响到未来“iPad构想”的诞生。

  我成长于俄勒冈州西部的一个小镇。在这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用防水布和木板搭建自己的小天地;用小树枝搭蚂蚁窝;在花园里种下豆角,彻夜观察它的发芽情况;用锋利厚实的草叶吹口哨;用废木块、锤子和钉子尝试为小鸟筑巢……

  最难忘的是,我从一团泥巴中挖出了一片枫叶,将它移栽到后院合适的位置,坚持每天浇水施肥,见证它从一片树叶成长为一棵9米多高的繁茂大树——为我家提供了一片大好的树荫。

  如果到了二三十岁,我敢保证你也有类似的经历,面对亟须解决的问题,必须打破常规思考问题。或许,你还记得那些看似无聊的东西给你带来的欢乐。其实,你不必依赖别人的创意和智慧,也能攻克难题;更不需要别人为你提供或设计娱乐方式,几颗松果、几根木棍,就足以自娱自乐。

  当上一代的苹果设计师坐下来畅想新产品时,我相信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回忆起“后院”的那些灵感启蒙。他们精于解决问题,因为身经百战。他们明白如何打造出新功能,因为他们从孩提时代就一贯如此。

  如果我们将当下这代孩子的思维限定在9.7寸的iPad中,他们连自己发明娱乐方式的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创造影响人类的伟大产品?

  iPad设计之初的目标用户不是儿童,想必乔布斯也希望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开心玩耍,阅读书籍,进行良好的交流。

  是时候让孩子放下手中的iPad了,如果不这样,那片小枫叶将无法存活,最终枯萎死去;蚂蚁会失去安乐窝;豆角无人照料。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的“iPad”将不复存在。

  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我一度奇怪为什么很多人对开咖啡馆心心念念,后来发现,咖啡馆、小餐馆、奶茶店、小客栈、淘宝小店……这些梦想指数高的关键词,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1、能够获得一份收入;2、入门较简单,不需花费过多成本和精力;3、自己说了算,不牵扯太多团队合作;4、美美哒;5、面向流动人群。

  想开这些店的人,潜台词是:我想过自由的生活,有点钱,够日常支出就好;有点闲,能慢下来,享受过程的美好;有趣,能认识更多朋友。

  维持平衡就好——有钱但忙到死,有趣但穷到哭,有闲但无聊得要命,都不算一个好状态。如果没钱没时间还无聊,光是想想都生不如死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呢?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我很想辞职,不想被老板骂,不想挤高峰期的地铁,不想周末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不想一年只有七天假期而想请假出去旅游还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我不知道辞职以后干什么。”“我很想自己做点什么,但想了好几年,也没有勇气真的放弃现在的生活。”

  我已经自由职业了一年,因为总有人询问感觉如何或怎么维生,所以决定写一写这一年来的感受。

  自由职业者,首先要职业,然后才自由。

  单枪匹马出来混,总得有个技能防身(资源人脉开挂或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请自动略过),一技之长是提供个人价值并因此获得回报的前提。不具备职业性,辞职后即使拥有了大把时间,也感受不到自由,因为时间都花在焦虑上了:焦虑生意没法走上正轨,焦虑没有客源,焦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的是让你大把掉头发的麻烦,哪还有悠然自得的心情?

  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啊。”

  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写封感谢信给老板,感谢老板雇用了你,给了口饭吃。

  不要找借口,说什么我没本事、没机会、没平台,你之所以不会,就是因为懒。

  怎么拥有一技之长?

  首先记住——辞职前不会干的事情,辞职后大多也不会干。

  不要说“等我辞职后,再去学个什么什么”。不管工作有多忙,学一项技能的时间一定是可以挤出来的。

  在有工作保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由生活做内测。是的,自由职业和其他创业一样,需要反复摸索,实验失败爬起后才能趟出一条阳光大道。辞职以前,试着做这些事情:

  1、花钱

  趁有钱可花的时候,学会怎么花钱。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它用很差的质量占用了你的带宽,抢占了你享受好东西的时间。不要吝啬花钱。网上固然有看不完的免费资料、公开课、论坛讨论,但基本上停留在入门级,想要深入下去,不妨花一点钱,去买专业书籍、请专业人士培训、去专业的店铺体验,花钱买别人长期累积的专业和视野,买别人已经实验论证过的正确方法,是很划得来的买卖。在掌握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学会一项谋生技能,1~2年就足够了。

  2、花精力

  就算是个自由职业者,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期累积的资源、人脉、平台越多,后期才越容易产生连接并实现合作。去认识与技能相关的群体,加入他们。就职的公司能够提供平台当然最好,如果目前的工作和将来自由职业的方向没有一点关系,那也不要紧,这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由兴趣连接的社交工具,花点时间,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在正确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是最常接触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如果五个最好朋友都是安分守己的上班族,那么你自己成为一个安静美男子/少女的概率是多大呢?

  3、花时间

  热情有,方法有,跨出了第一步,更多的人会跌倒在第二步——热血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所有事情都是“略懂略懂”,真的要成为事业那还且远着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一个新习惯起码需要连续坚持21天,保持下去则需要坚持100天,达到牛人级别需要花掉10000小时。想想你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请不要再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没有这种本事”之类的话了,你不会,不就是没有花够别人花的时间吗?

  4、心态调整

  那些说“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的生活”的人,要解决的不光是能力问题,还有心态问题。害怕挑战、不敢放弃、逃避选择,说白了,不是真的想要改变,只是想什么好处都占着。改变都有风险,但一成不变的风险更大。

  学会放弃,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好,年纪越大越不容易做到。

  学会接受挑战,自由职业者如同单口相声演员,出场以后一两个包袱没抖响,心情就开始沮丧了。既然选择站在舞台上,有没有观众反馈,都要保持high high的状态直到谢幕为止,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而在职时提前演练,抱着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念头,在心态上会平和很多。

  5. 保持敏锐

  上班久了,习惯寻求安全感,反应速度慢,自主性差,靠别人推着才会走一走,而自由职业需要保持紧张感。刚辞职的时候,我每天必须打开Outlook看好几遍(以前上班,一天要刷几十遍邮箱,不断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单),脱离了邮件,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不能自主驱动、自始至终完成一个项目,就只能做一颗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为抽几巴掌才会旋转的陀螺。简单说,你首先要成为一台发动机,把电源动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