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茶叶散文
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禀,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干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饱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五品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
“耳品”──注意听主人介绍
“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
“鼻品”──用鼻子闻茶香
“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
“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碧螺春”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太湖联想到“吓杀人香”的俗称以及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必定会达到神游太湖洞庭山心驰茶乡领悟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二、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
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
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2、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它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它气味。
3、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清代大才子袁枚曾讲,“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还要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袁枚在品茶时讲要“徐徐体贴”茶,这体贴两个字用绝了。只有对亲人才谈得上体贴,只有带有深厚的感情才有可能去“徐徐体贴茶”。我们只有像袁大才子一样,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4、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茶,日常生活中的饮用品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而平民百姓也有七件宝:“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茶,不管是普天老百姓还是文人雅客,是万万不能少的。如今,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而其消费者几乎遍及世界各国。
寻根溯源,一些欧美人说茶源自印度,而印度却说,茶于中国。根据中国史料记载考证:中国之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兴于唐宋。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对茶的研究和记载十分详尽。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茶文化”厚朴形成。从狭义上讲,“茶文化”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但笔者认为,对于茶这一“清淡安逸、清心明智”的佳品,如果被这单调的定义所框架和束缚,便是大煞景致,失去了茶本有的随意和安宁。
还是日本某禅僧说的好:“茶之道,在心非在术。”这和鲁迅“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之说,颇有几分相似。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今天这个功名利禄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能停止一会儿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稍闲片刻,与好友面聚,小饮几杯,算作感悟和享受人生之法。
茶叶之所以在中国能发扬光大,主要得益于中国古老的文明,正是在几千年以前,茶叶的药用价值得以开发,茶叶才开始走进百姓的视野。对于茶业的研究,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茶业的药用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发现。如:茶叶中含微量元素锰、锌、硒,维生素及茶多酚类物质,能抗衰延老和美容。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解释,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入心肺胃经,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治咳站喘,清热解毒,消食减肥等作用。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冠心病,治疗食积不化、泻痢;精神不振,思维迟钝;水肿尿少,水便不利;痰喘咳嗽等等。现代茶也被认为有预防与抵抗放射性伤害的作用。
同时,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是天然的健美饮料,经常饮用一些茶水,有助于保持皮肤光洁白嫩。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因而经常饮茶确有一定延年益寿之功。茶叶中的茶单宁物质,能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抑制细胞突变和癌细胞分化,因而饮茶有一定抗癌作用。茶叶中的脂多糖能防辐射损害,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能增强微血管韧性,防上破裂;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神农食经》曾载“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杂录》也载“苦茶轻身换骨”。
在中国,茶有起源自四川东鄂西之说。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古籍记载“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这也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而神农,据史学考证,是公元前2737-2697的人物。从这两部古籍文字中,可以推测,茶由“神农”发现于四川——这也是目前全世界茶之最古老的文献记载。
神农之茶实为药用。茶被引入百姓之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早的文字记载被今人发现是在西汉宣帝年间,王褒赶考,寄居亡友家中,亡友之妻杨惠,与王褒私通,家童便了反感两人私情,于是杨惠一怒之下,把便了卖给王褒为奴,并有契约为证,这份契约就是今天被广泛引用的《僮约》。《僮约》载明:“烹鱼烧鳖,烹茶劲具,武阳买茶―――”。由这句话可见,西汉年间,茶已经由原来的药用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饮用。
东汉华佗《食经》中写道:“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中国茶圣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那个时代的著作《茶述》、《采茶记》、《十六汤品》、《煎茶水记》等都足以说明了当时中国唐代茶文化是何等的昌盛。唐后的宋代积极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茶仪已成礼制,朝庭中已经有“赐茶”之说。至于下层平民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迁徙邻里要“献茶”,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到了明朝,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叶的制造方法,茶的饮用也由“烹煮法”改成“撮泡法”。明代有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丹青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等。到了清朝,中国的茶叶出口已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行业。关于茶馆,我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已有描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中国商业的繁荣从唐朝开始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了。而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集“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丰富了茶馆的功能。“茶馆”一词,目前追溯最早的要属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这足以说明,在那个朝代人们可以靠开设茶馆来维持生计了。